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怎么回事

对话36氪CEO冯大刚用企服点评打造第二


复方川芎酊治疗白癜风的效果怎样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4327451.html
一手企服平台转型,一手深耕优质内容。江湖人称“大老师”的冯大刚,将和36氪走出一条怎样的道路,又将给整个内容行业带来哪些新的启发?

园长

石灿

春分将至之时,北京的天空却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在一个大雪天,见到了36氪CEO冯大刚。最近,一场持久而深入的变革正在这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里坚定地推进着:不止要做一家“赋能新经济”的信息平台,还要在企业服务领域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年,36氪推出了“企服点评”平台,收录了近万款企业服务软件,打造一款企服软件选型领域的“大众点评”,帮助需求方正确决策,也让企服产品找到一个新的获客渠道。“就中国的企服市场而言,可能先出现平台,再出现大公司。”冯大刚说。在推动公司转型的同时,内容也始终是36氪必须长期投入的方向。“做编辑我还是自认有点天赋的”,虽然最近次数不算多,但冯大刚仍会自己动笔,修改发在36氪上的内容。“这句该怎么改,怎么样写会好看,这件事特别可控。写了一个特别好的开头或者标题,有人来夸你是很快乐的。”一手企服平台转型,一手深耕优质内容,江湖人称“大老师”的冯大刚,将和36氪走出一条怎样的道路,又将给整个内容行业带来哪些新的启发?为什么是企业服务?内容和营销业务的营收天花板,是36氪决定发力企业服务平台的直接原因。早在十几年前,冯大刚就参与了商业刊物“第一财经周刊”的创办,并实现了一财的从零到一。然而,包括一财、财经在内的大部分中国商业媒体,其最高发行量不过17万份左右,广告收入两亿出头,接着就开始掉头向下。“任何一个行业最大的公司只有几亿收入,这是不可想象的。”冯大刚说,“要么它就不能算是一个行业,要么这个行业就是有问题的。”他算了一笔账:一份页的杂志,可能有10页广告,每页广告用用户花1秒钟时间去看。20万个用户,每个人花1秒钟,广告的价值就是20万。如果不能做到更大的发行量,也就不可能有更大的收入。由此可见,问题恰恰出在媒体的传统经营模式上,“主要的表现就是它做不大,所以每一个内容型的媒体,都应该找到它的第二曲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计算,考虑到传阅率,一份优秀的商业杂志,可能有不止20万用户在看,可能有50万乃至数百万用户受其影响。而这些能够读懂科技、财经类硬核内容的用户,相对来说都是比较优质的读者,大概率是受过更好教育的、能获取更高收入并且掌握购买决策权的人。“这些人如果你只占用他的一秒钟时间的话,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浪费的行为。”冯大刚说。很多读者都是带着职业习惯去看36氪的,想要在其中寻找创业机会、投资机会和市场可能性。因此,想要寻找增长空间,就要用好这批高质量读者的注意力,并将其转化为媒体的长期价值。冯大刚还告诉刺猬公社,从另一个角度看,媒体营收中企业公关费的总量始终是有限的,但帮助企业获客所能获得的市场费是“源源不断”的。在调研中,36氪发现国内的企业服务行业里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很多企服公司一半左右的成本都花在了营销费用上,且90%以上的公司获客方式都在线下,相对缺乏线上渠道。而中国的企业服务的市场空间相当巨大,常常被视作下一个万亿级市场。“综合考虑到频次和金额,获客需求是企服行业留给我们‘最好的需求’,帮他们解决获客问题,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冯大刚说。如果平台能解决企服公司线上的获客问题,需求方就可以完成线上选型,供应侧就可以线上获客,进而大幅提升企服行业的商业效率。即便成交的环节仍以线下为主,但冯大刚认为,“只要我们能在这个市场中哪怕提高一个点的交易效率,不论是对于整个行业还是公司,都有巨大的价值。”在美国,已经有类似的平台——G2,专门点评企业服务领域的软件,不论是移动办公还是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细分赛道,都积累了海量的实名认证点评数据,目前的点评条数已经在万左右。这与美国企服市场的高度成熟直接相关。冯大刚告诉刺猬公社这样一个比例:软件市场中,美国ToB和ToC的公司,比例几乎是1:1,而在国内,这个数字可能是1:9。在国内企服赛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36氪也将借助企服点评,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大量的中国ToB企业仍然囿于如何被看到的局面。恒业资本曾经统计,美国ToC与ToB板块基本持平,而在ToB人群规模是美国5-8倍的中国,ToB领域占股投资额却不到2%,属于严重被低估的状态。随着ToC市场的红利消失、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国ToB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商业价值和业务价值洼地,具备万亿级的空间。企服点评,能成为企服行业的“卖铲人”吗?“提高企服供给侧的获客效率,提高需求方的选型决策效率。”36氪想要打造的企服点评平台,将如何为企服赛道带来一次“双击”呢?冯大刚谈到了36氪做企业服务点评的几个优势:首先,36氪作为一个独立于企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第三方,相比一些互联网大公司,中立的身份让它在行业中具有比较强的客观性,也不会对于入驻的企服产品人为增加诸多限制,或者排斥竞争对手的产品。对于企服赛道的供给方,这可以保证产品的公证点评、自由流通。其次,36氪平台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能保证企服赛道需求方的服务体验。如果需求方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企服产品之后体验并不好,在企服点评的帮助下,可以促使供给方做出改进乃至“退货”。此外,36氪的内容影响力,也聚齐了强大的企业服务类公司资源,也能触达百万级的企业主,也就方便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连接”。第三是36氪多年积累的对内容的理解。对于企服赛道的获客来说,让用户理解“什么是企服”相当重要。36氪就建立了一套围绕企业服务的知识图谱,用内容能力形成文章、视频,告诉需求方企服产品究竟好在哪里。在企服点评平台,企服产品的转化能达到一些搜索平台的三倍多,这与36氪内容的厚度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企服点评能够“用通俗易懂的内容,告诉企业的决策者为什么要用某个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企服点评有面向企服产品需求方的报告和榜单功能,只要输入企业所在的行业、经营规模等信息,就可以根据后台的真实点评数据,形成针对性的企服产品推荐报告,或以榜单的形式,向企业个性化推荐企服产品,方便企业根据实际需求比较、选型。36氪企服点评页面在刺猬公社看来,这就相当于为企业进行了一次高效的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企服产品。由于企业所处的赛道和发展阶段不同,各自需求完全不一样,必须选择合适自己的企服产品,但对于一些小公司,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请咨询公司做方案,进行企服产品选型。根据企服点评数据自动生成的报告,也就成了一种比较高效的解决方案。这种模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众点评。冯大刚透露,在打造企服点评产品的过程中,还专门和大众点评公司进行了交流。他们得到的一个共识是:C端的点评和B端的点评,其逻辑相当不同。B端需求相对来说比较统一,和C端的多样化需求完全不同。因此,B端的企服点评,不需要追求单个企服产品点评的数量,需要的是点评的深度和质量。其次,B端企服产品的购买决策者和实际使用者常常是分离的,“最终决策的人可能不是个技术专家”,这也增加了企服点评业务的难度。冯大刚还指出,企服点评平台的发展,需要面对的更大问题是一些国内用户不太喜欢实名点评企服产品。“哪怕你让他夸对方,他也不太愿意,更不要说去说对方不好。”另外,一些企服产品的真实使用率并不高,很多企业买来之后并不知道怎么去,因此可能难以追踪企服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但“卖铲子”的生意,往往比“淘金子”更加持久、稳健。在国内汹涌的ToB淘金浪潮下,借助企服点评平台切入企服赛道的36氪,也将有望在“卖铲子”的过程中,找到内容之外的第二条增长曲线。目前,36氪在企服点评上每年投入约几千万的真金白银,预计明年,36氪的企服赛道就能产生盈利。36氪的探索,可复制吗?从内容行业的角度看,36氪在企服赛道的探索还有另外一重意义——为同行们摸一摸河里的石头,找到一条新的路。谈到36氪做企业服务的模式能否复制,冯大刚认为,一些垂直类、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xm/103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