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怎么回事

了解肌肉的解剖功能,才能正确的驾驶身体


腓肠肌为小腿后侧群浅组肌肉。有内、外二头,内侧头起自股骨内侧髁上的三角形隆起,外侧头起自股骨外侧髁的近侧端,在二头的深面各有一滑膜囊。腓肠肌的二肌腹增大,在腘窝下角彼此邻近,所成夹角多为25°~30°,此肌下行与比目鱼肌移行为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腓肠肌的动脉发自腘动脉、静脉与动脉伴行,注入腘静脉或小隐静脉。

腓肠肌的神经全部来自胫神经。包括内、外侧肌神经。

腓肠肌在行走及站立时能提足跟向上,直立时,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都参加强固膝关节,并调节小腿和足的位置。胫前皮肤缺损或深部窦道及瘢痕,可以切取腓肠肌内侧头及其皮面皮肤所形成的肌皮瓣向前旋转。腓肠肌还可影响足的纵弓,该肌瘫痪或萎缩时,足纵弓将加深。该肌由胫神经支配,股骨髁上骨折时,因腓肠肌收缩远侧端常自后移位。

腓肠肌与比目鱼肌组成小腿三头肌,是维持人体直立的主要肌肉之一。在走、跑、跳中,对足蹠屈蹬地起到重要作用。

与腓肠肌相关的疾病及其临床治疗

腓肠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小腿因寒冷或姿势突然改变等,引起的腓肠肌痉挛,局部疼痛不能活动。俗称“转筋”、“小腿抽筋”,是痛性肌肉痉挛中最常见的一种。

腓肠肌痉挛当属中医学“痹证”、“痛痹”范畴。腓肠肌痉挛是指小腿腓肠肌一 过性痉挛的运动系统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孕妇和运动员。本病主要由于寒冷刺激,下肢静脉曲张,负重攀登太过,游泳、跳水、剧烈活动时温差幅度太大,血钙下降以及小腿肌肉的随意性功能紊乱等因素致使腓肠肌产生应激性痉挛。临床主要表现为起病突然,发作时小腿挛急、僵硬、疼痛、不能屈伸,夜间尤甚,轻者猛伸下肢、足跟用力向下蹬 或按摩后可缓解,重者反复发作,下肢轻度肿胀,出现恶寒、发热、头晕、身倦等。

g

股四头肌分有四块肌肉共同组成,其中的三个仅跨越膝关节,只有一个(股直肌)跨过髋和膝两个关节。所有的四个肌肉都通过髌腱在前面有共同的连接部位;

下方:四个头: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和股内侧肌至髌骨并从那里通过髌韧带至胫骨粗隆,股内侧肌还至胫骨内侧髁。

上方:股直肌:至髂前下棘和髋臼的上缘;股外侧肌:至粗线外侧缘远至大转子;股内侧肌:至粗线内侧缘;股中间肌:至股骨干前面上3/4处。

功能:

伸展膝关节、屈髋、骨盆前倾。

猛烈收缩或过度牵拉,是股四头肌损伤的原因之一

负重时膝盖痛,膝盖伸展时疼痛。当髌骨不能滑动且不能完全伸膝时,此时应考虑股内侧肌无力,致使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

膝关节屈伸时疼痛、大腿前面与外侧疼痛、腿无力;局部可有轻度肿胀,组织有增厚感。

大腿疼痛虚弱,膝关节容易无力。

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面及外侧的皮下,为全身中体积最大的肌。

股四头肌群(股肌)中的三个仅跨越膝关节,只有一个(股直肌)跨过髋和膝两个关节。所有的四个肌肉都通过髌腱在前面有共同的连接部位。

顾名思义股四头肌是一块有四个头的肌肉,股四头肌包绕了大腿的外侧,前侧和内侧的大部分,几乎覆盖了大腿的四分之三,四个肌肉通过一个共同的肌腱连接于髌骨。髌骨或膝盖骨,是完全包容在这个肌腱内的,并且随着肌腱一起活动。

肌连接:

下方

四个头:

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和股内侧肌至髌骨并从那里通过髌韧带至胫骨粗隆,股内侧肌还至胫骨内侧髁。

上方:

1.股直肌:至髂前下棘和髋臼的上缘。

2.股外侧肌:至粗线外侧缘远至大转子。

3.股内侧肌:至粗线内侧缘。

4.股中间肌:至股骨干前面上3/4处。

功能:

伸展膝关节;通过股直肌的活动屈曲髋。

股直肌:受股神经分支(L2-4)支配。受旋股外侧动脉供血。

股外侧肌:受股神经分支(L2-4)支配。受旋股外侧动脉供血。

股中间肌:受股神经分支(L2-4)支配。受旋股外侧动脉供血。

股内侧肌:受股神经分支(L2-4)支配。受股深动脉肌支,膝降动脉隐支供血

膝关节屈伸时疼痛、大腿前面与外侧的疼痛、腿无力

疼痛部位:膝关节屈伸时疼痛、大腿前面与外侧的疼痛、腿无力

症状表现:

1.大腿疼痛虚弱,膝关节容易无力。

2.负重时膝盖痛。

3.膝盖伸展时疼痛。

4.后臀骨折。

5.髌股骨关节的(滑动)减少。

6.髌骨上缘股四头肌腱止点处疼痛。轻者仅在跳跃时疼痛,重者在走路和上、下楼时都会产生疼痛。

劳损可引起臀部和大腿膝外侧疼痛,也是很常见的引起膝部疼痛的原因。在肌肉后缘的劳损可引起膝后部和臀部疼痛。

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上部前外侧,起自髂前上棘,肌腹被包在阔筋膜的两层之间,向下移行为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

相关解剖

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上部前外侧,起自髂前上棘,肌腹被包在阔筋膜的两层之间,向下移行为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

作用:紧张阔筋膜并屈大腿。

临床意义:由于阔筋膜张肌位置表浅,有恒定的血管神经分布,窃取后有臀肌等代偿,对功能影响不大,是临床常选用的肌皮瓣或骼胫束瓣的供体。

功能:

1.拉紧阔筋膜;

2.屈曲、外展和内旋髋;

3.稳定膝外侧。

病因病理

急性期,多由膝关节伸直时大腿急剧后伸引起;

慢性者,多为长期弯腰或坐位工作,髋关节经常处于屈曲位引起该肌短缩、变性或无菌性炎症;部分病例可因两下肢重力不平衡,使该肌产生劳损。

临床描述

1、临床实践验证,凡臀部或腰臀部有轻重不等的软组织损害性病变者,必伴有阔筋膜张肌的损害;凡有阔筋膜张肌损害病变者,也必有阔髂胫束的损害;对腰痛并发“坐骨神经痛”而言,三者不能缺其一。

2、关节外“弹响髋”,由髂筋束变性和挛缩严重引起,当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时,增厚的髂筋束后缘滑过股骨大粗隆突出部发出弹响;关节外“弹响髋”,由髋关节周围的多组损害性病变的肌群牵引力不均匀、导致股骨头与髋臼之间软骨对合面出现微细差异,以至髋关节在特定的某一方向活动时立刻发生交锁,影响功能,但当其向其他方向活动而解除此关节交锁并随着发出弹响声。

3、“阔筋膜张肌肌筋膜炎”只是臀部软组织损害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可能单独发生无菌性炎症病变。

4、“弹响髋”也仅是髂胫束变性挛缩或髋关节损害病变肌群牵引力不对称的继发性临床表现,均属征象而不是病因。

5、大腿外侧异常感觉;有些时候,疼痛可能会沿着大腿的外侧延伸到膝部;在臀部后方的坐骨和股骨大转子之间也可能有一个很严重的疼痛位点;由于劳损导致的肌肉挛缩,使臀部的伸展变得很困难,因为臀部的限制,会走得很慢

臀大肌是臀部肌肉中最大而又表浅的一块肌肉,覆盖臀部的大部分。起于髂骨翼内上方骨缘及骶骨背面、竖脊肌腱膜、骶结节韧带。止于髂胫束和股骨臀肌粗隆。作用是髋关节伸展、外旋。

臀大肌第一个触发点位于骶骨下外侧方,牵涉痛集中于骶骨的外侧缘和臀中缝的外侧缘,向臀下部和股上部弥散。

臀大肌第二个触发点位于臀尖部(臀皱褶中点),牵涉痛遍及整个臀部。

患有臀大肌触发点,患者在走上坡路时会感到臀部疼痛,特别是弯腰向前时。如果靠近坐骨结节部位则牵涉痛会使患者坐姿疼痛,只敢坐一半屁股。

臀大肌张力过大时,仰卧位膝关节不能被拉到胸部,弯腰时无法摸到脚趾头。

病因病理:

长时间站立工作者易造成臀大肌劳损。经常久坐的人,常因臀大肌处于紧张状态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造成臀大肌损伤。因跌倒、碰撞等使肌肉产生损伤。

临床表现:

1.臀部疼痛与肿块:这是在损伤早期的表现,如臀肌外伤或注射的早期,病人会感到疼痛并摸到肿块。肿物压痛明显,但当急性期过后,疼痛可能逐渐减轻或消失。

2.坐位姿态异常:其表现是双膝分开,不能靠拢。

3.髋部弹响:在屈伸髋关节时,在股骨大转子处有条索滑过所产生的弹响声。

梨状肌位置较深,其下有坐骨神经通过。起于骶骨背面、骶棘韧带。止于股骨大转子内侧面的上缘。作用是当髋关节伸展时外旋髋,当髋关节屈曲时外展髋;如果有明显坐骨神经受压则表现为小腿、足部的疼痛、感觉麻木。如果有阴部神经受压则表现会阴部的疼痛,可产生与性活动有关的问题,或者有腹股沟的疼痛。

临床表现:

坐骨神经病多见于中老年男子,以单侧较多。起病急骤,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或者在发病前数周,在走路和运动时,下肢有短暂的疼痛。以后逐步加重而发展为剧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或髋部开始,向下沿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和足背扩散,在持续性疼痛的基础上有一阵阵加剧的烧灼样或者针刺样疼痛。夜间更严重。

大部分病人为慢性起病,无明显外伤史,发病多为单侧。少部分病人为急性起病,多为外伤所致;

坐骨神经痛:病人主诉为较重的臀部疼痛,呈跳痛、灼痛状,个别病人疼痛难忍;其疼痛向髋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直至足趾放射;

坐骨神经间歇性跛行:75%的病人有此症状。行走一段路程之后,便产生臀及下肢的疼痛和放射痛,蹲下休息片刻后,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因病情不同,其发生疼痛的距离短者几米,长者数百米不等。

脊柱前屈受限尤其是不敢前屈取重物,脊柱背伸不会增加疼痛,反可减轻,痉挛的肌腹在梨状肌投影区内可触到呈条索块地痉挛性肌腹,在慢性期,梨状肌亦可触到较差的条索状肌腹。

在急性疼痛期,不要拾起超过10磅(1磅=0.市斤)的重物和不要用腿、臂和背部用力上举重物,可推但不要拉重物。为了避免牵拉坐骨神经,以减轻疼痛,患者常有一些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喜向健康一侧睡,病侧下肢的髋膝部微屈。坐下时以健康侧的臀部着力。站立时身体重心移在健康侧,弯腰拾物时,患肢膝部屈曲,时间一久便造成脊柱侧弯,大都弯向病变一侧。任何牵拉坐骨神经的试验都可诱发或加重疼痛。

梨状肌是臀部的深部肌肉,从骶椎前面开始,穿出坐骨大孔,而将其分成梨状肌上孔与下孔;起自骶骨两侧部的盆面(S2-4骶骨椎体),骶前孔外侧面,肌束向外集中,经坐骨大孔出小骨盆至臀深部,止于股骨大转子尖端;此肌收缩时,使髋关节外旋及外展大腿;协同其它肌肉完成大腿的外旋动作;梨状肌下孔穿有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股后皮神经;

阴部神经

阴部神经干贴近坐骨棘处越过骶棘韧带,在这一水平,阴部神经位于骶棘韧带腹侧和骶结节韧带背侧之间;阴部神经走行于骶结节韧带裂隙中,然后神经干经坐骨小孔从腹侧、内侧、尾侧进入会阴区,于肛提肌下层进入闭孔内肌筋膜重叠处形成阴部管;大多数情况下,阴部神经分3个分支:肛神经、会阴神经和阴蒂背神经。

阴部神经痛

典型的女性患者表现为阴唇、会阴区或肛门直肠区痛;男性表现为阴茎、阴囊和会阴区痛;疼痛坐位时加重,站位时可缓解,躺卧或坐于马桶上时可消失,会阴部神经痛常被诊断延迟或误诊,导致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缝匠肌是身体最长的肌肉;这个单词来自于拉丁语“裁缝”,在古时候,裁缝总是交叉着双腿工作,这个姿势需要缝匠肌的强烈收缩;在肌肉的穿行中,有几处结缔组织把肌纤维分割成小段,每一段肌肉都有自己的肌腹;起自髂前上棘,肌束经大腿前面转向内下方,绕过股骨至内收肌结节的后方至小腿(胫骨粗隆的内侧面)。

功能:

屈曲髋部和膝部,内旋小腿而外旋髋;屈髋与屈膝,并使已屈曲的小腿内收与旋内;牵拉骨盆向下。

病因病理

长时间的盘腿直接摩擦膝关节内侧,是缝匠肌损伤的原因之一

从事司机、舞蹈人员、体操和足球运动员职业的人经常在单一姿势下过久、过频的活动,缝匠肌经常受到急骤的收缩而造成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急性撕裂伤或慢性劳损;

长时间的跪蹲动作直接摩擦碰撞到膝关节下内侧,则易引起缝匠肌损伤或鹅足滑囊炎;

其病例特点是撕裂的肌腱、韧带、筋膜出血、血肿未能及时彻底吸收,久后形成组织粘连,再加上局部滑囊摩擦频繁,引起滑膜水肿、充血,局部产生慢性无菌性炎症。

耻骨肌是大腿内侧肌群中位置最高的肌肉,位于腹股沟的褶痕深部;耻骨肌的形状同古时候妇女头发上戴的“长牙梳子”差不多;耻骨肌起于耻骨梳,止于股骨小转子和粗线之间的耻骨肌线。这样耻骨肌就可以向内和向前牵引股骨,还可以外旋;通过这块肌肉的作用你可以把腿交叉起来。

功能:使大腿屈曲、内收和旋外;

耻骨肌是会阴部的一群肌肉组织,它不仅能托起盆腔内脏、控制排尿和排便,而且对增强性功能,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男性:锻炼耻骨肌能提高阴茎勃起的硬度,推迟射精时间,改善盆腔和阴茎血液循环,增加阴茎的充血量,使阴茎更加坚硬;而且还能防止前列腺增生,保持排尿通畅。

女性:年过45岁以后,耻骨肌明显松弛,不仅影响性功能,而且往往在咳嗽时发生尿失禁,使人非常苦恼。

短收肌:位于大腿前内侧上方,位于长收肌和耻骨肌的深侧;起自耻骨下支,其肌束向下方逐渐变宽阔,止于股骨粗线上1/3。

长收肌:位于大腿上部前内侧的皮下,耻骨肌的内侧,上部居短收肌的前面,下部居大收肌的前面,为长三角形的阔肌;起自耻骨结节下方和耻骨上支前面,肌束斜向外下方,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中1/3。

大收肌:大收肌起自坐骨结节、坐骨下支和耻骨下支,肌束斜向外下方,前层止于股骨粗线,后层肌腱止于股骨内上髁(此腱与股骨之间为收肌腱裂孔,股动脉、静脉由此穿过);大收肌后面紧贴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

股薄肌:起自耻骨结节下方和耻骨上支前面,肌束向下移行于长腱,经股骨内上髁和膝关节后方的内侧,止于胫骨粗隆内侧(腱的深面有一滑囊,为鹅足滑囊)。

神经:

除耻骨肌一部分由股神经支配外,其余均由闭孔神经支配;

闭孔神经受激惹时,可出现内收肌群痉挛、瘫痪,股不能内收,两下肢交叉困难,股的旋外无力,感觉障碍不显著;严重者内收肌群疼痛、膝关节内侧疼痛。

临床描述:

附着于耻骨下支及坐骨支的内收肌损伤可引起大腿根部疼痛、骶尾部疼痛、性功能障碍、性交痛等症状(男性通常会误认为有前列腺等问题、女性通常会误认为有妇科炎症等问题)。

当女性内分泌紊乱激惹耻骨上无菌性炎症时,可引起女性痛经、月经不调,耻骨上有无菌性炎症向上可引起上腹部不适、胃纳不佳等症状,向下可产生女性阴蒂和尿道口疼痛或异常、男性阴茎根部疼痛或不适感;

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

肌连接:

1.上方,至第12胸椎到第5腰椎椎体和椎间盘及腰椎横突。

2.下方,与髂肌至股骨小转子。

(起自第12胸椎体、上4个腰椎体和椎间盘的侧面、全部腰椎的横突。止于股骨小转子。)

髂肌位于髂窝内,为扇形阔肌;起自髂窝。

肌连接:

1.上方,至髂窝。

2.下方,至腰肌腱、小转子前表面和髋关节囊。

急性腰扭伤,身体向一侧倾斜、单侧骨盆前倾、腰部不敢直起是髂腰肌损伤最常见的问题。

由于在跑步的过程中身体的重心惯性向前,当抬腿收髋时,髂腰肌的强大有力收缩可推进你快速爆发以及给予向前提供一个积极的作用力,所以,髂腰肌的强大决定了你跑步的快慢。

很多宝妈产后肚子大,各种腰膝酸痛问题;有一些宝妈心里想了:我得给孩子喂奶,不能减肥啊!有的宝妈又说了:我吃的也不是很多,为什么还是很胖呢?虽然体重恢复了正常,但小肚子仍然凸起;松弛或过紧的髂腰肌可引起小腹部凸起造成小肚腩,由于紧张的髂腰肌与背部竖脊肌群(可理解为大板筋)的紧张收缩、松弛的腹直肌与臀大肌等使身体无法保持中立位,这个时候就可产生下交叉综合征(也就是骨盆前倾、腰椎过度往前、小腹凸起),从而引发腰腿痛,时间久了生成腰椎间盘突出;髂腰肌加强可收腹练就马甲线哦!

腰方肌是腰部的一个重要的深层肌肉,被称为腰方肌其原因是因为腰方肌像一个方形,连接着肋骨、腰椎和髂骨;位于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为长方形的扁肌;起自髂嵴后部的内唇、髂腰韧带及下方3-4个腰椎横突,肌纤维斜向内上方,止于第12肋骨内侧半下缘、上方4个腰椎横突及T12椎体;腰方肌后邻竖脊肌,前方借腰背筋膜前层与腹横筋膜相隔,更向前方为肾、结肠、腰大肌、腰小肌和膈。

功能

单侧腰方肌收缩时,会拉长对侧腰方肌产生同侧侧屈的动作;在吸气和被动呼气时,这块肌肉也能稳定第12肋骨,辅助被动呼气;双侧腰方肌同时收缩,使躯干伸展;腰方肌能与对侧臀中肌、臀小肌共同维持骨盆的稳定,当臀中肌无力时,对侧腰方肌就会过度收缩

病因病理

腰方肌的损伤一般多见于长期弯腰体位工作者:弯腰搬重物,过度拉伸腰方肌,因腰方肌有上提骨盆功能,所以可造成长短腿;

久坐办公室,长时间处于单一姿势;站姿时总喜欢向一侧歪着,歪的时间久了,腰方肌就自然而然的过久收缩而变短了;

在高抬鞭腿动作中容易引起腰方肌损伤,长时间单臀坐姿时亦是引起腰方肌的原因。

临床描述

腰痛,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或酸胀痛,负重或受凉后可有加重感,有时夜晚睡眠翻身困难;一般腰方肌损伤可因咳嗽或打喷嚏而加重;部分患者向臀部放射;

脊柱侧弯,患者骨盆不等高(长短腿)及高低肩;

向同侧弯腰时,对侧腰部疼痛以及牵拉感,因疼痛性质可看患者有单侧骨盆前倾

腹直肌位于前壁正中线两侧,居腹直肌鞘内,为上宽下窄的带形多腹肌。腹直肌是由一系列腱划分开的肌体组成的,并且在中间由白线分开。这一肌肉将前胸部(胸廓)与骨盆前部(耻骨)连接起来。它屈曲脊柱并抵抗脊柱伸展。

肌连接:

1.下方,至耻骨嵴与耻骨联合。

2.上方,胸骨剑突和第5至第7肋软骨。

功能:

1.屈曲腰部脊柱。

2.将胸部向下方耻骨方向牵拉。

腹直肌引起的相关临床描述

腹直肌损伤引起的问题不容小觑,它可以使您在站立位后仰腰部时造成整个腰部呈横向放射性酸痛;因为腹直肌有增加腹内压力的功能,所以,当产生尿频、尿急时,我们也应该仔细检查一下腹直肌是否损伤亦或者无力。

耻骨上无菌性炎症

腹直肌耻骨联合上部的疼痛,向上产生下腹痛、腹部或上腹部不适、胃纳不佳等症状;向下产生女性阴蒂和尿道口疼痛或不适,男性的阴经根部疼痛、不适感或龟头麻痛感;再回顾一下,因为耻骨上无菌性炎症的产生,当内分泌激惹时,可产生女性的月经不调,尤其是痛经

在孕晚期,增大的子宫会将腹肌拉长,使两条腹直肌从腹白线的位置分开,这种现象被称为腹直肌分离;生完宝宝后,新妈妈松弛的腹部肌肉并不能马上恢复到原有的形态和位置,多余的赘肉在腹部形成突起,非常影响美观;另外,腹直肌分离的程度越深,腹部肌肉越弱,对腰背部的承托力就会越小,很多女性产后容易出现腰背痛,甚至连起床都变得十分困难。

自我检查

仰卧,双脚屈起,慢慢将头及肩膀抬离床面约20厘米,下巴贴胸前。同时,将手指垂直下压于肚脐上方皮肤处,如果可插入手指,即为腹直肌分离。以能插入手指的数目来测量分离的程度。

如果两侧肌肉的距离大于3指就属于比较严重的腹直肌分离,有可能会引起疝气(小肠从腹壁突出到体外),需要及时就医;如果在2~3指之间,须注意不可以进行躯干弯曲和扭转的负重练习,因为这会使分离的情况更加严重。

腹直肌分离可能引起的一些症状:

引发类似腹股沟疝的表现;它们还可以引发膀胱的疼痛和痉挛而导致尿潴留,因此会引起排尿困难或排尿失控。以及引发“膀胱过度活动症”;

月经时下腹部疼痛(痛经);腹腔脏器下垂/假阳性腹腔脏器疾病,如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等疾病;胃肠道问题,胃灼热感、便秘、便溏、胃胀气等;

提重物时腹部加压则腰部疼痛难忍,不敢发力;

三角肌是一个底向上而尖向下的三角形肌肉,位于肩部皮下,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此肌形成。前缘借三角胸大肌间沟与胸大肌锁骨部相隔。后缘游离。三角肌覆盖下的各种结构,前有喙突、喙肱肌、肱二头肌、胸小肌与肩胛下肌;外侧部为冈上肌腱、肩峰下囊及喙肩弓;后部有冈上肌、大圆肌、小圆肌、肱三头肌长头、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及桡神经。恰对斜方肌的止点而起自锁骨外侧1/3的前缘、肩峰外侧缘、肩胛冈下唇和冈下筋膜。肌纤维向外下方逐渐集中,止于肱骨体外侧面的三角肌粗隆。

该肌的深面,即三角肌筋膜深层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有一恒定的较大的黏液囊,叫三角肌下囊,由此囊膨出许多突起,尤其是突入肩峰下面的最明显,称它为肩峰下囊。该囊约在40岁以后容易产生变性、损伤、粘连,因而引起肱骨头上移固定,产生肱骨上举困难,为临床常见的顽固性疾病。三角肌分前、中、后3部,中部肌纤维呈多羽状。因此该肌肥厚有力,但其活动范围有限,收缩时可使肱骨外展70°。其前部和后部肌束的结构与中部肌束不同,为彼此平行的肌纤维,前部肌束使肱骨前屈及旋内,后部肌束使肱骨后伸及旋外。前部和后部肌束的最下部使肱骨内收。总之,最重要的作用是使肩关节外展。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前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屈曲、内旋及水平屈;中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外展;后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后伸、外旋和水平伸展;三部肌纤维同时收缩,使肩关节外展;当上臂处于外展60°以内位置时,三角肌功率较低,而在90°-°之间收缩效果最好。

三角肌由腋神经(C4~6)支配。腋神经损伤,可引起三角肌瘫痪。瘫痪后,上肢弛缓下垂,上臂不能外展,肩关节不稳,发生摇摆现象,久之,肩肱关节囊及三角肌腱伸长,产生肩肱关节半脱位或脱位,遂成“方肩”。

临床描述:

①三角肌瘫痪:臂不能外展,但日后补偿运动可勉强代偿原有功能;

②小圆肌瘫痪:外旋无力;

③完全损伤时即发生肌肉萎缩与变性;

④三角肌隆起区感觉丧失,神经炎时则有疼痛。

肩峰下滑囊炎系因肩部的急、慢性损伤,炎症刺激肩峰下滑囊,从而引起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症状的一种疾病,又名“三角肌下滑囊炎”,是全身最大的滑囊之一。位于肩峰和肱骨大结节之间,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使肱骨大结节不致在肩峰下发生摩擦,起润滑作用。但往往因长期摩擦而引起劳损,产生滑囊水肿、增厚的无菌性炎症,或发生滑囊壁的相互粘连,使上臂外展和旋转肩关节动作受到影响

冈上肌是肩袖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斜方肌的深层,相当厚,呈圆锥形;起于肩胛骨冈上窝内侧2/3的骨面,肌束向外通过肩峰下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跨越肩关节,移行为短而扁平的肌腱,止于肱骨大结节最上的小面;该肌肌腱表面与肩峰深面之间有肩峰下滑囊;

冈上肌损伤又称冈上肌肌腱炎、肩痛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中医学上属“肩凝风”。

相关解剖

功能:

肩关节外展活动开始15°的发动者,在上臂整个外展及屈曲动作中,能协助三角肌发挥作用,将肱骨头稳定在关节盂内,在上臂外展时,并能使其外旋,是上臂外展的起动肌;上臂外展90°以后的上举动作则由肩胛骨的旋转来完成。上臂在整个外展过程中,必须由冈上肌将肱骨头固定于肩胛骨关节盂,三角肌收缩才能完成外展动作。

冈上肌受肩胛上神经(颈5-6)支配;肩胛上神经是臂丛上干的分支,行向后外侧,在肩胛横韧带下方经过肩胛切迹入冈上窝,再绕肩胛颈下方至冈下窝,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其神经末梢的分布则紧贴骨面,故当冈上肌或冈下肌损伤粘连时,压迫了肩胛上神经的末梢而产生剧烈疼痛。

病因病理:

冈上肌常因摔跤,抬举重物或其他体力劳动,上肢突然猛烈外展而损伤或撕裂。冈上肌受肩胛上神经支配,该神经来自C5—6节段,当颈椎损伤,颈椎病波及该节段时,则会引起冈上肌的放射性疼痛、酸麻胀感等症状。因此当有冈上肌损伤症状时,亦应考虑是否与颈椎病有关。

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

A、肩上部、肩外侧疼痛

B、肩关节外展活动受限,主动外展时症状加重,余各方向运动均不受影响。

C、肱骨大结节或肩峰下压痛,大多数病人可扪及痛性硬(骨)性结节,有的十分明显。愈是病重,其硬(骨)性结节愈明显,愈易扪得清楚。

D、当肩关节外展至60-°时,可引起肩部疼痛,再上举则疼痛缓解,是本

病的特征之一,当肩外展在0-60°时,大结节仍在肩峰下,肌腱尚没有被挤压; 当肩外展°以上时,肱骨大结节已深入肩峰下,对肌腱反而没有压迫;只有在60-°时,冈上肌腱被挤压在肩峰和肱骨之间,所以肩部疼痛最明显,故也称疼痛弧综合症。

冈下肌位于肩胛骨下,起于肩胛骨的冈下窝。止于肱骨大结节上中小面,肩关节囊;作用是肩膀的外旋;把肱骨稳定在肩关节中。

冈下肌肌腹触发点可以产生远处牵涉痛,集中于三角肌区域和上臂肱二头肌区域,并向下从上臂桡侧弥散到桡侧手部(冈下肌下有肩胛下神经穿过);有时还可向枕部下角处弥散牵涉痛。

患有冈下肌触发点疼痛的患者无法梳头、无法掏臀部口袋,无法用手去拉颈部的衣服拉链,甚至无法后伸手臂去关灯,只能转身关灯。晚间,通常患者无法以患侧躺在床上。

病因病理:

冈下肌大多是由于某种原因上肢突然过度外展、内旋而损伤;肌纤维的收缩与骨面产生较大摩擦,也容易发生急、慢性损伤。

临床表现:

1.损伤初期疼痛重。在冈下窝或肱骨大结节处多电击样疼痛或胀痛,连及肩峰的前方,上肢不能自由活动;

2.损伤日久,冈下窝有麻木感,感觉减退。患者喜做肩胛上提的动作,上肢活动可受限。

3.肌起、止处有压痛,在冈下窝的疼痛面积可很大,可有多个压痛点。

4.冈下窝可触及块状或条索物,压痛明显。在检查时,患者的冈下窝的皮面有凸有凹,其凹陷处多有压痛,说明该处有粘连或结疤。

5.患肢内收位主动外展时,引起疼痛加剧或根本不能完成此动作。

小圆肌位于冈下肌的下方,大部分被三角肌所遮盖,为圆柱形的小肌。

起自肩胛骨腋缘的上2/3的背面,肌束向外移行于扁腱,抵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压迹和肩关节囊。

它的功能为外旋,内收肱骨;与冈下肌协同使上臂外旋。

常由投掷、抛物或受风着凉引起该肌肉损伤,多伴有肱二头肌短头腱的损伤。

肩后长期受风寒湿刺激,导致该肌紧张、痉挛,日久肌纤维粘连成条索;

上肢运动不当,强力外旋肩关节或用力投掷等动作过猛,外力直接撞击,均可令小圆肌出血、渗出、水肿。因其损伤后局部症状模糊,不能及时得以正确治疗,牵延日久机化结疤而成痼疾。

小圆肌的劳损常常引起无名指和小手指麻木或针刺感,且常常伴随着肩背部疼痛发生。注意,胸小肌的劳损也能引起类似的表现。如果只是这两个手指的麻木而不感到疼痛,则提示疼痛可能来自于背阔肌的劳损。

肩膀活动时无名指和小指麻木。肩痛,尤其是后侧肩膀,感无力;严重者伤侧不能卧位,偶有手指麻凉感。

五十肩症候群;肩峰下滑液囊炎;肱二头肌腱炎

小菱形肌

起点:从C7-T1脊突起;

止点:肩胛冈内侧缘,肌纤维平行斜向外下方。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C4~C6)

大菱形肌

起点:从T2-T5脊突起;

止点:肩胛冈下缘的肩胛骨内侧缘,肌纤维平行斜向外下方。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C4~C6)

功能:

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胸段伸。

菱形肌损伤病因病理

多见于久坐办公室人群,长期固定姿势与不当姿势重复使用,造成累积性损伤,长期习惯于颈部前伸的工作姿势以及在上臂无依托状态下(如肘关节悬空敲打键盘)从而引发菱形肌肌筋膜炎,这也正是过度操劳这块肌肉的元凶;

维持单一姿势时间过长,尤其是上半身前倾的“含胸”坐姿,被称为“上交叉综合症”;菱形肌、斜方肌的无力直接影响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使胸椎向后弯曲更多,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下背痛;

手臂前方上举困难是菱形肌损伤常见症状

当慢性损伤急性发作时,在背部一侧或两侧酸痛、胀痛,严重者甚至胸背不能挺直;局部可有肿胀,感到上臂沉重。痛重者翻身困难,夜间不能入睡;

患侧上肢活动受限,不敢持重物(尤其是手臂伸直从正前方提重物);患侧上肢被动向前上方上举时,引起疼痛加重;有时呼吸时肩胛骨内侧缘疼痛,呼吸不畅或有刺痛感;肩胛关节摩擦或有咔擦声。

肩胛骨靠脊柱侧的缝缝里疼痛,后背部的难过使你无论调整什么样的睡姿都不舒服;有时会被考虑为“慢性浅表性肌筋膜炎”;

身体的前后力量不均衡,胸部的力量远远大于背部,从而整个背部被过于紧张的胸肌拉到了前面,这时候菱形肌无力就参与构成了圆肩驼背

斜角肌位于颈深层,分为前、中、后斜角肌三块组成,有颈神经丛从其间穿过。

前斜角肌起于第3~6颈椎的横突。止于第1肋骨内缘的斜角肌结节。

中斜角肌起于第2~7颈椎的横突。止于第1肋骨的上缘。

后斜角肌起于第4~6颈椎。止于第2肋骨的外面。

作用是使颈椎侧曲的主要肌肉。

前斜角肌:双侧作用帮助颈部屈曲。

后斜角肌:使颈部稳固,参与吸气运动,在举高和搬东西时也参与抬高胸廓。

斜角肌损伤很少会被人们认为是病因。它的表面被胸锁乳突肌以及部分斜方肌所覆盖,因此,也常常会被认为是斜方肌损伤或者肩胛提肌等肌肉损伤所带来的症状表现;很多患者时常会有肩部有压着千斤重的东西一样沉重感,事实上,肩胛提肌也的确会造成这一症状,但往往肩胛提肌会伴随肩胛上提以及行走时双肩疼痛。

斜角肌损伤病因

斜角肌损伤多见于枕头不合适或趴着睡眠;由于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喜欢趴着睡眠的人群易造成斜角肌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引起斜角肌急性痉挛而损伤,尤其肥胖者人群,啤酒肚、头部过度前伸,胸廓向下牵拉,可导致上交叉综合症而引发斜角肌劳损;

斜角肌损伤一般多为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这是因为中间穿有臂丛神经与锁骨下动脉;

锁骨下动脉受压其疼痛为缺血性跳痛,起病可以是骤然的,开始于颈部放射到手与手指,以麻木、发凉感及麻刺感明显;颈椎的活动可使疼痛加重,颈部伸直时使斜角肌间隙变小因而加重疼痛,颈部屈曲能使斜角肌间隙加大,疼痛可得以缓解。

臂丛神经受压,这种情况发生于长期的病变,臂丛的下干受压,为锐性疼痛并向前臂内侧以及前两个手指放射。患者常用手支撑头部,使之向患侧倾斜,借此缓解前斜角肌的张力

头夹肌位于斜方肌和菱形肌之下,骶棘肌之上,是颈项部主要的伸肌;起于上部胸椎和第7颈椎棘突、项韧带,斜向外上止于枕骨上项线骨面;起自项韧带的下部(约C3以下)至T3棘突,肌纤维斜向外上方,止于上项线的外侧部分,并于胸锁乳突肌深侧,部分肌束止于乳突的后缘。

头夹肌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因为长期挑扁担的人容易患此病,故又称“扁担疙瘩”,医学术语称:“隆椎脂肪垫发炎”;挑担子时,头夹肌处于紧张状态,肌肉附着处易受损,头夹肌附着处损伤后,头颈部在其他肌肉的作用下,仍处于左右转动、前俯后仰状态;正因为如此,常使已损伤的头夹肌仍被动处于活动状态;由于无法得到安静休息而难于修复,即使损伤的肌腱处在防痛制动状态,其肌腹部仍在不停地活动,头夹肌损伤之后,其修复和继续损伤两个过程常同时进行,因而损伤点的疤痕组织越来越大,久之形成圆形隆起;伏案工作或长时间看电视、打电脑者易患此病。

病因分析

功能:

单侧收缩时,使头转向同侧,双侧共同收缩时,使头后仰。

神经:

受颈神经(C2-5)后支的外侧支支配。

供血:

头夹肌:颈横动脉升支及枕动脉肌支

病因病理:

头颈部的活动范围大,频率高,因胸椎棘突几乎不参与活动,所以第7颈椎棘突与第1胸椎棘突就形成了相对运动,两侧头夹肌随头颈活动不断拨动或摩擦;长期保持头颈屈伸状态,头夹肌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日久可出现细小的撕裂损伤。

经常低头伏案工作的人群,因为工作精神压力比较大,日久可造成枕后部头夹肌的紧张,加上夏季长时间对着空调吹,保暖不够则产生头夹肌损伤,引起失眠、头戴金箍感。

头夹肌损伤最典型的症状为:当颈部后伸和头后仰时,肩胛骨内侧缘区域的疼痛

肩胛提肌位于项部两侧,肌的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下部位于斜方肌深面,为一对带状长肌;肩胛提肌损伤是一种常见病,大多被含糊地诊断为颈部损伤,或背痛、肩胛痛等。

有在背部和肩部携带重物时,它是最易负重过度的肌肉之一;在抬高肩胛骨时,它协助斜方肌;在使盂状窝下旋时,它协助菱形肌。

肩胛提肌上方起自上四个颈椎横突后结节,肌束往斜下方止于肩胛骨内上角及内侧缘上方;第一颈椎横突连接至肩胛骨内侧缘;第四颈椎横突连接至肩胛骨内上角最高点。

功能:

①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上角转向内侧。

②肩胛骨固定时,单侧收缩使颈部侧屈;双侧共同收缩使颈部后伸及仰头;辅助头向同侧旋转。

病因病理:

长期处于潮湿、阴冷的工作环境、从事会计、文书工作、操作电脑或网络管理、睡高枕头等;长期低头工作姿势会造成肩胛提肌起点的劳损、痉挛、炎症渗出、粘连等引发症状。

经常久坐办公室打电脑人群,因为不可能长时间的保持上半身的直立,在打电脑的同时,肘关节处于悬空状态、耸双肩、头前屈;此时,肩部需要承受头部的重量,久之可造成肩胛提肌的慢性劳损。

肩胛提肌损伤临床生活中引起的最典型症状表现:当头后仰时,大椎以上区域疼痛。

                







































告别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sp/48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