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怎么回事

问饮食口味及二便了解病情每天五分钟,


问饮食与口味

问饮食与口味包括询问口渴、饮水、进食、口味等几个方面。应注意有无口渴、饮水多少、喜冷喜热、食欲情况、食量多少,食物的善恶、口中有无异常的味觉和气味等情况。

1。问口渴与饮水

询问患者口渴与饮水的情况,可以了解患者津液的盛衰和输布情况以及病证的寒热虚实。

(l)口不渴:为津液未伤,见于寒证或无明显,热邪之证。

(2)口渴:口渴总由津液不足或输布障碍所致。临床可见如下情况。

①口渴多饮:即病人口渴明显,饮水量多,是津液大伤的表现。多见于实热证,消渴病及汗吐下后。

②渴不多饮:即病人虽有口干或口渴感觉,但又不想喝水或饮水不多。是津液轻度损伤或津液输布障碍的表现。可见于阴虚、湿热、痰饮、瘀血等证。

临床上口渴与饮水的辨证应根据口渴的特点、饮水的多少和有关兼症来加以综合分析。

2。问食欲与食量

询问患者的食欲与食量,可以判断患者脾胃功能的强弱,疾病的轻重及预后。

(1)食欲减退与厌食:食欲减退,又称“纳呆”、“纳少”,即病人不思进食。厌食又称恶食即厌恶食物。不思饮食与厌恶食物,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饥饿不欲食,二是虽饥亦不欲食或厌恶食物。二者病机均属脾胃不和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所致。

①食欲减退,患者不欲食,食量减少,多见于脾胃气虚、湿邪困脾等证。

②厌食,多因伤食而致。若妇女妊娠初期,厌食呕吐者,为妊娠恶阻。

③饥不欲食,是患者感觉饥饿而又不想进食,或进食很少,亦属食欲减退范畴。可见于胃阴不足证。

(2)多食易饥,是患者食欲亢进,食量较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又称为“消谷善饥”,临床多伴有身体逐渐消瘦等症状。可见于胃火亢盛、胃强脾弱等证。亦可见于消渴病。

总由胃的腐熟太过而致。

(3)偏嗜,是指嗜食某种食物或某种异物。其中偏嗜异物者,又称异嗜,若小儿异嗜,喜吃泥土、生米等异物,多属虫积。若妇女已婚停经而嗜食酸味,多为妊娠。

询问食欲与食量时,还应注意进食情况如何。如病人喜进热食,多属寒证;喜进冷食多属热证。进食后稍安,多属虚证;进食后加重,多属实证或虚中夹实证。疾病过程中,食欲渐复,表示胃气渐复,预后良好;反之,食欲渐退,食量渐减,表示胃气渐衰,预后多不良。若病重不能食,突然暴食,食量较多,是脾胃之气将绝的危象,称“除中”。实际上是中气衰败,死亡前兆,属“回光反照”的一种表现。

3。口味

口味,是指病人口中的异常味觉。口淡乏味,多因脾胃气虚而致。口甜,多见于脾胃湿热证。口粘腻,多属湿困脾胃。口中泛酸,可见于肝胆蕴热证。若口中酸腐,多见于伤食证。

口苦,属热证的表现,可见于火邪为病和肝胆郁热之证。口咸,多属肾病及寒证。

(五)问二便

问二便,是询问患者大小便的有关情况,如大小便的性状、颜色、气味、便量多少、排便的时间、两次排便的间隔时间、排便时的感觉及排便时伴随症状等。询问二便的情况可以判断机体消化功能的强弱,津液代谢的状况,同时也是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的重要依据。

有关二便的性状、然、味,已分别在望诊、闻诊中叙述。这里介绍二便的次数、量的多少、排便时的异常感觉及排便时间等。

1。问大便

健康人一般一日或两口大便一次,为黄色成形软便,排便顺利通畅,如受疾病的影响,其消化功能失职则有粘液及未消化食物等粪便。气血津液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即可使排便次数和排便感觉等出现异常。

(l)便次异常:便次异常,是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超过了正常范围,有便秘与泄泻之分。

①便秘:即大便秘结。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便次减少,通常在四至七天以上排便一次,称为便秘。其病机总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可见于胃肠积热,气机郁滞、气血津亏、阴寒凝结等证。

②溏泻:又称便溏或泄泻,即大便稀软不成形,甚则呈水样,排便间隔时间缩短,便次增多,日三、四次以上。总由脾胃功能失调、水停肠道、大肠传导亢进所致。可见于脾虚、肾阳虚、肝郁乘脾、伤食、湿热蕴结大肠,感受外邪等证。

(2)排便感觉异常:排便感觉异常,是指排便时有明显不适感觉,病因病机不同,产生的感觉亦不同。

①肛门灼热:是指排便时肛门有烧灼感。其病机由大肠湿热蕴结而致。可见于湿热泄泻、暑湿泄泻等证。

②排便不爽:即腹痛且排便不通畅爽快,而有滞涩难尽之感。多由肠道气机不畅所致。可见于肝郁犯脾、伤食泄泻、湿热蕴结等证。

③里急后重:即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紧急而不可耐,称里急;排便时,便量极少,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或欲便又无,称后重,二者合而称之里急后重。

是痢疾病证中的一个主症。多因湿热之邪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④滑泻失禁:即久泻不愈,大便不能控制,呈滑出之状,又称“滑泻”。多因久病体虚,脾肾阳虚衰,肛门失约而致。可见于脾阳虚衰、肾阳虚衰,或脾肾阳衰等证。

⑤肛门气坠:即肛门有重坠向下之感,甚则肛欲脱出。多因脾气虚衰,中气下陷而致。多见于中气下陷证。

2。问小便

健康人在一般情况下,一昼夜排尿量约为一毫升,尿次白天3-5次,夜间0~1次。排尿次数、尿量,可受饮水、气温、出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而略有不同。受疾病的影响若机体的津液营血不足,气化功能失常,水饮停留等,即可使排尿次数、尿量及排尿时的感觉出现异常情况。

(1)尿量异常:尿量异常,是指昼夜尿量过多或过少,超出正常范围。

①尿量增多:多因寒凝气机,水气不化,或肾阳虚衰,阳不化气,水液外泄而量多。可见于虚寒证,肾阳虚证及消渴病中。

②尿量减少:可因机体津液亏乏,尿液化源不足或尿道阻滞或阳气虚衰,气化无权,水湿不能下入膀胱而泛溢于肌肤而致。可见于实热证、汗吐下证、水肿病及癃闭、淋证等病证之中。

(2)排尿次数异常:

①排尿次数增多;又叫小便频数,总由膀胱气化功能失职而致。多见于下焦湿热、下焦虚寒、肾气不固等证。

②排尿次数减少:可见于癃闭,在排尿异常中介绍。

(3)排尿异常:是指排尿感觉和排尿过程发生变化,出现异常情况,如尿痛、癃闭、尿失禁、遗尿、尿闭等。

①小便涩痛:即排尿不畅,且伴有急迫灼热疼痛感,多为湿热流入膀胱,灼伤经脉,气机不畅而致。可见于淋证。

②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多统称为癃闭。病机有虚有实。实者多为湿热蕴结、肝气郁结或瘀血、结石阻塞尿道而致。虚者多为年老气虚,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不利而致。

③余沥不尽:即小便后点滴不禁。多为肾气不固所致。

④小便失禁:是指小便不能随意识控制而自行遗出。多为肾气不足,下元不固;下焦虚寒,膀胱失煦,不能制约水液而致。若患者神志昏迷,而小便自遗,则病情危重。

⑤遗尿:是指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俗称尿床。多见于儿童。其基本病机为膀胱失于约束。可见于肾阴、肾阳不足,脾虚气陷等证。

本文摘自彭博士新作《伤精与养精康复之道》

图书信息:

书名:伤精与养精康复之道

定价:25.00元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年5月书号:ISBN0

  彭鑫博士的《伤精与养精康复之道》自年5月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以来,深受大众喜爱!为了让更多的朋友看到该书,摆脱邪淫的陷阱,走上清净无碍的幸福道路,彭博士发愿将今后的稿费捐献出来,全部购买成书,捐赠给大众。

希望您支持正版,您每购买一本正版图书,都是在为弘扬传统文化做贡献。

   欲购此正版图书,请移步淘宝网『亲仁书屋』享4.8折成本流通优惠,同时可参加免费赠送其他书籍的活动。

网址: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白癜风的饮食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aj/78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