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开始进入炎热的夏季,气温明显升高,天气变得闷热、潮湿,适宜多种致病菌生长繁殖,是肠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市民应做好霍乱、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夏季也是蚊子生长繁殖的高峰期,通过蚊子传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疾病也进入了高发季节。同时,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工作不能松懈,需继续做好新冠疫苗的接种。
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措施1减少人员聚集娱乐、休闲等活动场所,通过限量、错峰等方式,减少大范围人员聚集活动,人员接触时尽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在人员流动性较大、相对密闭的公共场所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佩戴口罩。2提高个人健康素养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强化手卫生、一米线、开窗通风、清洁消毒,养成戴口罩、用公筷、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注意遮挡等良好卫生习惯和行为。3规范空调管理和使用办公场所、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住宅等空调系统,开启前检查设备是否正常。保持新风口清洁,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4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室内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超市、商场、农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场所,需做好公共区域的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落实日常保洁、环境卫生与消毒等措施。霍乱的防治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流行季节通常为3~11月份,6~9月份是流行高峰。
霍乱病人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主要经水传播,亦可经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例起病急,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然后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大多数无腹痛,少数有腹部隐痛或腹部饱胀感。每天腹泻数次至十多次或更多,少数甚至大便失禁。大便初为稀便,后为水样便,以黄水样或清水样多见,少数为米泔样或洗肉水样。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初为食物残渣,后为水样。严重者可因脱水而死亡。
预防措施: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到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垃圾和粪便的管理。
▲搞好家庭和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勤洗手。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喝生水;不生吃海产品、水产品、蔬菜或生冷不洁、腐烂变质的食物,瓜果要洗净;厨房生熟用具分开。
▲出现腹泻症状者,应及早就诊。
乙脑的防治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7—9月为发病的高峰期。人感染乙型脑炎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而引起。
传染源:人和动物都可感染该病,因此,均可成为传染源。但在流行地区的动物特别是猪的感染率很高,最高可达%,因此,猪是乙型脑炎主要的传染源。
易感染性: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大多数人都表现为轻型或隐性感染,不出现相应症状。10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得病。
临床症状: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潜伏期一般在10~14日,最短5天左右。典型的乙脑病例临床表现分为三期。
①初期。病程第1~3日。起病急,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头痛、恶心、呕吐、精神倦怠或嗜睡等。
②极期。病程第4~10日,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该期三大严重症状。此期病人高热可达40℃以上,持续时间约7~10日,重者可达3周或更长;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神志不清或出现昏迷。由于脑实质炎症和脑水肿,会发生抽搐、惊厥及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③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减轻,通常于2周左右痊愈。但重症病人可长达6个月才能恢复,少数病重者可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预防措施:
(1)做好防蚊和灭蚊工作
◆防蚊:
做好家庭防蚊工作,如挂蚊帐,使用各种防蚊设施,尽量避免被蚊子叮咬。
◆灭蚊:
①大力开展整治环境活动,消除蚊子的孳生地;
②药物灭蚊:室内采用滞留喷洒,常用的药物有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残杀威等,以复配药剂效果为好。
(2)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诊:在这一时期若出现发热不适,特别是持续高热不退,头痛、呕吐、抽搐等症状,医院就诊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3)按免疫程序规定及时接种乙脑疫苗。易感人群进行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
特别提醒,每年6月是学生中考和高考的时期,因此学校应加强食堂的饮食饮水卫生,谨防学生中考和高考期间发生集体食物中毒和传染病事件。
来源金华市疾控中心
编版陈婵
△点击图片
进入网上矛调中心
点击图片看精彩回顾
下载兰精灵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xm/8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