大便失禁怎么回事

肛肠疾病药物治疗研究选论编著杨壮


《肛肠疾病药物治疗研究选论》

第九章:便秘[药物部分]

目录:

第一节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武汉)

一、病因及病理生理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肠道功能、肛门直肠功能的检查

四、治疗

五、特殊人群便秘的治疗原则

六、分级诊治

附:《年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重点解读

第二节基础研究

一、病理生理研究(药理作用靶点)

1、5-羟色胺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

2、5-HT7受体

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使用大黄造模的慢传输型便秘)

4、结肠内Cajal间质细胞(使用复方苯乙哌啶造模的慢传输型便秘)

5、4种胃肠激素以及一氧化氮合酶(结肠传输试验分型)

6、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动态血压

二、药效学研究

1、枳实

2、大黄

3、白术

4、已酮可可碱

第三节药物应用

一、车前番泻复合颗粒与酚酞

二、莫沙比利

三、聚卡波非钙

四、聚葡萄糖

五、乳果糖

六、拉克替醇

七、微生态制剂、曲美布汀

八、纳曲酮

第四节老年人便秘的药物治疗

一、老年人便秘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二、老年人便秘的流行病学研究

第五节妊娠期便秘的药物治疗

一、小麦纤维素

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

三、何首乌颗粒

第六节儿童便秘的药物治疗

第二节基础研究

一、病理生理研究(药理作用靶点)

1、5-羟色胺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

为了探讨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5-羟色胺转运蛋白(SERT)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替加色罗临床疗效的关系,利用PCR检测84例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C-IBS患者和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的SERT启动子区域(5-HTTLPR)与第2内含子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s)两个基因多态性,对其中入选65例的C-IBS患者给予4周替加色罗6mg、2次/d,评估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便秘程度。结果C-IBS患者I/L基因型频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25.0%VS7.8%,P0.05)。治疗后C-IBS患者各基因型组替加色罗治疗的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差异,表现为总体疗效和单个症状改善S/S基因型和S/L基因型均优于L/L基因型(S/S93.1%、S/L70.6%、L/L33.3%,P0.O1)。认为SER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C-IBS相关;SERT基因多态性影响替加色罗对C-IBS患者的疗效。

研究表明,5-HTYLPR的多态性能产生不同浓度的5-HT转运蛋白;L/L基因型具有高转录活性,是L/S和S/S基因型的1.4~1.7倍。研究显示,5-HTYLPR、VNRTs区多态性在肠易激综合征与健康人中的分布无差异性,但拥有S/S基因型患者更易患C-IBS,而L/S基因型患者易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有人研究发现美国白人5-HTYLPR的S/S基因型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并可能是D-IBS发病的风险因子。我们的结果显示,在汉族人群中SERT基因5-HTYLPR多态性与C-IBS相关,L/L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拥有L/L基因型的人群可能更易患C-IBS。推测L/L基因型高表达SERT蛋白,导致肠神经元突触间隙内的5-HT过多摄取,神经信号传导减弱,致使肠蠕动及分泌功能减弱,出现便秘。

国外研究报告,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及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治疗的个体差异性相关。研究发现5-HTYLPR多态性能影响5-HT3受体拮抗剂(氟西汀)抗忧郁的疗效,表现为L/L和S/L基因型疗效较好而S/S基因型疗效较差。在一项对30例D-IBS患者进行阿洛司琼治疗结果显示,L/L基因型患者的结肠转运时间比S/L基因型的更慢,而在S/L与S/S基因型之间则无差异,提示SERT基因L/L基因型对5-HT3受体拮抗剂阿洛司琼可显示更好的疗效。大量国内外研究证实替加色罗能有效缓解C-IBS患者总体症状及便秘、腹痛、腹部不适及腹胀等,安全性良好。但临床仍然不乏治疗无效或欠佳的患者。本研究显示,替加色罗治疗S/S组和S/L组均比L/L组疗效好,S/S组和L/S组之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而且在单个症状的改善方面,S/S组和S/L组优于L/L组,这些数据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因此我们推测,L/L基因型的高表达致使突触间隙的5-HT超前摄取,减少了5-HT与5-HT1PR和5-HT4R的结合,神经传导减弱,肠运动和分泌减少。尽管替加色罗能高效结合5-HT4R,刺激蠕动反射,促进胃肠运动和肠分泌,但L/L基因型的高表达可能会部分抵消替加色罗的生物学效应,影响其药物疗效。本研究显示SERT基因多态性与替加色罗药物疗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5-HTTLPR区基因多态性可能成为C-IBS患者实现个体化治疗的一个参考指标。[1]

2、5-HT7受体

5-羟色胺(5-HT)是在脑-肠连接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单胺神经递质,具有多重作用,包括参与心理、神经和胃肠道功能的调节。5-HT所呈现的生物效应均需通过与效应组织或细胞上的不同受体结合来启动。在胃肠道主要有5-HT1、5-HT2、5-HT3、5-HT4、5-HT7受体参与调节胃肠道功能。近年的研究显示,5-HT7受体与胃肠运动、感觉等功能密切相关,离体实验证实5-HT7受体参与抑制实验动物胃肠平滑肌收缩。

为了观察5-HT7受体在便秘及腹泻模型大鼠肠道中的表达差异,探索其对肠道运动的调节作用,用冰水灌胃法制备便秘大鼠模型,束缚刺激方法制备腹泻模型并设对照组。观察各组胃肠通过时间、粪便形状,用免疫组化及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各组大鼠肠道组织中5-HT7受体阳性细胞数及基因表达差异。结果便秘组大鼠粪便特征及胃肠通过时间显示胃肠运动迟缓特征;而腹泻组粪便特征及胃肠通过时间显示胃肠运动过速特征。便秘组回肠及结肠组织中5-HT7受体阳性细胞数及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PO.01),并且结肠组织中高于腹泻组(P%0.01)。结论5-HT7受体参与结肠平滑肌松弛及结肠移行性复合运动(cMMC)的发生及传播的调节,便秘型大鼠肠道运动紊乱与肠道5-HT7受体表达增高可能相关。

近来研究显示,5-HT7受体分布于肠道环形肌和纵行肌层,尤其是环形肌层,肌间神经丛及Cajal细胞(Icc)附近或表面,5-HT7受体拮抗剂SB-可增加回肠及结肠离体平滑肌自发性收缩的幅度。离体实验证实5-HT7受体亚型可能参与肠运动调节,影响胃肠运动起搏细胞Icc电活动可能是其机制之一。5-HT7受体调节整体胃肠运动的作用及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需在整体器官水平上验证其调节胃肠运动的作用并阐明机制。5-HT7受体有可能是治疗肠运动功能紊乱疾病的有效靶点。[2]

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使用大黄造模的慢传输型便秘)

研究目的:研究探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组织中的GDNF表达及其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大黄灌胃建立STC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GDNF对照组、STC模型组和模型GDNF组。GDNF对照组和模型GDNF组经尾静脉注射重组人GDNF,正常对照组和STC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射0.9%NaCl溶液。1周后,以墨汁推进实验测定肠道传输功能,以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GDNF表达。结果:STC

模型组肠道推进率与正常对照组和GDNF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模型GDNF组肠道推进率与STC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和GDNF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C模型组结肠组织GDNF阳性面积和积分光密度(IOD)值与正常对照组和GDNF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O1);模型GDNF组GDNF阳性面积和IOD值与STC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和GDNF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使用大黄会导致大鼠肠壁组织中的GDNF表达减少,而给予外源性GDNF可提高其表达,从而改善肠道传输功能。

临床上大部分STC患者有长期使用大黄、番泻叶、酚酞等接触性泻药史,因而造成结肠动力障碍,对泻剂反应性下降并产生依赖性,成为“泻剂结肠”。研究发现,结肠壁神经丛病历改变是泻剂结肠的主要病理学基础。该研究予以大鼠大黄灌胃造模3.5个月后,大鼠肠道传输功能明显减弱,从而使STC模型制备成功。

GDNF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营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促进神经元细胞存活,预防伤害、病毒以及病理性改变导致的神经元细胞退行性病变。胃肠道中的GDNF主要分布在黏膜肌层,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胃肠道组织,提示GDNF对结肠肌层神经分布以及神经节细胞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STC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肠壁肌间神经丛中均存在GDNF表达,但STC模型组的GDNF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长期使用大黄会导致大鼠肠壁组织中的GDNF表达减少,而GDNF表达减少参与了肠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的退化变性,导致结肠动力障碍。本研究中,给予STC模型组大鼠外源性GDNF治疗后,其肠壁组织GDNF表达显著升高,肠道传输功能明显改善,提示外源性GDNF可上调肠壁组织GDNF表达,促进结肠壁神经细胞修复,改善结肠动力。

综上所述,外源性GDNF可明显改善STC大鼠的肠道传输功能,提示其可能用于临床STC患者的治疗。但GDNF作为一种大分子蛋白质,难以透过血脑屏障且易在体内降解,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寻找促进内源性GDNF释放的有效途径,可能为STC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有待日后深入研究。[3]

4、结肠内Cajal间质细胞(使用复方苯乙哌啶造模的慢传输型便秘)

为了研究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内Cajal间质细胞(ICC)的变化,探讨ICC在ST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用复方苯乙哌啶灌胃法建立STC大鼠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ICC,分析大鼠结肠不同部位ICC的变化,结果发现,STC组大鼠结肠ICC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认为STC大鼠结肠内ICC明显减少,提示ICC在STC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近年来,为研究STC国内外学者尝试建立多种动物模型,较为常用的是“泻剂结肠”。但该模型动物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免疫力下降而导致死亡。本研究通过用止泻剂复方苯乙哌啶灌胃法成功制备STC大鼠模型,大鼠日均粪便粒数、日均粪便质量明显减少,肠道传输时间明显延长,模型基本符合STC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特点,且制模方法简单,可重复性强。

ICC是一类位于肠神经系统与平滑肌之间的特殊细胞群,以网络状结构分布于整个胃肠道中,是胃肠道平滑肌的起搏细胞,能产生生理慢波.并促进电活动的传导,从而控制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蠕动。在肠肌层缺少ICC的突变型W/WV小鼠空肠内没有发现肠蠕动波.结果提示了肠肌层ICC是引起自发性肠蠕动的必需要素。消化道内,慢波的起搏点不尽相同。在结肠,慢波的起源有两个起博区域,一个是黏膜下ICC,一个是肌间层ICC,肌间的起搏点可以产生肌间膜电位振荡,引起动作电位并促进机械收缩,若去掉肌间ICC网.则上述电位振荡活动消失。ICC表达的原癌基因产物-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是其特异性的标记物.因此,利用c-kit作免疫组化可以检测肠道中ICC。ICC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参与神经递质的调节和神

经信号的传递。ICC与肠道神经元之间存在紧密联系,ICC与神经轴突有紧密接触,有研究发现,ICC网络围绕着胆碱能/氮能神经网络,并与神经纤维和平滑肌纤维紧密连接。许多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存在ICC异常,有学者还发现膀胱组织也有ICC,提示ICC可能是逼尿肌的起博细胞。

本研究结果显示,STC大鼠结肠组织中的ICC数量减少和结构改变,ICC网络结构破坏,尤其是肌间层ICC的明显减少。肌间层ICC是结肠慢波的起博区域,ICC的减少使结肠不能产生慢波或产生异常的不规则慢波。平滑肌产生不规则的或无效的收缩,使结肠运转减慢。[4]

5、4种胃肠激素以及一氧化氮合酶(结肠传输试验分型)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功能性便秘(FC)患者结肠传输功能、胃肠激素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方法:56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C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本研究。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法行结肠传输试验,放射免疫法测定降结肠、直肠黏膜促胃动素(MTL)、P物质(SP)、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和NOS水平。结果:56例FC患者中,传输时间正常者19例,传输时间延长者37例,其中结肠慢传输型(STC)21例,出口梗阻型(OOC)9例,混合型(MC)7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传输时间正常组降结肠、直肠黏膜MTL、SP、SS、VIP和NOS水平无明显差异;STC组降结肠、直肠黏膜MTL水平显著降低(P0.05);STC、MC组降结肠、直肠黏膜SP水平显著降低而NOS水平显著升高(PO.05);STC、MC组降结肠黏膜SS水平显著升高(P0.05);STC、OOC组降结肠、直肠黏膜VIP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各型FC降结肠、直肠黏膜胃肠激素和NOS水平改变不同,其异常导致胃肠平滑肌功能紊乱,可能与FC的发病有关。

结肠传输试验(CTT)是目前诊断慢性便秘的重要方法,认为正常人全肠道传输时间上限为3.1天,本研究前期研究为3.2天。有研究显示健康者48h的标记物排出率为89.7%;但排出率受排便频率的制约,在48~72h内基本排空标记物者不应归人便秘范畴。目前国内多将72h标记物排出率超过80%作为判断结肠传输功能的标准。有研究报道48h时CTT的敏感性89.1%,特异性87.9%;60h时敏感性95%,特异性%。

FC根据CTT可分为结肠传输时间正常和延长两种亚型。本研究中结肠传输时间正常组降结肠、直肠黏膜MTL、SP、SS、VIP以及NOS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推测这部分患者的病因可能主要与精神心理、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结肠传输时间延长型FC按排便困难发生部位和动力障碍类型分为STC、OOC和MC。STC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无便意以及排便困难,是FC最常见的类型,约占45.5%。罗马Ⅲ标准将OOC定义为功能性排便障碍(FDD),并分为盆底肌协同失调和排便推动力不足两种亚型。FDD可能与排便时肛门内括约肌或盆底肌松弛障碍、肛门外括约肌和(或)耻骨直肠肌异常收缩、直肠感觉异常、忽视便意等因素有关。MC兼有STC和OOC两者的表现。

MTL主要由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M细胞分泌,主要生理作用是引发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

动,从而刺激胃肠道和胆管的运动、提高食管下括约肌(LES)张力、加速胃排空以及缩短小肠转运时间。血液循环中MTL水平与胃肠道收缩运动相关。本研究发现STC患者降结肠和直肠黏膜MTL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这可能是引起消化道平滑肌蠕动减弱、张力降低,传输时间延长,从而导致便秘的原因之一。有研究发现STC患者血浆MTL较正常人升高,进餐后趋于降低。有研究报道妊娠中晚期,孕妇血浆MTL浓度降低,而分娩一周后恢复正常,说明MTL水平下降引起胃肠道张力下降和运动障碍,这可能是造成妊娠期间便秘的主要原因。有研究发现STC患者空腹和餐后1h的MTL均显著低于正常者,且STC患者结肠排空率与餐后血浆MTL含量呈正相关。说明STC患者MTL水平异常可能与结肠传输障碍有关。

SP属速激肽家族,由神经细胞和胃肠内分泌细胞产生并分泌。SP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胃肠平滑肌和括约肌收缩、参与内脏痛觉反射、刺激胆囊收缩。本研究显示STC和MC患者降结肠、直肠黏膜S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OOC患者无明显差异。提示肠道动力障碍与SP水平下降有关。国内有报道FC患者与正常对照者乙状结肠黏膜SP含量无明显差异,但该研究未将FC患者进行亚型分组。而Treepongkaruna等在腹腔镜下对难治性便秘患儿行结肠活检,发现SP能神经纤维正常者(SPN)较SP能神经纤维缺乏者(SPD)更易发生排便障碍和直肠感觉异常。因此,SP在FC患者中的作用仍需行进一步研究。

SS是一种脑肠肽类激素,由胰岛、胃、肠黏膜D细胞分泌。其主要生理作用是抑制内外分泌功能;抑制胃肠道蠕动和胆囊收缩;抑制肠道对水、电解质和营养成分的吸收等。有研究显示FC患者乙状结肠黏膜S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STC患者空腹血浆SS水平显著升高,而餐后低于正常者。本研究中STC和MC患者降结肠黏膜S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SS与平滑肌SS受体结合,抑制乙酰胆碱释放,从而抑制胃肠道运动;其还可抑制MTL、SP等胃肠激素的分泌,延长肠道传输时间,这可能是发生便秘的原因之一

VIP主要分布于肠神经元、中枢神经元、消化道D1细胞内,是一种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系统的抑制性神经介质。其主要生理作用是抑制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并可抑制胃蠕动和胆囊收缩;但可促进肠液分泌,刺激胰腺分泌碳酸氢盐等。本研究发现STC和OOC组降结肠、直肠黏膜VIP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VIP水平减少可能会引起肠道分节运动增多,造成有效推进性运动减弱,使协调的抑制性反射减弱或消失,直肠液分泌减少,从而发生STC和OOC。Koch等采用免疫组化法发现正常组含有VIP的神经纤维沿着环形平滑肌层的长轴平行排列,特发性便秘患者环形平滑肌内有少量VIP颗粒,但无含有VIP的神经纤维。动物实验亦发现STC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中VIP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减少或缺失

NOS广泛分布于胃肠道黏膜、黏膜下层、肌层等,目前主要通过对NOS的研究来推测NO的生物效应。NOS是NO合成过程中惟一的酶,NO是肠神经系统(ENS)中NANC神经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NO主要介导平滑肌舒张,在胃肠道蠕动过程中调节生理性下行性抑制反应;对胃肠道黏膜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调节胃肠道和胰腺等脏器的分泌功能等。本研究发现STC和MC组患者降结肠、直肠黏膜NOS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造成NO含量过高,使平滑肌过度松弛,导致结肠推进性收缩受抑,粪便传输延缓,从而引起便秘。Cortesini等发现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结肠黏膜NOS阳性神经纤维增多,活性增强,从另一角度亦说明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NO合成较正常人增多

综上所述,不同分型FC患者降结肠、直肠黏膜胃肠激素和NOS水平的改变存在差异,提示其异常导致胃肠平滑肌功能紊乱,可能与FC的发病有关。但上述结论仍需行进一步研究证实。[5]

6、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动态血压

为了探讨便秘对高血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及血压控制水平的影响,在临床选取45例高血压兼便秘患者(观察组)与高血压不兼便秘患者4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水平、血压控制水平。结果显示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HCY及CRP水平及血压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认为便秘对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压控制水平有影响,提示积极治疗便秘对高血压患者长期预后有一定积极意义。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的增高反应血管内皮的损伤,提示高血压病兼便秘组患者血管内皮损伤较高血压病无便秘患者重,原因可能为观察组患者血压波动较大,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

两组动态血压控制水平,观察组血压超过正常血压40%的患者数多于对照组血压超过正常血压水平40%患者数,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血压负荷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严重程度的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提示观察组患者长期靶器官的损害可能较重,原因可能为观察组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有关。且在早晨8:00及夜间21:00卧位袖带血压对比,观察组血压较对

照组高,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便秘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有一定影响。经过13天的降压治疗,患者在入院13天之早晨8:,00血压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便秘的患者血压较无便秘患者早晨血压较高,并且分析两组患者在人院后13天的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观察组使用三联高血压药物的患者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高血压兼便秘患者血压较无便秘患者血压控制不易。考虑到本研究中高血压病患者服用多种药物,故在纳入前,详细询问病史,排除因服药后产生的便秘,且某些高血压药物服用偶有大便性状的改变,但多达不到便秘的程度。[6]

二、药效学研究

1、枳实

目的:通过研究枳实水煎液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肠组织中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的影响,阐明枳实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机理。方法: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

照组、枳实水煎液(按枳实生药量计)低(2g/kg)、中(4g/kg)、高(8g/kg)剂量组,模型对照组、枳实水煎液组给予大黄建立便秘大鼠模型,枳实各剂量给药治疗15天,取大鼠肠组织,试剂盒检测SP、VIP含量的变化。结果:枳实水煎液中、高剂量组对模型大鼠肠组织中SP、VIP含量的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枳实通过提高SP、VIP含量,促进肠运动,起到治疗便秘的作用。

本实验模型对照组SP含量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1),这可能是结肠动力减弱的原因之一。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枳实中、高剂量组肠组织中SP含量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或P0.01),推测枳实促进结肠SP含量升高,从而促进肠运动,达到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效果。本研究发现,模型对照组中抑制性的神经递质VIP含量也降低(P0.01)。VIP浓度降低可能导致结肠出现过度的节段性蠕动,而有效的推进性运动减弱,同时VIP能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分布的减少,肠道的分泌性运动反射减弱,肠液的分泌减少,使有效的推进性运动进一步减弱。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枳实中、高剂量组肠组织中VIP含量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枳实通过提高VIP含量促进肠运动,起到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7]

2、大黄

目的:观察大黄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传输能力的影响,揭示大黄与该病发展的相关性。

方法:将健康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大黄组及对照组,大黄组应用中药大黄喂养制作慢传输型便秘的动物模型。分别于禁食后,经口灌入活性炭悬液10mL/kg,动物处死后剖腹取出幽门到直肠末段的全部肠管并测量肠管长度、碳末推进长度及肠道传输功能。取结肠组织进行HE染色及电镜下观察。同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IP)的表达状况。

结果:大黄组碳末推进长度、肠道传输功能低于对照组。大黄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VI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光镜及电镜下均可见结肠细胞结构明显退行性改变,结肠肌间神经丛内未找到Cajal间质细胞(ICC)。

结论:大黄等蒽醌类泻剂损伤结肠壁神经丛,使结肠传输功能下降。因此,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治疗时,应避免长期应用此类药物。[8]

3、白术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监测白术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黏膜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以从微观进一步阐释白术治疗STC的机制。方法:随机将成年健康SD大鼠6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白术低剂组(30g生药/kg)、白术中剂量(60g生药/kg)、白术高剂量(g生药/kg),每组12只,应用大黄将除空白对照组以外的大鼠制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成功造模后,空白及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2ml,白术低、中、高剂组分别给予3g生药/ml、6g生药/ml、12g生药/ml的白术水煎液2ml,早晚2次,连续15天。15天中连续观察大鼠皮毛光泽、活动范围、进食量、排便情况及体重变化。末次该药后硝酸还原法检测NO含量,NOS免疫组化法染色及半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较其他各组粗大、迂曲。肠腔内有较大块较多粒粪便存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大鼠在给药前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处死前的各组大鼠体重差异均显示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NO含量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NOS免疫组化法染色半定量分析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白术单用能通过改变STC大鼠结肠黏膜NOS的表达而降低NO的合成,已达到治疗STC的目的。其中剂量为60g的生白术能把上述效应发挥的最好。

结肠壁内肠神经递质的异常表达,可能是STC的主要神经病理机制。已知的肠神经递质有几十种之多,其多样性和递质共存决定了肠运动功能的复杂性。NO由于是肠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而在便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广泛的







































安徽白癜风医院
福建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xm/1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