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时光飞逝。很快,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批实习生。本人在实习带教的同时都希望学生能够在我这里真正的有所长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希望同学们每天都能够挖掘一个问题,下去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消化掉。每天,过来,医院实习的同时挖掘一个“?”,下去把这个“?”变成“!”。那么,日积月累,同学们的基础知识也好,实践操作能力也好,才会有一个“量”的积累。最终也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下面就把前面学长学姐们整理的实习札记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去一点点帮助。
主编:广医院资深物理治疗师阿.黑格尔
手稿:李晓慧
编辑:谢炳琴
康复医学:是一门以减轻和消除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
物理治疗(PT):是研究如何通过功能训练、手法治疗并借助声、光、电、水、磁、冷、热、力等物理因子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改善和重建人体功能的一种专门的医学相关类学科。
范畴:①运动疗法;②理疗;③手法治疗。
肌肉收缩方式:
①等张收缩(产生关节运动):
等张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肉长度缩短,肌肉的起止点相互接近。
等张离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肌肉被拉长,肌肉起止点相互远离。
②等长收缩(不产生关节运动):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运动。
③等速收缩:肌肉收缩时产生的肌张力产生变化,带动关节活动的速度通常由特定仪器设定不变。
关节松动技术(主要针对附属运动):
生理运动: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活动,通常可以由患者主动完成。
附属运动:关节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活动,通常需要通过他人或健侧肢体帮助来完成。
分级:
Ⅰ、活动范围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
Ⅱ、大范围、节律性,不接触活动范围起始端和终末端;
Ⅲ、大范围、节律性,活动范围终末端;
Ⅳ、小范围、节律性,关节活动终末端。
Ⅰ、Ⅱ级适用于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Ⅲ级适用于疼痛并伴有关节僵硬;Ⅳ级适用于因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儿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作业治疗(OT):是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于有身体、精神、发育上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评价、治疗和训练的过程,是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目的是使患者最大限度的恢复或提高独立生活和劳动能力,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典型的偏瘫痉挛模式:
①头部:旋转并向患侧屈曲,面向健侧;
②上肢:患侧肩胛骨回缩,肩带下降,肩关节内收、内旋;患侧肘关节屈曲伴前臂旋前/旋后;患侧腕关节屈曲并向尺侧偏斜;患侧手指屈曲内收。
③躯干:向患侧侧屈并后旋;
④下肢:患侧骨盆旋后上提,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膝关节伸展;患侧踝关节跖屈、足内翻;足趾屈曲、内收。
关节类型:
①平面关节(eg:肩锁关节):
相连两关节面大小相仿,曲度小;
②球窝关节(eg:肩关节):
球面的关节头,较浅凹面的关节窝;
③车轴关节(eg:远/近端桡尺关节):
柱状关节头,环状或部分环状关节窝;
④椭圆关节(eg:桡腕关节):
椭圆凸面关节头,椭圆凹面关节窝;
⑤鞍状关节(eg:拇指腕掌关节):
两骨关节面呈马鞍形,十字形交叉结合,每一骨关节面既是关节头又是关节窝;
⑥滑车关节(eg:肱尺关节、指关节):
滑车状关节头,凹状关节面的关节窝;
⑦杵臼关节(eg:髋关节):
球状关节头,关节窝大而深。
肌力训练的原则:
①抗阻训练原则;②超量恢复原则;③肌肉收缩的疲劳原则;④专一性原则。
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①需引起一定肌群的适度疲劳;②适宜的训练频度;③一定负荷下做功为肌肉产生最大强度收缩所需负荷的60%。
肩袖肌群:由冈上肌、肩胛下肌、小圆肌组成,具有稳定肱骨头、悬吊肱骨,协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的功能。
肩肱节律:指肩关节外展时伴有肩胛骨旋转的节律性变化,即当肩关节外展30°或前屈60°之前,肩胛骨是不旋转的,称为静止期;连此之后肩胛骨开始旋转,每外展15°,肩关节转10°,肩胛骨转5°,两者的比例为2:1;当外展至90°以上时,每外展15°,肩关节转5°,肩胛骨转10°,两者的比例为1:2。
开链运动:指肢体近端固定而远端关节活动的运动(常用于进阶肌肉爆发力的训练),其特点是关节运动(eg:举哑铃)
闭链运动:指肢体远端(手掌或脚掌)固定而近端活动的运动,其特点是多关节协同运动。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指各种原因导致教育肩峰下通道狭窄,当肩部上举或外旋时,肩袖软组织结构被挤压在肩峰与肱骨头之间而受到反复的、微小的撞击和拉伸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
原因:①解剖异常;
②各种原因导致的静力和动力稳定结构损害;
③其他原因导致的肩袖损伤。
分期:Ⅰ期:水肿出血期;
Ⅱ期:慢性肌腱炎及滑囊纤维变形期;
Ⅲ期:肌腱断裂期。
临床鉴别诊断:撞击实验。
向下压迫患者患侧肩胛骨,并使患臂上举,如因肱骨大结节与肩峰撞击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⑴、单关节肌: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
多关节肌:跨过多个关节的肌肉。
⑵、多关节肌由于跨过的关节多,工作时会出现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⑶、①、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原动肌工作时,其肌力充分作用于一个关节后,就不能再充分作用于其他关节,这种现象即为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其实质是肌力不足)。
②、多关节肌“被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对抗肌出现时,已连一个关节被拉长后,连其他关节处再不能被拉长的现象,即为多关节肌“被动不足”(其实质是肌肉伸展不足)。
超声波:频率大、波长小、3MHz、浅层;
频率小、波长大、1MHz、深层;
频率≥Hz
治疗作用:超声波治疗法:(f在~0KHz之间)
⑴、机械作用:改善组织营养、软化瘢痕、镇痛、杀菌;
⑵、温热作用:影响血液循环,局部升温;
⑶、理化作用:影响H+浓度改变;影响酶活性、蛋白质合成;提高生物膜的通透性。
⑷肌肉及结缔组织:降低挛缩肌肉的张力,松弛肌纤维,接触痉挛;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软化消散过度增生的结缔组织。
注:治疗应用中应该注重剂量的选择;小儿骨骺处禁用超声。
频率:指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是描述周期运动频繁程度的量,常用符号f或u表示,单位为秒分之一。
超声波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病、神经系统疾病、眼科疾病、内科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其他。
禁忌症:①、活动性肺结核、严重支气管扩张、出血倾向、消化道大面积溃疡;
②、心绞痛、心力衰竭、安装心脏起搏器、心脏支架者、严重心脏病的心区和交感神经节及迷走神经部位;
③、多发性血管硬化、血栓性静脉炎;
④、化脓性炎症、急性败血症、持续性高热;
⑤、恶性肿瘤(超声致癌除外);
⑥、孕妇的下腹部,小儿骨骺不禁用,头部、眼、生殖器等部位治疗时,剂量应严格把握;
⑦、高度近视者眼部及邻近部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临床应用最广,共分)
①大便:0=失禁或昏迷;5=偶尔失禁(每周<1次);10=能控制。
②小便:0=失禁或昏迷或需他人导尿;5=偶尔失禁(每24h<1次,每周>1次);10=能控制。
③修饰:0=需帮助;5=独立洗脸、刷牙、梳头、剃须。
④如厕:0=依赖别人;5=需部分帮助;10=自理。
⑤吃饭:0=依赖别人;5=需部分帮助(夹饭、盛饭、切面包);10=全面自理。
⑥转移(床?椅):0=完全依赖别人,不能坐;5=需大量帮助(2人),能坐;10=需少量帮助(1人)或指导;15=自理。
⑦活动(步行)(病房及周围,不包括走远路):0=不能动;5=在轮椅上独立行动;10=需以帮助步行(体力或语言指导);15=独立步行(可用辅助器)。
⑧穿衣:0=依赖;5=需一半帮助;10=自理(系上纽扣,关、开拉链和穿鞋)。
⑨上楼梯(上下一段楼梯,手杖帮助也算独立):0=不能;5=需帮助(体力或语言指导);10=自理。
⑩洗澡:0=依赖;5=自理。
60分以上:基本自理;60~41分:需要帮助;40~21分:需要较大帮助:20分以下:完全需要帮助。
运动控制:调节或管理动作根本机制的能力。
屈髋肌:髂腰肌、骨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
伸髋肌: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膜肌、半腱肌。
髋外展: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臀大肌上部纤维。
髋内收: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大收肌。
髋旋内:臀中肌、臀小肌。
髋旋外: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
ASIS损伤程度分级:
A、完全性损伤:骶段(S4~S5)无任何感觉或运动功能的保留;
B、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以下;
D、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以上;
E、正常:感觉或运动功能正常。
截瘫:指脊髓胸段、腰段或骶段(不包括颈段)椎管内脊髓损伤后造成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损害或丧失。
脊髓损伤感觉评定——感觉关键点:
C2:枕骨粗隆;C3:锁骨上窝;C4:肩峰;C5:前肘窝桡侧(外侧);C6:大拇指;C7:中指;C8:小指;T1:前肘窝尺侧(内侧);T2:腋窝顶部;T3:第三肋间隙;T4:第四肋间隙(乳头水平);T5:第五肋间隙(T4、T6之间);T6:剑突;T7:第七肋间隙;T8:第八肋间隙(浮肋);T9:第九肋间隙;T10:脐水平;T11:第十一肋间隙;T12:腹股沟韧带中点;L1:T12~L2距离的一半;L2:大腿前侧中点;L3:股内踝;L4:内踝;L5:足背第3跖跖关节处;S1:外踝;S2:腘窝中点;S3:坐骨结节;S4~5:肛区周围。
脊髓损伤运动功能评定(代表性肌肉):
C5:肱二头肌;C6:桡侧伸腕肌;C7:肱三头肌;C8:中指曲指肌;T1:小指外展肌;L2:髂腰肌;L3:股四头肌;L4:胫前肌;L5:拇长伸肌;S1:腓肠肌。
球海绵体反射:
检查方法:用针刺激阴茎头的背部时或轻捏龟头施以少许压力时(女性刺激阴蒂),留置尿管者可牵拉尿管,表现为球海绵体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的收缩。
该反射为双侧性、脊髓和躯体性的神经反射,该反射弧的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均来自阴部神经,其反射中枢位于S2、S3节段。此反射在外伤性脊髓休克时消失,反射的再出现表示脊髓休克的终止。是与多发性神经根炎的重要鉴别点,即后者的反射消失。
阳性时手指可明显感觉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表示脊髓休克的终止。
完整的肌由肌束组成,肌束由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纤维含有许多平行(并联)排列的肌原纤维,而肌原纤维又由一连串(串联)的肌小节组成。
肌小节是具有收缩性的结构单位,由许多相互穿插肌丝组成;肌丝分为粗肌丝和细肌丝两种。
粗细肌丝相互穿插形成肌小节。
靶心率:指在运动中应达到和保持的心率。
①最大心率百分比(%HRmax):最大心率指机体运动过程至力竭时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成年后,最大心率随年龄递减,最大心率=-年龄。临床常推荐以60%~85%HRmax的强度为有氧耐力训练强度或靶心率范围值(对心脏病及老年人靶心率应适当降低)。
②靶心率也可依据心率储备测定获得:无运动习惯者,心率储备=-年龄;有运动习惯者,储备储备=-年龄。
代谢当量(MET,又称梅脱):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耗氧量,以ml/(kg·min)表示。1MET=3.5ml/(kg·min)。
MET由吸氧量计算,不收年龄、性别或体重影响。MET是心脏康复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也是耐力运动处方中最常用的运动强度指标。
一般认为适宜有氧耐力训练的运动强度是2~7MET以下。
小腿三头肌起止点及其作用:
构成:①浅层:腓肠肌,有内、外侧两个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侧髁后面。
②深层:比目鱼肌,起于胫腓骨上端后面。
3个头会合组成小腿三头肌,向下移形成一个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作用:屈曲膝关节,屈距小腿关节,在站立时,能固定膝关节和距小腿关节,防止身体向前倾斜,对维持人体有直立姿势也有重要作用。
胫骨前肌:起自胫骨体和小腿间膜,止于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底。作用:使足背屈和足内翻。
胫骨后肌:趾长屈肌和拇长屈肌之间,起自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膜的后面,肌腱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内侧,止于足舟骨及内侧、中间和外侧楔骨。作用:使足跖屈和足内翻。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分期治疗:
①水肿出血期,非手术治疗:三角巾或吊带制动;肩峰下间隙注射皮质激素和利多卡因明显止痛;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剂促进水肿消退,缓解疼痛;物理治疗。
②慢性肌腱炎及纤维滑囊变性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促进关节功能康复;改变疲劳姿势和操作习惯。
③肌腱断裂期,外科治疗:针对性肌腱修补术;前肩峰成形术,切除肩峰外侧部分,切断喙肩韧带;术后0°位牵引或肩人字石膏固定;康复训练。
(患侧倾斜)Pusher综合征:亦称瘫痪倾斜综合征,指一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特殊行为模式,表现为在所有体位都强力地向偏瘫侧倾斜,并抵抗使体重向身体中线或过中线向非偏瘫侧移的校正。
典型征象:
①头转向健侧,并向健侧移,即健侧肩到颈的距离明显缩短。偏瘫数月后,颈部可僵硬至不能活动。
②患者对患侧接受刺激的能力(对视觉、触觉、运动觉及听觉刺激的接受能力)明显下降。
③床上卧位时,患者健手扶床边防止摔下床。
④坐位时,患侧臀部负重,患侧躯干明显缩短。坐在轮椅上时,身体靠在患侧轮椅上,试图将重心向健侧移时会遇到阻力。
⑤床椅转移困难,将患者转移放在其健侧的椅子上尤其困难,其健侧手和腿有力地向运动的方向推。
⑥站立时,患者整个重心偏向患侧,姿势歪斜,甚至治疗师亦难以保持其直立。
⑦行走时,重心不易向健侧转移,患腿屈肌占优势,伸肌支持不充分,患腿迈步困难。
⑧患者学习自己穿衣、梳理等一般的日常生活活动亦十分困难。
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起自骶骨前面,向外经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作用:使髋关节外展和外旋。梨状肌综合征指因梨状肌损伤而压迫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侧臀腿疼痛为主的病症。
病因:①臀部外伤出血、粘连、瘢痕形成;
②注射药物使梨状肌变性、纤维挛缩;
③髋臼后上部骨折移位、骨痂过大使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受压;
④坐骨神经出骨盆时行径异常,穿行于梨状肌内,髋外旋时肌肉收缩,压迫坐骨神经,产生慢性损伤。
临床表现:①疼痛(主要表现),以臀部为主,可向下肢放射;
②患者自感疼痛位置较深,放射痛主要为同侧下肢后面或后外侧,可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部不适等;
③严重时臀部呈“刀割样”或“灼烧样”疼痛,双腿屈曲困难,双膝跪卧,夜间睡眠困难;
④腹压增大时(大小便、咳嗽、喷嚏)患侧肢体痛感加重。
检查:①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在60°以前出现疼痛为试验阳性;
②梨状肌紧张试验:患者床上仰卧位,患肢伸直,做内收内旋动作,如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速将患肢外展外旋,疼痛缓解,即为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治疗:手法、局部封闭(缓解疼痛)、肌肉注射、理疗、中草药、针灸等。
腹直肌:腹前壁正中线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第5~7肋软骨前面。
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小部分肌束向内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其腱膜的下内侧与腹横肌腱膜形成腹股沟镰(联合腱),止于耻骨。
腹外斜肌:腹前外侧壁浅层为一宽阔扁肌,起自下8肋外面,肌束由后外上方斜向前内下方,小部分止于髂嵴,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
瑜伽和普拉提的区别:
①呼吸方式不同:前者通过鼻子呼气、吸气,大部分采用腹式呼吸;后者用鼻子吸气、嘴呼气,呼吸时可感受胸腔的扩展。
②体式练习方面不同:前者在柔韧、拉伸和平衡体式上锻炼更多,体式对呼吸配合要求更高;后者体式侧重于力量的练习和对肌肉的控制,连贯性强,体式上要求核心稳定,对各部位肌肉锻炼效果较好。
③侧重点不同:前者重于身心的结合,柔韧性和拉伸练习较后者多,通过身心结合的瑜伽体式练习达到身心平衡的境界;后者侧重核心的训练,强调身体肌肉和机能的练习,各部分肌肉均能得到充分练习。
④效果不同:前者在身体柔韧性锻炼效果方面效果更好,身形更加匀称,改善心理,平和从容,身心平衡;后者在减脂塑性方面效果较显著,坚持练习可改变体型,同时有一定的康复训练效果。
肩手综合征:表现为肩痛、手水肿和疼痛(被动屈曲手指时尤剧)、皮温升高、消肿后肌肉萎缩或挛缩。病因不详,常于卒中后1~3个月发生,多突发起病,节段性疼痛、水肿、血运障碍、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活动后症状和体型加重。
临床分期:
Ⅰ期、手部水肿,很快使运动范围明显受损,各关节活动时疼痛明显或加剧,被动活动引起剧烈疼痛是此期一大特点。此期持续3~6个月。
Ⅱ期、手的症状更明显,疼痛加重,出现自发痛是此期的特点,手的水肿可减轻,但血管通透性变化,如皮肤温度增高、发红、肌肉萎缩。此期约3~6个月。
Ⅲ期、后遗症期:水肿、疼痛完全消失,手若未经治疗,活动能力永久丧失,形成固定特征的畸形手:腕屈尺偏,背屈受限,掌骨背侧隆起、固定、无水肿,前臂外旋受限,手掌扁平,拇指、食指、小指萎缩,指间关节屈曲,压痛及血管运动性变化消失。此期为不可逆的终末阶段,病侧手完全失用,永久丧失运动或为终身残疾。
治疗:
①卧位时患肢抬高,坐位时患侧上肢放于前面桌子上,夹板固定防止腕部弯曲;
②手指或末梢向心加压缠绕(长线);
③冷疗,冷水浸泡患手30min,1次/日;
④主动、被动患上肢关节活动(不持重);
⑤类胆固醇制剂;
⑥物理因子治疗;
⑦交感神经阻滞。
注:避免上肢外伤(即使是小损伤)、疼痛、牵拉过度长时间悬垂,已有水肿者应避免输液。
肌张力: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异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原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肌痉挛是指由于锥体束下行控制丧失,脊髓牵张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
痉挛的速度依赖:伴随肌肉牵伸速度的增加,痉挛肌的阻力(痉挛程度)也增加。
Bru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分期:
上肢:
Ⅰ期、无任何运动;
Ⅱ期、痉挛出现,联合反应出现,不引起关节运动的随意肌收缩;
Ⅲ期、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或其成分;
Ⅳ期、痉挛开始减弱,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的随意运动:①手能置于腰后;②上肢前屈90°(肘伸展);③肩0°,屈肘90°,前臂能旋前、旋后。
Ⅴ期、痉挛减弱,共同运动进一步减弱,分离运动增强:①上肢外展90°(肘伸直、前臂旋前);②上肢前平举并上举过头(肘伸展);③肘伸展位,前臂能旋前旋后。
Ⅵ期: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大致正常,动作速度达健侧的2/3以上。
手:
Ⅰ期、无任何运动;
Ⅱ期、出现轻微屈指动作;
Ⅲ期、能全指屈曲,可有勾状抓握,但不能伸展,有时可由反射引起伸展;
Ⅳ期:能侧捏和松开拇指,手指有伴随意的小范围伸展;
Ⅴ期、可作球状和柱状抓握,手指能同时伸展,但不能单个伸展;
Ⅵ期、所有抓握均能完成,但速度和准确性较健侧差。
下肢:
Ⅰ期、无任何运动;
Ⅱ期、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
Ⅲ期、在坐位和站立位上,有髋、膝、踝的协同性屈曲,痉挛加剧;
Ⅳ期、痉挛开始减弱,开始脱离共同运动出现分离运动:①坐位,足跟着地,踝能背屈;②坐位,屈膝>90°,足可向后滑动,使其背屈>0°。
Ⅴ期,痉挛减弱,共同运动进一步减弱,分离运动增强:①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②立位,膝伸直,足稍向前踏出,踝能背屈。
Ⅵ期、协调运动大致正常,下述运动速度达健侧2/3以上;①立位,伸膝位髋外展;②坐位,髋能交替内、外旋,并伴有踝内、外翻。
废用综合征:长期卧床,或长期支具、夹板、石膏固定的患者出现以生理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
⑴局部表现与治疗:
①废用性肌无力及肌萎缩:抗重力的下肢肌肉由此上肢肌肉更易萎缩。神经电刺激、肌力练习。
②关节挛缩:定时变换体位,保持正确肢位;被动关节活动,主动助力关节活动;机械矫正训练;抑制痉挛治疗。
③废用性骨质疏松:患肢负重站立;肌肉力量、耐力及协调性训练;肌肉等长、等张收缩。
⑵全身表现及其治疗:
①体位性低血压:定时变换体位;
②内分泌改变、体温及汗排泄反应改变、激素调节能力改变;
③神经、情绪、认知等改变;
④代谢及营养改变;
⑤皮肤改变:定时翻身,适当肢体被动活动,局部按摩,清洁皮肤;
⑥深静脉血栓。
误用综合征:指不正确的治疗所造成的人为的综合征。
常见韧带、肌腱、肌肉等损伤,骨关节变形,痉挛状态加重,强肌和弱肌不平衡加剧,痉挛步态的习惯化等。因此需重视康复各个阶段的治疗,特别是要训练弱肌,抑制强肌,强调运动模式的恢复,避免片面追求肌力训练。
联合反应:是脑卒中后的一种非随意性的运动和反射性的肌张力增高。当健侧肢体进行抗阻运动或主动用力时,诱发患侧相应肌群不自主的肌张力增高或出现运动反应。(软瘫期不存在联合反应)
共同反应: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一种不可控制的特定的运动模式。
联合反应除用力时出现外,患者打哈欠、咳嗽或喷嚏时也能发生,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自主控制,是脊髓神经元左右之间相互影响所致。
协同运动:是一种缺乏选择性的、只能按照固定运动模式进行的运动。其本质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造成的,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减弱,从而出现异常的、固定而刻板的运动模式,其中一部分是随意的,一部分是不随意的。
分离运动: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能随意进行和完成的运动。
特点:①肌张力下降,肌力增高;②能更好地完成随意运动。
指脱离错误运动的影响,向正常过度的运动方式。
冷疗的作用:
①对神经系统:兴奋神经;冷水冲浴可强身健体;镇痛、解痉、降低血压。
②对血液循环系统:收缩血管;防御寒冷;改善静脉血液回流,减少静脉血液瘀滞;改善血管通透性,防止水肿和渗出;心脏局部冷敷,兴奋迷走神经,降低血压。
③对消化系统:促进胃液和胃酸分泌(局部冷敷);饮用冷水或使胃冷却可抑制胃液胃酸分泌过多;胃或上消化道出血时,病灶局部冷敷可止血。
④对肌肉:兴奋肌肉组织,促进骨骼肌收缩(短时冷刺激);降低肌张力好人肌肉收缩力,缓解肌肉痉挛(长时间冷刺激)。
⑤对皮肤及组织代谢:降低皮肤温度;降低组织代谢率,减少耗氧量,降低炎性介质活性,减轻代谢性酸中毒。
⑥对炎症和免疫反应:促进局部组织血管收缩,抑制血管的炎性渗出和出血,缓解疼痛,对急性炎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对亚急性炎症者,可造成局部组织的损害。
协调:指人体产生平衡、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主要表现为产生平滑的、准确的、有控制的运动,同时伴有适宜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软瘫期病人引导联合反应和共同反应:
①屈肘:患者健侧上肢屈肘,与治疗师施加的阻力对抗,以引出患上肢屈肘动作;让患者面向健侧,利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须反射强化屈肘动作;牵拉患侧近端引起上肢屈曲反应;轻叩斜方肌、肱二头肌引出上肢屈肌的共同运动;嘱患者头向患侧使头接近肩,治疗师给力头肩分开的阻力,加强斜方肌和肩胛提肌的收缩,刺激肩胛上提,以引起上肢屈肌共同运动。
②伸肘:治疗师抵抗健侧上肢伸展,通过联合反应引导患侧上肢伸展;让患者头转向患侧,利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进一步加强伸展运动;轻叩患侧胸大肌、肱三头肌引起上肢伸展运动。
③双侧抗阻划船样动作:利用来自健侧肢体和躯干的本体冲动对脑卒中患者难以进行的推、拉或往复运动进行促进,患者与治疗师对面坐,相互交叉前臂再握手做类似划船时推拉双桨的动作,向前推时前臂旋前,向回拉时前臂旋后,治疗师在健侧施加阻力以引导患侧用力。
④下肢屈/伸连带运动:患侧仰卧,健侧下肢伸展,嘱患侧下肢做抗阻屈伸动作以引导患侧下肢的屈曲。
⑤下肢外展/内收的连带运动:
外展:双下肢中间位,嘱患者健侧下肢抗阻外展;
内收:患侧下肢外展位,嘱健侧下肢内收/抗阻内收。
我是物理治疗师阿.黑格尔。自从有了文字,知识就可以被用来分享。我是知识的搬运工,喜欢我记得北京中科医院爆光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sp/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