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小儿突然出现呕吐,吃了就吐,还经常伴有发热或腹胀或腹泻或咳嗽等表现。呕吐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当然,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或治疗,则会影响患儿营养物质的摄入,严重者则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在此,医院儿科与你一起来了解呕吐吧。
一、什么是呕吐?呕吐是胃内容物反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和呕吐,但有些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呕吐可将咽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大多数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地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二、出现呕吐首先要饿肚子(禁食)小儿生病出现呕吐时,很多家长的做法是在小儿吐后,怕他饿,会马上给他吃喝东西,可惜刚吃喝完没多久,又吐了;吐个不停,吃喝个不停;吃喝个不停,吐个不停;吃进去50毫升,吐出来毫升,宝宝吐吐吃吃喝喝几个回合后就很软了、精神也很差了。理智的做法是,不管是什么原因的呕吐,小儿有两次以上吃了就吐的,首先要予以禁食(饿肚子),让肠道得到充分的休息,水也先不要给喝,至少小时以上,最好是6到8小时以上。饿肚子对于小儿来说是没事的,饿一天也没事,而吐就不一样了,吐个3-5次后部分小儿就会出现脱水的表现了。三、呕吐要认真对待因为呕吐仅是一种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伴发症状不同、表现形式近似,所以需要认真地采集病史、仔细地体格检查、必要又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最后经过客观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初步诊断。
四、呕吐要寻找原因由于不同年龄的疾病谱不尽相同,故采集病史的重点应有差异。一般说来小儿各年龄组成的呕吐均以内科原因占多数,内科疾病所致者以感染性原因最为常见,外科疾病所致者则以腹腔器官感染和消化道梗阻为主。由于呕吐是消化系统的一个症状,故采集病史首先应围绕喂养方法、进食内容、时间和习惯等方面进行。对新生儿除注意呕吐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外,还应了解母亲的妊娠和生产史及用药史。近年来小儿的饮食习惯有不少改变,其中有许多共性,也有不合理和不科学之处,要仔细了解。体重的变化常能客观地反映呕吐的严重程度及其对小儿的影响,需着重点询问。也要认真听取家长和年长儿自身的叙述。尽早争取分辨其呕吐为功能性或器质性及内科性或外科性,以便确定诊疗原则。
五、呕吐要注意其发生、表现和变化
1.呕吐的时间和次数呕吐开始出现的时间和每天呕吐的次数因疾病可有明显差别。如新生儿生后数小时内开始吐咖啡色粘液和3岁幼儿反复呕吐咖啡色物2年多显然源于不同原因。前者可能误咽母血所致,后者则食管裂孔疝机会较多。
2.呕吐的方式可呈溢出样,如奶汁从新生儿口角少量流出;或自口内反流涌出;或从口腔大量吐出;或自口腔和鼻孔同时喷出。在新生儿期前者可能是生理性的,后者则多见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3.呕吐的内容和性质对诊断消化道梗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①清亮或泡沫状粘液、未消化的奶汁或食物表示唾液下行受阻、梗阻在贲门以上。见于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各年龄组的食物炎所致的食管狭窄和贲门失弛缓症等。
②粘液、乳凝块、胃内容物表示幽门部有梗阻。见于新生儿幽门肥厚性狭窄、幽门瓣膜及年长儿胃溃疡后幽门瘢痕性狭窄时。偶见幼儿误咽化学性腐蚀液体后。当含有少量血液或咖啡时可见于各年龄小儿的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进食过量可吐酸味不消化食物。
③黄或绿色清亮粘液,有时混有少量奶块或食物常表示梗阻位于十二指明肠。见于各年龄组严重的功能性呕吐时;在新生儿则多见于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环状胰腺和肠旋转不良。
()黄绿色液混有少量食糜说明空肠近端附近肠管不畅通。见于高位空肠闭锁或粘连性肠梗阻、肠麻痹时。
(5)浅褐绿粪汁样,味嗅表示梗阻部位在空肠中下段或其远端。在新生儿期多考虑为空回肠或结肠闭锁,肠无神经节症或直肠肛门畸形。在其他年龄组则表示有各种原因所致的低位消化道梗阻。
(6)血性根据出血量、速度和部位,吐物中的含血量和颜色不同。少量血液和胃酸作用后呈棕色,可见于新生儿咽下含母血的羊水或吸吮皲裂的乳头后,新生儿自然出血症、胃穿孔早期、幽门肥厚性狭窄晚期;各年龄组食管裂孔疝、各种原因致反复严重呕吐时及危重症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血量偏少,色褐或暗红。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是白血病的某阶段时消化道可能出血致吐血。门脉高压症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烧伤或窒息后胃粘膜溃疡出血、口服水杨酸或茶碱等药引起急性出血性胃炎,均可致吐血。空肠大量出血时也可吐出鲜血。在小儿少见的咳血不易和吐血鉴别,需依靠其他症状和体征。值得注意的是呕吐的内容和性状可随病程而变化。如新生儿低位小肠闭锁早期可吐无色粘液,1~2天后才转为胆汁性。全身感染、严重败血症治疗后病情好转、肠麻痹减轻后呕吐或胃肠减压的内容物可由黄绿污浊粪汁样转为清亮粘液。所以,应结合其他伴随症状和体征,动态观察才能较准确地判断呕吐的临床意义。
六、呕吐要注意伴随腹胀
需要区别腹胀是腹部肿物、腹腔或肠腔大量积液或积气所致、腹胀为局限性或呈全腹性表现、腹胀是否伴有肠型、胃型或蠕动波、腹胀的程度属于轻、中或重度等。
七、呕吐要注意伴随腹痛
需仔细了解腹痛开始的时间上的关系、腹痛的性质(阵发性、持续性或持续阵发加重性)和腹痛的部位等。伴有腹痛的呕吐时应警惕外科急腹症的可能性。特别要注意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婴在消化道畸形完全性肠梗阻时往往缺乏腹痛的表情,甚至在穿孔性腹膜炎时只是精神萎靡,而无腹肌紧张。
八、呕吐要注意伴随粪便异常
可表现为性状、量、时间和次数及排出部位等各种异常。短期数次呕吐,同时大便次数和量减少、干燥,病儿无其他明显不适,则消化功能紊乱可能性大;如伴有稀便、发热,表示有胃肠炎。呕吐伴腹痛和停止排大便,应首先考虑排队外科急腹症。在新生儿尤其有特殊意义。通常90%以上的足月新生儿应于生后2小时内、98%左右应在生后8小时内开始排胎粪、2~3天内排尽,总量约60~90%。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时,因大量呕吐致便秘,甚至以便秘为主诉就诊。回、结肠闭锁的新生儿远端结肠细小,无胎粪,有时只排出少量灰绿色粘液。新生儿肠无神经节症时常于出生后即无自动排胎粪史,但在肛门指诊、用开塞露或洗肠后始有大量气体伴胎粪呈爆破样排出,伴明显黄绿色胆汁性呕吐。而肠无神经节症在其他年龄组则常常仅表现便秘和腹胀,却没有呕吐。先天性肛门狭窄时胎粪量明显减少。直肠肛门闭锁时则无胎粪排出(无瘘时)或胎粪的排出口位置异常(在会阴、前庭、阴道、阴囊、尿道或膀胱)。此外,当肠扭转、肠绞窄、肠套叠、肠重叠畸形、美克尔憩室及其他原因致消化道出血时可表现不同程度的血便(柏油样、暗红色、鲜红等颜色和不等容量),或仅潜血试验阳性。当粪便呈绿色、有粘液和奶瓣、稀水样、脓性、粘液血性时常属内科性原因。
九、呕吐后注意其他的伴随症状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呕吐突然是极其常见的症状,却经常不是惟一的症状。伴随呕吐的除上述腹胀、腹痛和粪便异常外,还可有其他消化系统的症状,如食欲不振、食欲亢进、打呃、嗳气、反酸、烧心等。某个或/和某些呼吸、心血管、泌尿、内分泌或神经系统的症状可能与呕吐同时存在。发热更是常见。这些症状都应一一引起重视和慎重的思考,以便在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时选择重点。
十、呕吐要注意体格检查细致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四个方面)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必要基础,和症状有关的项目更应成为重点。精神、面色和神志以外体重、身高是反映营养和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头围和前囟在小婴儿和慢性呕吐病儿也很重要。仔细的腹部检查应包括鼠蹊部。体温、脉搏和呼吸频率的测定必不可少。血压测量可酌情选用。
体格检查时首先用言语和行动争取病儿和家长的合作与信任。检查时手要温暖,动作应轻柔、迅速,重点明确并顺序合理。婴儿可用吸吮母乳或无孔奶头的方式。幼儿在说服和劝哄无效时应即时改用口服镇静剂(10%水合氯醛0.5ml/kg)。儿童则常常能合作。不适的检查理应放在后面进行,如咽部检查。触诊腹部时痛点放在最后。肛门指诊在小儿呕吐和众多的腹部疾病时常有必要。它可以提供大便性状、直肠是否干瘪无气、盆腔有无肿物及直肠温度等重要信息。同时还可以发现有无肛门及其位置、形态和大小是否正常。这些对新生儿及小婴儿呕吐,疑为低位肠梗阻时更有特别重要意义。肛门指诊的不适感使病儿感到疼痛难忍,宜置于末项进行。
十一、呕吐可能需要的实验室检查
应根据病史、症状和体检后的初步印象有选择地进行。首选血、尿和粪便常规检查。其他的则围绕炎症、外伤、肿瘤、畸形或内分泌代谢紊乱方面和各系统疾病的各有关实验室项目中筛选。
十二、呕吐可能需要的影像学检查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新的仪器设备不断出现,使诊断的准确性日见提高。其中影像学检查在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提高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成为确诊的唯一手段。有条件时应充分利用。
1、X线检查最常用,包括不同部位和体位的透视和平片和各种方式的造影(口服、经皮静脉或胆道造影、选择性动脉造影及肠管的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经内镜胰胆管造影等)。
2、B超检查的无创性尤其适于小儿,已日益广泛应用于临床。介入性超声技术也已引入儿科领域。
3、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近年来已在大中城市儿科逐渐成为重要的检查手段。
、其他如内窥镜检查和某些基因诊断等等,有条件时选用。
十三、呕吐的西医治疗
1、禁食6~8小时。轻度或中度脱水可服“口服补液盐”,多次少量服,多数病儿能纠正脱水和酸中毒。如不能纠正或患儿对“口服补液”不能耐受,最好的办法是根据血生化检验进行静脉输液矫治。
2、治疗原发病。外科梗阻性疾病,应施行手术解除梗阻段。如为内科性呕吐,即应治疗原发病。如婴儿喂养不当,咽下大量气体,应在喂奶后将患儿俯在母亲肩上,拍背,使患儿打嗝,排出气体。
3、可适当服用止吐药。首选吗丁啉,每次每公斤体重0.3毫克,每日3次,饭前15~30分钟服用。
、吃油腻或是着凉引起的呕吐,可试试午时茶颗粒或藿香正气水等。
5、再发性呕吐在禁食期间可少量多次饮凉开水或冰水,喝温水易引起呕吐。
十四、呕吐的中医治疗(需要医生诊治)分证论治
『实证』
·外邪犯胃
症状:呕吐食物,吐出有力,突然发生,起病较急,常伴有恶寒发热,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濡缓。
治法:疏邪解表,和胃降逆。
方药:藿香正气散。
方中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浊,疏邪解表;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化湿;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共奏疏邪解表,和胃降逆止呕之功。若风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荆芥、防风以疏风散寒;若见胸闷腹胀嗳腐。为兼食滞,可加鸡内金、神曲、莱菔子以消积化滞;若身痛,腰痛,头身困重,苔厚腻者,为兼外湿,可加羌活、独活、苍术以除湿健脾;若暑邪犯胃,身热汗出,可用新加香薷饮以解暑化湿;若秽浊犯胃,呕吐甚剧,可吞服玉枢丹以辟秽止呕;若风热犯胃、头痛身热可用银翘散去桔梗之升提,加陈皮、竹茹疏风清热,和胃降逆。
·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物酸腐,脘腹胀满拒按,嗳气厌食,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
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化滞,陈皮、半夏、茯苓和胃降逆,连翘清散积热。尚可加谷芽、麦芽、鸡内金等消食健胃;若积滞化热,腹胀便秘,可用小承气汤以通腑泄热,使浊气下行,呕吐自止;若食已即吐,口臭干渴,胃中积热上冲,可用竹茹汤清胃降逆;若误食不洁、酸腐食物,而见腹中疼痛,胀满欲吐而不得者,可因势利导,用压舌板探吐祛邪。
·痰饮内停
症状: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呕而肠鸣,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方中生姜、半夏和胃降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温脾化饮。尚可加吴茱萸、陈皮温脾燥湿以化饮。若气滞腹痛,可加厚朴、枳壳行气除满;若脾气受困,脘闷不食,可加砂仁、白豆蔻、苍术开胃醒脾;若痰浊蒙蔽清阳,头晕目眩,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健脾燥湿,化痰熄风;若痰郁化热,烦闷口苦,可用黄连温胆汤以清热化痰,和胃止呕:若胃脘胀满,胃中有振水声,可暂加甘遂细末0.5g,装入胶囊,早晨空腹温开水冲服,每日1次,连2—3日。
·肝气犯胃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方药: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方中柴胡、枳壳、白芍疏肝理气,厚朴、紫苏行气开郁,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和胃降逆止呕。尚可加橘皮、旋覆花、竹茹、炙枇杷叶等以增强和胃降逆之力;若气郁化火,心烦咽干,口苦吞酸者,可合左金丸以清热止呕;若兼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柴胡汤清热通腑;若气滞血瘀,胁肋刺痛,可加丹参、郁金、当归、延胡索等活血化瘀止痛。
『虚证』
·脾胃虚弱
症状:饮食稍有不慎,或稍有劳倦,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砂仁、木香理气和中,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尚可加丁香、吴茱萸以和胃降逆;若脾阳不振,畏寒肢冷,可加干姜、附子,或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若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丝,可用旋覆代赭汤降逆止呕;若中气大亏,少气乏力,可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若病久及肾,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肢冷汗出,可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等温补脾肾。
·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但呕吐量不多,或仅吐唾涎沫,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和胃降逆。
方药:麦门冬汤。
方中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胃阴,半夏降逆止呕,大枣补脾和胃生津。若阴虚甚,五心烦热者,可加石斛、花粉、知母养阴清热;若呕吐较甚,可加橘皮、竹茹、枇杷叶以降逆止呕;若阴虚便秘,可加火麻仁、瓜蒌仁、白蜜润肠通便。
十五、呕吐的辩证食疗(小儿大小不一、注意用量)1、饮食不节,喂养不当
表现
乳食过量或恣食肥甘、生冷及难以消化的食物,以致乳食积滞胃中而引起呕吐。表现为,吐出物多,呈酸臭味乳块或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口气臭秽,腹部作胀,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苔多厚腻。
治疗
可选用和胃导滞的中药治疗,如山楂、神曲、麦芽、谷芽、枳实、大黄等。
食宜
吃一些消食化滞的食物,如山楂、乌梅煮水等。也可选用以下食疗方法:
1.山楂克,白糖25克。将山楂洗净去核,切碎,浓煎成汁,兑入白糖搅拌均匀。每次50毫升,一日3次,连服3日。
2.莱菔子50克。将莱菔子炒熟,碾碎成细末。每次服5克,温开水冲服,一日2次,连服5日。
3.青梅20个。洗净,去核,慢火煎,去渣取汁。每次20毫升,一日数次,连服3日。
.萝卜1个。将萝卜洗净,切成碎块,捣烂,榨汁,隔水炖熟。每次15毫升,每日数次。
5.鸡内金(鸡的胃内膜)2个,面粉克,盐、芝麻适量。将鸡内金洗净,晒干后用小火焙干,研成细末,与面粉、芝麻、精盐一起和成面,擀成薄饼,置烤箱内烤熟。每次2张,一日1次,连服3日。
食忌
暂时禁食会使胃肠得到休息,对恢复正常功能是必要的。至少1~2周内忌食生冷、冰镇及煎炸油腻、黏食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2、胃有积热
表现
乳母喜嗜油煎、辛辣食物,乳汁则蕴热,儿食母乳而致积热于胃;较大的孩子过食辛热食品,或感受夏秋湿热,蕴于中焦,皆可致脾胃升降失调,胃气因此上逆而发生呕吐。表现为,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口渴喜饮,身热烦躁,唇干面赤,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红苔黄等症状。
治疗
可选用清热和胃的中药,如藿香、黄连、石膏、竹茹、半夏等。
饮食宜忌
食宜
多食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食物,包括: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制品;大豆、豇豆等制品;牛奶、鸡蛋、瘦肉和鱼肉,营养丰富而不生内热;水果和蔬菜,特别是苹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乌梅、西瓜等维生素种类多的果类。也可以选用以下食疗方法:1、西瓜1个,白糖50克.将西瓜洗净,去瓜瓤,将瓜皮切碎,加水0毫升,煎汤,去渣,加白糖。以汤代水,频频饮之。
2.生姜50克,竹茹50克。将生姜切成薄片,与竹茹同置锅中,加水0毫升,慢火煎,去渣取汁。每次30毫升,一日3次,连服3日。
3.野菊花30克。急火煎汤,去渣取汁,加适量白糖。以汤代茶饮,一日数次,连服3日。
.瘦肉炒苦瓜。每日1次,佐餐食之。
5.黄瓜1根,胡萝卜1根,大白菜叶两片。全部切丝,调成凉拌菜。一日1次,佐餐食之。
食忌
忌食煎、炸、烤、熏、油腻的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干姜、胡椒,羊肉、狗肉及其他。
中药汤
3、脾胃虚寒
表现
乳母喜食寒凉生冷食物,则乳汁寒薄,儿食其乳则脾胃受寒;或孩子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寒,易受客寒;或孩子过食生冷瓜果,因冷生寒;或病程中过服苦寒攻伐之剂;或感受风寒之邪,以上均可发为呕吐.表现为,其病较缓,病程较长,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为清稀痰水,或为不消化残余乳食,不酸不臭;时作时止,面色恍白,精神疲倦,肢欠温。
治疗
可以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如人参、白术、干姜、丁香、炙甘草等.也可以选用“小儿香橘丸”,一次1丸,一日2次;或“附子理中丸”,一次半丸~1丸,每日2次。
食宜
尽量采取母乳喂养,稍大的孩子应多食健脾的食品,如粳米、薏米、山药、扁豆、莲子、大枣。也可以选用以下的食疗方法:
1.小米锅巴研成细末适量,红糖适量,冲水。每次服10克,红糖水送下,一日1次,连服7日。
2.桂皮5克,山楂20克,红糖20克。先将山楂洗净,去核,然后与桂皮、红糖一起慢火煎煮,去渣取汁。每次服15毫升热饮为宜,一日3次,7天为一个疗程。
3.粳米50克,砂仁1克,胡椒20粒,精盐少许。将砂仁、胡椒研磨后用布包扎,先煮粳米,沸后再放入砂仁与胡椒,待粥烂后去胡椒、砂仁。一日1次,晨起空腹食之,连服20日。
.白扁豆20克,芡实20克,莲肉20克,山药20克。一同研成细粉,加入白糖,作成饼,常服用。
()肝气犯胃型呕吐
合欢花粥:干合欢花20克,或鲜合欢花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水煎煮成粥,分次内服。
(5)惊恐型呕吐
①龙骨粥:生龙骨30g捣碎,用水煎煮1小时,澄清去渣取汁,将所取汁加糯米g,红糖适量,煮成稠粥,早晚服用。
②酸枣仁粥:酸枣仁15g,用纱布袋包扎,粳米50g,水煎煮成稠粥,取出纱布袋,加红糖适量,每日温服。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sp/5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