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学者在国际肿瘤医学研究领域顶级期刊之一的《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临床肿瘤学杂志,简称JCO,影响因子18.48分)发表rhGM-CSF(特尔立?)防治真菌感染研究结果,该研究证实了rh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可有效防治粒细胞缺乏期的真菌感染,降低感染相关死亡率,这对血液肿瘤患者提高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具有开创性、前瞻性意义的临床实践,同时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让肿瘤治疗迈入解决感染问题的新阶段。
长期以来,感染是肿瘤放化疗的常见并发症,其中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放化疗患者尤其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面临诸多困难同时缺乏治疗手段,病死率高。而如果过度在预防治疗阶段使用抗真菌药物,一来可能增加耐药性及毒副反应,二来明显加重病人经济负担,因此效果并不理想。
提高真菌感染的防治水平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二是提高和恢复病人的免疫力。王椿教授(医院)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解决该问题必须另辟蹊径,前者进展缓慢,于是从促进病人免疫恢复的角度来寻找答案。王椿教授团队发现单核巨噬细胞在抗真菌感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放化疗后采用的rhG-CSF(粒细胞刺激因子)仅促进中性粒细胞增殖,却对单核巨噬细胞的恢复无济于事。同时一些体外研究显示另一种rh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的药物能够同时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杀菌作用。那么这种双向刺激因子能否真正使临床受益呢?
王椿教授团队携手国内五个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随机对照观察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最终取得了具有极高临床价值的成果。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用rhG-CSF相比,rhGM-CSF联合rhG-CSF使用的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真菌感染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感染相关死亡率及总死亡率也显著降低(P0.05)。
不同于毒性较大的抗真菌药物,该试验所用rhGM-CSF和rhG-CSF都是临床应用多年的老药,平常主要用于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升白细胞,副作用较小。王椿教授表示希望该成果未来除了为血液肿瘤患者谋福音,也可能使其他肿瘤、肝肾移植等患者提高术后治愈率。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sp/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