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怎么回事

望城有个雷锋窝子


望城有个雷锋窝子

望城,雷锋的故乡,五十多年来,雷锋精神一直在望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长成一片森林;雷锋精神在望城薪火传递、代代传承、不断丰富、升华为一股顶天立地的正能量。

出了雷锋学雷锋,学了雷锋出雷锋,几十年来望城的学雷锋模式堪称经典,涌现出了无数雷锋传人,雷锋精神大放光芒。

在望城北端的茶亭镇,雷锋之花开得格外姹紫嫣红,在年的抗洪抢险中,望城茶亭镇的干部群众将雷锋精神转化为无比强大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一、苏蓼垸的奇迹

长沙最北端的望城区茶亭镇有一个大垸子,湘江从这里流向洞庭湖,沿河堤岸长达14.8公里。垸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苏蓼垸,传说这个垸子因为长满紫苏和蓼草而得名,垸内地势低洼,垸外的湘江水位与居民平房房顶高度相差无几,年7月1日一场百年难遇的洪水袭来,最高水位达到37.76米,创下历史新高,超过了年溃堤的大水,比年特大洪水还要高近半米。

超警戒水位近4米的水压,使湘江大堤周边时时险情不断:井喷、滑坡、溃决、管涵、渗水……垸内居住着的一万多居民黯然神伤,步步回首地撤离了他们的垸子,他们想:这一回,大堤肯定保不住了,他们美丽的家园啊,他们三万多亩就要收割的稻子啊,他们的鸡鸭鹅猪和鱼塘啊,都保不住了!

可是,苏蓼垸却保住了,从7月1日到7月6日,这里的干部和守堤的群众、人民子弟兵,以及志愿者多人,和洪水大大小小搏斗了次,终于在7月9日6时,苏蓼垸退出警戒水位。

那些撤退的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回家了,他们痴痴地站在大堤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庄稼毫发无损,树木茂密葱茏,房屋岿然不动,良田依旧在,鸡狗时相闻。

人们喜极而泣,这,是一个奇迹,这是苏蓼垸的奇迹,这更是茶亭的奇迹。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创造奇迹的茶亭人吧!当我们看懂了他们的言行,看懂了他们的无私,看懂了他们的大气,才知道这些抗洪的群英,他们其实个个都是雷锋。

二、姚建刚——他的心中只有大堤

一辈子都生活在苏蓼垸的姚建刚今年56了,现任望城茶亭镇苏蓼垸堤委会支部书记、主任。他在堤委会工作了二十多年,每天他都要在大堤上散步,大堤上的一草一木,他都充满了感情,大堤的一切都像地图一样铺展在他心中,哪一段是76年加的新堤,哪一段是夹堤,哪一处有个转弯,哪一处最容易渗水,他都了如指掌,他被群众称为“最懂得大堤”的人,垸里人都服他、最信赖他。

正因为如此,在这次防汛抗洪中,老姚既抓全面工作,还重点抓险情的技术处理和物资车辆调度,哪里出现险情,第一个电话就扑向老姚。

老姚的电话就这样成了热线,老姚就这样奔忙在14.8公里的大堤上,接到电话他总是用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啊!然后提出中肯的抢险方案,他提出的方案,连专家都竖起大拇指。

为了能及时接到报险电话,老姚担心噪杂的声音里听不到铃声,手机设置为最大铃声加震动,随身携带两个充电宝,只因为险情就是命令,险情不能耽搁。

7月2日上午8时,茶亭镇大龙村南横渠临湘江大堤处管涵喷出高达3米巨形水柱,该处是年冬修建的从苏蓼垸往湘江的排渍管道,该管道横穿湘江大堤至夹河外堤旁一老机台房内,长度达米,因湘江水位当时已超出历史纪录0.4米,管涵中压力巨大,随时有可能短时间内导致湘江大堤裂口。

8时30分,各位专家开碰头会,老姚这个“土专家”提出的“棉被加卵石”堵涌方案得到大家的肯定。管涵的漏水点在水淹没的老机房内,必须将这机房的水泥预制平顶敲开才能堵涌!当时,机房周边是又大又急的漩涡,十分危险!

情急之下,姚建刚没有慌,他调来两艘机船。

“不怕死的跟我来!”只听见一声呼喊,大家热血沸腾,纷纷挺身而出,老姚用目光检阅了一次,又让几个年纪大的水性不好的退了出来,这样一支敢死队就成立了。这时,茶亭镇党委书记郑波在已连续作战48小时没休息的情况之下,跳上抢险机船,主动担任敢死队队长,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用铁锤敲碎机房预制水泥平顶,忽然,老姚发现还有一块水泥坨因为钢丝相连而没有掉下来,阻挡了灌袋的通道。老姚拿出剪丝钳去剪,当时脚下就是高速旋转的漩涡啊,因为用力过猛一个趔趄差点掉入漩涡当中,幸亏老姚的队友从后面拉住了他。

“万一掉入水中您只怕就没有命了!”旁边有人想起还后怕。

“那就是牺牲自己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你想想大堤关系着一万多人的生命财产啊!”老姚答得坚决。

13时,喷水止住,险情得到有效控制。这个时候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的老姚觉得自己有些支持不住了,坐在大堤上用矿泉水吃了一点预防肾炎的药,刚刚坐了几分钟,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又响起:“老姚,不好了,新铺这边又出了险情……”

老姚马不停蹄地又赶往出险地点。就这样奔忙着,老姚知道身体在抗议,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离开大堤,这里的人需要他,大堤需要他。

洪水不退,险情不断,7月4中午时分,又一起大的险情出现,大堤金钩寺段堤脚下出现米长的喷涌,经验丰富的老姚知道这一段大堤年新增加的,土壤是取自河堤的沙性土,稳固性比较差,于是根据土壤性质制定了围堰——清淤——压卵石的方案。

老姚一边亲自上阵,一边讲解要领:“围堰要找准位置,那种带着泥沙一起喷涌的地段是最危险的,那就是围堰的中心地带,清淤还只能人工清淤,用木桶舀,不能用任何抽水设备,稍有不慎,就怕引起塌方。”

老姚一边指导,一边就感到头晕头胀得很,他连忙掏出几粒止痛片吞下。一点多钟,看着水势渐渐堵住,老姚松了一口气,这个时候,他又接到要调配砂石的电话,打完电话,他慢慢走下码头,忽然觉得眼前一黑,身体往后倒去,幸亏后面的人扶住了他,急切地问:“老姚,老姚,你怎么样了?”

老姚已经没有知觉不能言语,大家七手八脚医院,经过五个小时抢救,老姚终于苏醒。原来,老姚因为整整五天平均不到两小时的打盹,再加上高温劳累深度中暑,引发老病肾炎,最后昏厥过去。

7月5日上午,老姚虚弱地躺医院的病床上,手背插着输液针头,鼻腔里插着氧气管,可是他并不能安心休息,苏蓼垸长达14.8公里的湘江堤岸像一根带子一样缠绕着他的思绪,他心急如焚地喊着要出院:“我不放心,我要回大堤去……”

医生一直不同意,后来拗不过喊来老姚的老伴余秀兰签字,深深了解老公的余秀兰含泪签下几个字:“要求出院,后果自负!”

7月6日,老姚又回到了大堤上,就在这一天,他又带着干部群众成功处理了三处险情。

为了保住大堤,可以不顾身体,甚至可以牺牲生命,老姚就和雷锋当年一样傻呀!

可是,茶亭镇的人不觉得傻,因为像这样的傻子,在茶亭很多很多,茶亭不仅有这样舍身保堤的主任,还有一批默默奉献的村支书,李新民就是其中一个!

三、李新民——任劳任怨的憨书记

李新民是大龙村的村支书,大龙村是茶亭镇最北端的一个村子,也是苏蓼垸中的一个大村,在这次抗洪抢险中,李书记带着大龙村人任劳任怨、兵分多路,为保护大堤立下汗马功劳。

大龙村在这次抗洪抢险中出动了多个劳力,有的一户中就有两个人在战斗,劳力不够的,妇女就主动上堤。主力派往苏蓼垸,靠近湘江14.8公里的大堤,大龙村的负责了9公里,几大险情都出现在他们守护的这一段大堤中。人属于巡堤组,98把伞,每个伞下4人;人属于抢险组,追着险情四处奔忙;另一部分人力派往撇洪渠,话说这条撇洪渠也非常重要,是茶亭镇所有丘陵地区48个村的山水集中排放渠道,撇洪渠的水直接通过一个叫做“八张门”的闸门汇入湘江,撇洪渠主要由东城社区和大龙村共同守护;最后还有一部分人守卫黄龙河水库的大堤,黄龙河水库毗邻撇洪渠,水库下面正对大龙村,如果撇洪渠的水漫到黄龙水库,大龙村就会变成一片海。三处战斗场所,每一处都很重要,都需要人去安排、协调、调度,三处地方又有一定距离,李新民就奔忙在其中。

“五天六夜,姚建刚主任没有合眼,咱李新民书记也没有合眼!”大龙村一个组长这样称赞他们的李书记。

确实如此,李新民带领大龙村守护的大堤是金钩寺一段,这一段大堤情况复杂,本来有一段老堤还是清朝时期地主修建,材质为石头紧土,年因为水灾,对大堤进行加固,在湘江河堤取土,土中含沙,老土和新土材质的不同导致粘合的紧密度不高,超历史水位的重压中,这段大堤每天险情不断,四处大险这段就出了三处,再加上黄龙河撇洪渠的大险也是大龙村的职责范围,四处大险,一处也不落下,作为大龙村的龙头,李新民真是又累又操心,但是他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巡堤是不容小视的一项任务,仔细巡堤,提早预防,一旦发现,及时抢险,这一切都需要雷厉风行。指导巡堤工作的望城区领导和李新民一起巡堤的时候,看到大堤上搭了两个存放抢险器材的棚架,阻塞抗洪抢险的通道,还发现有一处大堤长有很多灌木和杂树,不利于排查险情,他们当机立断要拆掉棚子,清除灌木。李新民在人手很紧的情况下,立马组成临时突击队,亲自拆棚子砍杂树,顾不上吃中饭,手上血泡串串,脚上挂得伤痕累累,两小时就完成任务。

除了巡堤,大龙村还有一支不怕死的抢险队。7月1日,因为水位急剧上升,夹堤告急。所谓夹堤就是在考虑到金钩寺一段新土含沙量严重,无力抗洪,又在堤内修筑了夹堤护垸,当洪水漫过夹堤的时候,李新民紧急组织敢死队修筑子堤。发现水中一处漩涡,李新民刚刚准备自己跳入水中,旁边的李广一把推开李书记:“让我来,我年轻,又熟悉水性。”7月2日出现管涵喷涌的时候,李书记正在另外一处抢险,当时茶亭镇郑波书记带着的敢死队队员全部就是大龙村人,其中突出代表陈国荣、姚卫成自告奋勇,几乎是应声上船。

大堤上的处险就像打战一样,撇洪渠和黄龙河的战斗也十分激烈,7月2日凌晨2点,在特大暴雨的强烈袭击下,撇洪渠的水位急剧上升并开始漫堤。因为水位高,“八张门”的闸门已经自动关闭,湘江的水倒灌到了撇洪渠,6点10分,撇洪渠撕裂了一个30多米长的口子,渠水往黄龙河倒灌,李新民连忙组织人员修筑子堤,如果不能堵住,黄龙河的水将直接淹没苏蓼垸。根据水利专家研究制定的处险方案,要在撇洪渠最窄的弯道天鹅咀处筑坝挡水。7点30分出方案,9点30分所有人员、机械物资全部集结到位,3万多立方米的土方推运由机械完成,多吨砂卵石灌袋下沉、2多平方米彩条布铺设,全部是李新民带着大龙村、姚罗华(东城社区书记)带着东城社区的志愿者人工完成,到7月3日凌晨4点,连熬两个通宵,成功挡住了洪水。

李新民的家就在黄龙水库的下面,黄龙水库漫水他的家首当其冲,在最危机时分,有人善意地提醒他要不要回家去一趟,他一口拒绝说:“关键时刻,我怎么能不坚守呢?我回去了那大家的心怎么能安稳呢?”就这样,直到洪水退出警戒水位,李新民才终于可以回家睡一个安稳觉了。

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地默默奉献,李新民就是这样一位憨书记。采访李书记,他从来不说自己,总是说起村上一些党员队长的名字,要重点写写他们。唯一说到的就是,全村的人都很信服他,来了任务,只要他一声令下,下面的组长立即通知到位,所以大龙村的队伍特别有战斗力。

李新民确实有威信,他的威信来源于他那颗为村民服务毫无怨言的心。大龙村因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是省定的贫困村,李新民当上村支书以后,一心一意谋发展,带着全村人一起养龙虾,养绿壳蛋鸡,力争在今年年底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

别以为李书记憨,其实李新民还是一个有发展眼光的村支书。垃圾分类一直是困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难题,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减少垃圾源这个方面,他发动村民妥善处理厨房垃圾,尽量不要进垃圾桶,他还发现村里每一次办红白喜事,鞭炮燃放以后产生巨量的垃圾,于是倡导大家白喜事不放鞭炮,而用音箱鞭炮代替,红喜事少放花炮。他还在全村倡导不搞生日、乔迁等大吃大喝的事情,这样既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也有利于环保型节约型村庄的建设。李书记的新政策一推广,得到了大家的拥护,背负人情债的村民松了一口气,可以把更多的钱来建设自己的家园了。

李新民就是这样一个全心全意为大家着想的憨支书,难怪他当了十五年村支书,每次都是全票当选。像这样全村人信任高票当选的书记,茶亭镇还有很多,如果说李书记是出了名的憨书记,姚罗华就是出了名的傻书记。

四、姚罗华——傻书记的傻事儿

姚罗华是东城社区的书记,这一次在抗洪救灾中,东城社区并不居住在较为安全的丘陵地区,但是本着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的信念,东城社区积极参加抗洪抢险,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与大龙村一起守护撇洪渠,姚罗华带着队伍在撇洪渠连熬两个通宵,完成任务。在整个抗洪抢险过程中,姚罗华都是自备盒饭,自带电动机抽水,自带防汛器材,不给垸内添任何麻烦。他们还主动派出五十多人到苏蓼垸增援防汛抗洪。

在整个60小时的战斗中,姚罗华一直牢牢钉在一线,既指挥调度,又和群众一起抢险;社区主任彭勇作为得力助手,晒得脸上只剩两只眼睛有一点儿白光,其他都黑得发亮;社区一百多个党员毫无怨言,对姚书记言听计从。

就这样,一个“傻支书”带着一群傻党员为相邻的乡亲用汗水和生命守护着大堤。从抗洪抢险中,姚书记顾全大局、助人为乐的傻子精神可见一斑,说起社区建设,姚书记可是地地道道的雷锋傻子精神的传承者。

十年前,东城社区这个山旮旯里的村庄贫穷落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像一个打着赤脚、衣衫褴褛的灰姑娘,那时候东城社区有一个诗意的名字——静慎村。今天,静慎村已经和慎家桥社区合并而成,走进社区仿佛走进一处世外桃源。清澈的小河绕村而过,沥青路和文化广场一尘不染。一栋栋白墙黛瓦的民居被绿树繁花掩映,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改变这一切的就是因为来了一个傻书记——姚罗华。十年前的姚罗华四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他在城里承包多项工程,事业已经小有成就。那一年他觉得人生的价值不能止步于个人成功,他开着小车来到村部决定回村为乡亲们做点实事,并定下一条规矩:不要村里一分钱补助。村民听了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身边的亲朋好友想不明白,姚罗华是不是傻了?

姚罗华才不管别人怎么想,他一头扎进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他一边多方筹措资金,一边带领全村党员义务投工修路。他没日没夜干,平均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带领村民为原静慎村硬化道路66.7公里,修葺水塘口;他主持开展村级环境综合整治,垃圾分类减量达90%以上,全村实现“无荒田、无荒山、无白色垃圾”的“三无”目标;他党员干部和村民齐动手,三年栽种了多公顷花卉苗木。

发狠干了几年,村里脏乱差大变样。在此基础上,他发动全村人来建设美丽乡村。他当起秀美庭院的“设计师”,基本实现家家户户有一个庭院、一口鱼塘、一个菜园,从此静慎村做起了美丽乡村的梦。

美丽了还不行,还要富裕起来,美丽才能持久。姚罗华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姚栋牵头的红薯种植基地,全村种植面积达0亩以上,开发了红薯粉、红薯片、红薯酸菜、水果红薯等10多个产品,带动全村半数村民种红薯,每亩增收数千元。接着,尝到甜头的姚罗华干劲更足了,培养扶持起一批回乡创业大学生和农民专业合作社:85后廖文波回村专做茶籽油生意,年销量达多万元;姚鹏飞流转土地多亩,带领村民发展种养殖业。

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不能落下,傻书记的目光看得可远呢!“美丽乡村不但要美丽于形,更要魅力于心。”姚罗华思索着,要用一群有素质有实力的乡村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引领全村人进步,他想到了乡村文化的精英——乡贤,于是,年,姚罗华在原静慎村成立乡贤理事会,推出一条推广乡贤文化的新路子。

首先,他用乡贤文化来崇德向善,纯净民风,孝老爱亲。他开展活动,推广典型,让这些乡贤用自身魅力感染周围的人,让他们讲故事,给他们做宣传,在乡贤理事会的组织下,村里每年“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定期展开;然后积极引导乡贤们支持村部的建设,在乡贤们的支援下,村里灰尘漫天飞的黄泥巴路,变成平坦的水泥路,快垮掉的水塘,修整好了,蓄满了清水。年,东城社区数百村民敲锣打鼓,将6块闪亮的“最美乡贤”牌匾送给6位村民,其中就有尤布冲组组长肖建军。原来,组里打造乡贤文化公园,他带领组民捐款近百万元。

现在,在东城社区漫步,处处可以看到乡贤的印迹:“乡贤塘”上架着“乡贤桥”,旁边是郁郁葱葱的“乡贤林”、崭新笔直的“乡贤路”。干净整洁的“乡贤文化广场”上竖着一张“乡贤榜”,人们在“乡贤阁”下聊天散步、跳舞健身。

其实姚罗华自己就是名副其实的乡贤,这位乡贤帮扶起人来也是傻劲直冒:兰牙冲组村民余辉夫妻身患重病,家中住房年久失修,姚罗华张罗10多万元资金帮他们重建房屋;杜家村组一村民家中9口人有4人患病,姚罗华持续帮扶10年,提供技术和资金,保价回收产品,该村民家去年收入8万余元。说起姚罗华的这些傻,那可是有遗传的。原来姚书记的父亲姚新年就当过三十多年的村支书,在当地德高望重,曾获得省劳模和省、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家风的传承,既传承了村书记这份责任,更传承了这份坚守、执着和真诚。

姚罗华的傻,傻得无私,傻得执着,也傻出了名堂。这位傻书记啊,傻出了共产党人的风采,也傻出了雷锋精神的新内涵。

如果你以为傻人傻事就是这样几个,那就错了,茶亭镇那些动人的故事在这次抗洪抢险中纷纷涌现,层出不穷!

五、抗洪群英谱

熊和平,茶亭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从6月29日上堤起一直在大堤上坚守,一守就是6天不回家,在家待产的妻子程艳已经习惯了这个工作狂丈夫的不顾家,何况是防汛抗洪的特殊时期。7月5日凌晨2点,熊和平正在办公室写材料,忽然接到10岁女儿打来的电话,“爸爸,妈妈马上要生了,医院。”熊和平心头一惊,医院,等他赶到宝宝已经诞生了。让他感动的是,10岁的女儿像个大人一样帮着联系亲戚、办手续、缴费,他含着泪亲吻着宝宝粉嫩的脸,与家人相聚7个小时后,医院约40公里的苏寥垸继续指挥抗洪抢险。

当天,熊和平发了一条朋友圈,医院拍下的女儿奔波的照片,“水位在降,老婆在生!10岁的女儿又打电话又跑手续,带少了钱,她差点在电话里泪崩……”这条朋友圈一下子击中了大家的泪点,原来,舍小家顾大家的故事永远不会老套,只要有真情就会动人。

苏丹,茶亭镇大龙村预备党员,他用实际行动支援防汛一线,展示了青年党员的优秀本色。大龙村按照“米一棚、50米一伞”的要求设棚设伞,设置11个棚、98把伞,共百余人巡堤查险。这百余人的巡查督促、后勤、环境卫生等问题都需要大龙分指挥部统一调度。苏丹主动充当志愿者,不畏酷暑、不分昼夜,十多天来一直奔波在大堤一线,协助大龙分指挥部负责物资的配送分发、人员的协调督促、险情的排除处置。7月2日凌晨,夹河外堤漫水,随时有溃堤危险。苏丹同志和大龙村的党员群众冲锋在一线,灌沙袋、扛沙包,全力抢险。虽然夹河外堤最终溃堤,但内堤安然无恙,苏蓼垸保住了。十多天来,他的皮肤晒得黝黑,却笑得纯真而朴实,让人一下子想起年参加望城县治沩工程的雷锋,同样黝黑健康的肌肤,同样阳光灿烂的笑脸,同样激情奉献的青春。

姚明阳,茶亭镇苏蓼村深泥一组的村民,他放下手头生意,主动参加家乡防汛工作。7月3日参加砍青扫障时,手指割伤,血流不止,到卫生院缝针处理后,医院要求其继续治疗,他担忧大堤安全,又带伤巡堤查险,在巡查中特别细心,不放过责任堤段任何一处险情并详细记录。7月6日晚上8点半,在巡查过程中,又被蜈蚣咬伤大腿,简单搽点绿草膏继续巡堤。医疗医院治疗,他痛得咧开嘴满不在乎说没事。在区镇干部及巡查群众一再要求下,才上车去治疗。临上车还一再说:我那责任堤段的情况都记录在5号伞下的本子上了,请告诉代班人员。

两次受伤两次不下岗,有什么样的干部就有什么样的群众,一脉相承的就是那种大公无私的境界,那种高度的责任感。也许这样的群众就是我们抗洪大军中一个普通的螺丝钉,每个螺丝钉都尽职尽责,我们的大堤就保住了!雷锋的螺丝钉精神被他们演绎出全部价值。

其实,在抗洪大军里,随便拉出一个茶亭的干部群众,他们身上都有着雷锋的一股傻劲,都有着雷锋的影子:

原茶亭镇水管站站长、堤委会技术顾问姚跃辉,从开始上堤起,就一直战斗在险情一线,灌沙袋,筑子堤,开导渗沟,每处险情都有他的身影;苏蓼村党支部书记蒋建刚,组织人员,指挥调度,查险处险,顾不上就在堤下的家里安全;大龙村碑湾组组长李玉航、学校组组长姚正年,苏蓼村深泥组组长姚明建,他们在大家都在准备疏散的时候,放弃自己的小家,带领应急小分队,有险处险,无险巡堤,坚守在苏蓼垸大堤上。

从7月1日8时起,茶亭镇其他没有重大防汛任务的11个村的预备党员、党小组长、民兵预备役、应急救援队以及茶亭建筑志愿者主动支援苏蓼垸抗洪抢险工作,他们扛沙袋、堵管涌、筑河提,与苏蓼垸人民群众一起战斗在抗洪抢险的一线。

这种雷锋精神的传承,不是表现在一个两个人身上,而是一种群体现象,这种现象发人深省,这种现象不是一事而出,不是一时而出,最近十几年,望城一直呼喊着“出了雷锋学雷锋,学了雷锋出雷锋”的最强音,茶亭一直是个出雷锋的地方,让我们翻开历史,追寻茶亭更早的雷锋。

六、见义勇为郭德高

时间翻回到9年7月20日下午一点半时分,摩的司机郭德高正在家中午休,忽然在听到“轰”的一声巨响,他感到自己家的房屋都在震动。“不好,出事了!”他这样想着,立即跳下床,奔出门一看,只见家门口的长湘公路上,一辆满载钢筋水泥管子的大货车和一辆拖拉机相撞了,拖拉机侧翻在路上,大货车则一头撞进了路边的门面内。由于被撞的门面经营的是烟花鞭炮,当时正值午间天气炎热之时,郭德高首先想到的是要以防止电线短路引发起火而引燃一屋子的烟花爆竹,以免造成眼中后果,于是他迅速找到电路总闸,将其关闭。

  接着,附近的居民也都从午休中惊醒了,并拨打了,通知望城县消防武警前来救援。这时郭德高听到嘶声力竭的求救声,他发现驾驶室里还卡着一名妇女,周围的居民都不敢靠近事故现场。但是郭德高没有半点思索就跑向大货车,准备将妇女救出来,正当他拉开驾驶室的车门,还没来得及拉出被卡妇女,就被重重的砸了一下,被撞楼房的中间部分突然垮塌,掉落的水泥块瞬间将大货车和郭德高整个掩埋了。

  正好赶到现场的亲人眼睁睁的看着郭德高被埋在废墟中后,郭德高的妻子吓傻了,差点晕厥;年近七十的父母亲更是悲痛欲绝。随后,赶到现场的望城县消防中队和长沙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的官兵经过三个小时的紧急救援,将郭德高和那名妇女一并救出,并被迅速的送上救护车。经过医生的紧急抢救,郭德高的性命是保住了,但是腰部粉碎性骨折、左手骨折,下半身基本瘫痪,目前仍生活不能自理。

  医院抢救醒来后,他第一句话就问“那个女的怎么样了?”当得知女子不幸遇难后,郭德高还心存愧疚,责怪自己如果更加迅速一点,也许那名妇女就得救了,他也不会因此受伤瘫痪而牵连整个家庭。

  郭德高家境并不好,平常一家五口人就靠他打零工开摩的赚些微薄的收入。因家住集镇经常碰到老人回家不方便,他都是免费为他们服务,还帮他们拎大包小包;遇到一些不知道路的外地人,他总是耐心细致的询问,挨家挨户将其送到。

事故发生后,郭德高一家也因此陷入了困境,作为全家的顶梁柱郭德高不仅无法劳作,还需要高额的医药费养身体,郭德高并没有因此而后悔、埋怨,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赞赏,他只是很质朴的说“当时啥也顾不上想,赶紧救人,把人救出来最要紧。”

多么质朴的话啊,从最善良的心底本真地流露。其实生于农村的郭德高从小就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在初中时候,有个叫盛琴的女同学罹患了小儿麻痹症,行走很不方便,有一次,郭德高看到盛琴在路上艰难行走,就用自行车将她送回了家,并从此成了盛琴的“专职司机”。由于两家并不顺路,中间还隔着一个山头,郭德高每天都得提早半小时起床,绕道十多分钟去盛琴家,然后载着她一道去学校,放学后将盛琴送回家后,才匆匆赶回自己家,遇上下雨下雪天气,常常连晚饭都赶不上。就这样,郭德高一坚持就是两年多,直到初三第二学期辍学为止。

  医院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叫徐立发的病友,20岁出头的小伙子,在一场矿难事故中砸断了脊椎,下半身彻底瘫痪。加上小伙子的亲人都在外地,平时很少有人来探望,于是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郭德高看在眼里,有空的时候就去陪徐立发聊天、谈心,由于都是病人,彼此心灵相通,徐立发很快对郭德高敞开了心扉,有什么委屈和难处都告诉郭德高,情绪得到了缓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运动,郭德高能下床慢走了。于是,医院里的医生和病人常常看到这样一幕:刚刚能勉强走路的郭德高,缓缓地推着轮椅里的徐立发,在医院的院子里散步,徐立发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有人于是开起了善意的玩笑,说他们是“病人推病人,难兄帮难弟”。

  虽然创造了主治医生口中的“奇迹”,但由于脊椎损伤严重,郭德高的病情依然严峻,臀部完全没有知觉,小腿也已经严重萎缩,至今大小便不能自理,走路全靠脚后跟的力量支撑,根本不能出远门。

付出这么高的代价去救人,直到年的今天,他依然倔强地表示:“虽然我现在的处境不好,但我不后悔去关闭电路,不后悔去救人。每个人都要凭良心做事,见死不救的事情我做不出来。”

如此善良,如此坚定,人如其名,郭德高用生命证明了什么叫“品德高尚”,八年以后,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依然是用生命写就的一面巨大的“爱”的旗帜,高高飘扬在茶亭的上空。

七、孝老爱亲向铁梅

茶亭的男人郭德高完美诠释了人间的大爱大义,茶亭的媳妇向铁梅则演绎了孝老爱亲这一传统道德的内涵。

年,从桑植来望城工作的向铁梅在茶亭东城中学安了家,做了一名茶亭媳妇,丈夫的亲人也就成了向铁梅的亲人。

年12月的一天中午,向铁梅的丈夫接到邻居电话,说公公突然发病,全身无力,言语困难。公公有高血压,她听到消息,预感到情况不妙,催促丈夫安排好学校工作,迅速医院急诊。经医院检查,公公是突发脑溢血,小脑出血量达十余毫升,幸亏没有耽误抢救时间。公公病情严重,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一个多星期,家里儿女三姊妹都要上班,于是向铁梅帮着丈夫想办法、出主意、筹资金、守病房,医院两头来回奔波,既要帮着照顾老人,又要兼顾学校工作,两边都不能耽误。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她现在回想起来真不知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

每逢周末,她都抽空回到公公婆婆家,给老人买点药,量量血压,做做家务,聊聊家常。每逢过年过节,都提早给老人买衣买物,为老人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她对待公公婆婆就像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公公婆婆也一直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看待。结婚20年来,向铁梅从来没有与公公婆婆生过意见红过脸,她们之间就好像无话不说的朋友。左邻右舍都夸她是个好媳妇。

远离家乡,向铁梅最放心不下的是千里之外的父母,总是心存愧疚。为了弥补对父母的亏欠,她主动担负起赡养父母的主要责任。

天有不测风云。5年10月1日,父亲因上山砍柴摔断了右手。得知消息,她心急火燎的和丈夫坐车匆匆赶回桑植老家,整日整夜的守护在父亲身边。祸不单行,9年国庆期间,母亲在用机器剁猪草时不小心断掉三根手指,她和丈夫开车连夜回家将母亲接到长沙治疗,出院后在学校的住处休养近两个月。每天,向铁梅就是教室、办公室、家里奔波,本来就瘦弱的身体显得更加消瘦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7年12月1日下午,她33岁的弟弟突发车祸,腰部以下失去知觉。她和丈夫医院,弟弟的命是保住了,但下半身却永久性的瘫痪了。弟弟出院后,向铁梅便把他接到自己的家里亲自照顾。由于弟弟大便失禁,每天晚上还要带上手套帮弟弟抠出大便。一个月以后,弟弟想回家了,于是她便和丈夫开车把弟弟送回了家。不幸的是,9年4月,弟弟因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她一边回家帮忙料理丧事,一边强忍着悲痛,想办法安慰父母。弟弟有一双儿女,她便将弟弟的女儿长期带在身边上学,负担侄女的所有费用。

在父母的几个子女中,她是离家最远的,却是和父母相处时间最长的,照顾家里最多的,她是家里的精神支柱。她经常说:“我必须得这样做,才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

爱自己的父母,这也许是很多人能够做到的,向铁梅做到了;爱老公的父母,视为自己的父母,这就有点难度了,向铁梅依然做到了;爱别人的父母,给老人送去人间温暖,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向铁梅也做到了。

几年前,她家对面住着一位老嗲嗲,由于家庭原因,年近八旬的他独自住在学校宿舍中,平常很少有亲人来探望。见到老人孤苦伶仃的样子,向铁梅心里很不是滋味,便默默的







































沈阳白癜风医院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fd/11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