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怎么回事

老年人大便失禁护理的研究进展


老年人大便失禁护理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究老年人大便失禁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采取的护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老年人大便失禁,应加强饮食护理,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护士应充分认识大便失禁的有关问题,注重心理护理,指导老年患者合理膳食规律、正确用药;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防范大便失禁发生。

大便失禁;病因;护理措施;研究综述

大便失禁是由于各种器质性病变或支配肛门括约肌的控制功能发生障碍,排便不受患者意识支配,使大便不由自主溢出肛门。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大便失禁发病率越来越高,并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多,老年人由于机体生理功能衰退,肛门括约肌松驰,容易发生大便失禁。大便失禁易造成多种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引起心理障碍,增加家属的经济负担,而且也给护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已成为医疗护理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现将老年人大便失禁的护理综述如下。

1大便失禁的概述

1.1临床分类

按其严重程度分为重度与轻度大便失禁,重度失禁是指患者失去对大便的控制,它包括多数创伤性和神经性失禁。轻度失禁指失去对肠气排出的控制或偶有液体稀粪污染内衣,它包括亚临床功能性失禁。老年人以轻度大便失禁较为常见[1]。大便失禁可分为完全失禁和不完全失禁。

1.2大便失禁的病因

大便失禁病因多种多样,排便与控便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肛门直肠和盆底的正常运动,神经和体液对直肠平滑肌及盆底横纹肌运动功能的调节,任何因素引起控便与排便功能障碍都可能导致大便失禁[2]。常见病因包括:便成分异常;直肠容量和顺应性下降;直肠感觉功能不全;肛门括约肌或盆底功能失常。

1.3大便失禁的发病机制

关于大便失禁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正常大便的自控有赖于许多因素;大脑的功能,粪便的容量和稠度,结肠的传输,直肠的膨胀性,肛门括约肌功能,肛门的敏感性和肛门直肠反射等,这些因素中任何一个或多个因素的异常都可能导致大便失禁。

1.4大便失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大便失禁发生的普遍性在许多国家已被确定,有资料报道[3]:大便失禁约占人口的2.2%随着年龄的增大,大便失禁的发生率增加,65岁以上大便失禁的发生率为青年人的5倍。女性远高于男性,尤其是多产妇女,男女之比为1:3~8。有学者[4-5]对8个国家护理之家个病历资料调研显示;失禁的比例为42.9%~65.2%,其中大小便失禁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为法国,其次是捷克。在捷克18个护理之家例老人中大便失禁的发生率高达54.4%,大小便双失禁的比例达45.9%。Johanson等[6]调查了美国5个护理之家例患者,其中有46%的人发生大小便失禁。大小便失禁的发生率与研究所选择的人群有较大关系,在瑞士,社区人群大小便失禁的发生率为4.4%,普通门诊患者为5.6%,孕妇为6.7%,女性泌尿科则高达15.9%,其中21%的女性患者伴有尿失禁、骨盆内脏器脱垂或两者兼有。

影响大便失禁发生的相关因素主要是:患者的认知水平、行动能力、年龄、性别及有无腹泻、有无肛门括约肌和骨盆底部肌肉组织的损伤的等。患者的认知水平越低对排便的控制能力就越差,如痴呆症、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的患者大小便失禁的发生率高达96.0%。行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患者,如脊髓损伤后的截瘫患者,大小便失禁的发生率约为33%,偏瘫的患者也易发生大小便失禁。加拿大一项调查提示[4],长期住院患者大小便失禁发生率高达46%。发生率如此之高可能是患者高龄、衰弱及其他基础疾病有无产科史,腹泻病史及排便习惯等密切相关。

1.5大便失禁的并发症

大便失禁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会阴部,尾骶部皮炎及压力性溃疡,这是因为粪便刺激了皮肤,使会阴部皮肤经常处于潮湿和代谢产物侵蚀的状态,加上皮肤间的摩擦,形成皮肤红肿,溃烂.有资料证明:大小便失禁的严重程度与皮肤红肿之间有对应关系。这些并发症不仅加重了机体的痛苦,同时也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了困窘甚至恐惧。如Hodder报道[5]的害羞拖拉者综合征造成患者身心备受痛苦的折磨,患者常变得身心反应迟缓,行动过慢且僵硬。其中大小便失禁就是SDS的主要症状,SDS还包括晕厥、阳痿、便秘、心律失常等症状。

1.6大便失禁治疗原则

高度重视个体治疗,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大便失禁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老年人通常表现为轻度的大便失禁,大多数患者可通过内科保守治疗得到满意的疗效。大便失禁的临床治疗包括内科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和外科治疗。

2大便失禁护理

对大便失禁的有效护理,尤其是对长期大便失禁患者的管理是一个应当重视的问题,大便失禁的护理费用太昂贵,投入的工作量太大,效率太低。

2.1大便失禁护理的各种用具及方法

2.1.1一次性尿垫

是用于大便失禁患者较早的一种用具,它可以缩小潮湿范围,减轻皮肤的损害程度。但不能避免皮炎的发生[6]。

2.1.2卫生棉条

邓雅芳等[7]研究了一种大便失禁的简易处理方法:即根据患者情况取脱脂棉适量,撕成団絮,卷成条索状,置于肛门口上下夹住。由于脱脂棉有强烈的吸附性能,能将患者排出的软便及稀便较好地吸附于脱脂棉上。高萌等[8]采用美国强生O.B卫生棉条置入患者肛门4~6Cm,根据排便多少随时更换卫生棉条。其优势:卫生棉条吸收力强,能防止渗漏,放置在肛门内起到堵塞吸收大便作用,减少大便次数,从而减少粪便和过度清洗对肛周皮肤的刺激,方法简单易操作。但对于没有主动排气或大便患者,给予协助排气,不能减少粪便臭味对空间的污染。此方法取材方便,经济实惠,使用简单;但需经常更换,要及时擦拭肛周皮肤。

2.1.3双腔气囊尿管

贾灵芝等[9]采取双腔气囊尿管在肛门插入20~25Cm,导管末端接负压吸引器,用于护理大便失禁危重患者。后来李一鸣等[10]对46例大便失禁患者用改良气囊导尿管进行护理。采用双腔气囊尿管,将管腔扩大0.8~1.0cm,长度不变,原有侧孔放大并做正面开孔(即管头不封口),气囊长度缩短2cm,囊腔容积增大至20~30ml.,患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暴露肛门,将导管插入肛门8~10cm,从气囊管注入空气20~30ml,轻拉管道并固定大腿,再将导管与引流袋连接。其原理是充气的气囊正好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此处的肠腔直径最小,大便未成行,呈糊状,气囊能有效阻止大便流入直肠,使大便经导管流出体外,避免大便自肛门溢出,减少肛周皮肤受粪便的污染刺激和由于擦洗不当或经常擦洗而导致的皮肤感染。其方法:节约护理用物,减少经济开支,减轻护理工作量,减轻病房不良气味。缺点:对烦躁不合作患者,导管容易滑脱。对粪便嵌塞性所致的大便失禁禁用。

2.1.4大便失禁引流装置

王曙红等[11]使用自行研制的大便失禁引流装置(由三部分组成:气囊肛管、连接管、引流管、引流瓶。引流瓶有2个开口,使用时将气囊肛管末端与连接管一端连接,连接管另一端接在引流瓶的一个开口上,另一个开口直接与外界相通)引流大便,并每日常规清洗肛周2次。其优点:气囊肛管前端为圆头开口,能防止导管对肠壁的刺激和损伤,距导管前端0.5CM处有2个对称侧孔,有利于充分引流,防止导管堵塞,气囊充气后能直接固定导管,引流瓶透明有刻度利于观察大便的性质和量,同时引流瓶上端有2个开口,其中1个通过连接管与气囊肛管连接,用于引流大便和排气,另一个直接与外界相通,使的引流瓶内压力恒定为大气压,有利于引流,材料消耗和护理工时消耗明显降低,有效节约了护理成本,局部皮肤干燥/清洁,有效防止大便与肛周皮肤直接接触,减少肛周皮肤炎性反应发生。

2.1.5一次性鼻腔气管导管

高岩华等[12]将一次性鼻腔导管插入肛门10~15CM,导管末端连接一次性引流袋,用于重症颅脑外伤并发大便失禁患者的护理。优点:导管柔软对肠道无刺激,插管留置对直肠粘膜损伤小,引流大便通畅阻止粪便对肛周皮肤的污染刺激,有效防止肛周皮肤损伤,有利于已受损皮肤愈合,直接护理时间由每天2~3h降至0.5h,降低了物品的消耗和节约患者的费用。但对于干粪便不易引流。有学者报道:采取一次性硅胶带囊气管导管自肛门插入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导管尾端连接一次性负压引流袋与一次性集尿袋的出口相连,集尿袋的入口处接负压器持续低负压引流稀便,能有效阻止粪便流入直肠,不易引起排便反射,不易造成管腔阻塞,有利于观察大便性质,防止肛周皮肤炎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护理工作量,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优点。

2.1.6自制器具

张虹霞等[13]研究展示,将干试管底端剪去,外接一次性乳胶手套,另一端插入肛门约4~5CM,其优点:为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省力,不影响给患者做各项治疗护理操作,避免因大便失禁而致肛周、骶尾部皮肤受损,可通过干试管和手套观察大便的量和性质。但对于成型干稠的大便不易采取该方法,也不宜长时间放置,故待大便失禁好转即可取出。

2.1.7气囊导管

李建军等[14]采用间歇性刺激排便法治疗老年患者大便失禁,利用胃-结肠反射原理,鼓励患者餐后30分钟排便.初期,可在进餐结束时直肠内置甘油栓剂,该药剂起渗透压作用,可吸收肠腔内水分,引起直肠扩张,进而促发反射性排便。

尽管在护理文献中有众多的建议和规定,但对大便失禁的护理,包括皮肤清洗的频率和方式,皮肤护理所使用的产品和装置具有哪些优越性,哪些危险性,感染的发病率,以及病人健康状况和不能自理的程度,还需在临床进一步实验。

2.2心理护理

对老年人,危重患者大便失禁的护理不是一个简单的卫生方面的考虑,当他们经历了排便功能丧失后,经常有意志消沉、抑郁、孤僻、害怕被发现,如不及时防治,则会使他们精神颓废,社会适应能力退化.可嘱咐患者穿弹性紧身裤,以增加大便节制能力.护士应充分认识大便失禁的有关问题帮助这些病人,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注重个性心理护理,鼓励他们战胜疾病,战胜恐惧,应多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掌握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对老年患者应采取启发、开导、疏导、宣泄等技术,通过观察、谈话、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痛苦、委屈及内心的不安,消除心理积聚,从而达到理想心态。同时,指导老年患者掌握合理膳食、正确用药;引导老年患者之间广泛交往,增进了解,开展病区内健康教育活动,组织集体小讲座[14]。欧美国家设有患者鼓励团体,帮助患者客服羞怯心理。这样能使患者倍感亲切和安慰,情绪变得乐观,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饮食护理

提高病人营养,增强体质,规律饮食饮水。增加膳食中食物纤维的含量,如麦麸、玉米、燕麦、茭麦、芹菜、苦瓜、水果等,平均每日供应6.8g。食物纤维不会被机体吸收,但可增加粪便的体积,刺激肠蠕动,有助于恢复肠功能,增强排便的体积,刺激肠蠕动,有助于恢复肠道功能,增加排便的规律性,有效改善大便失禁状况[15]。

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与他人或群体接触,并获得自我价值感以及物质、信息和情感支持。社会支持具有缓解压力和直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的作用。所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16-17]。

首先,要充分提高患者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即调动社会网络,利用他人支持和帮助的程度。患者的设社会支持利用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社会支持的提供应具有个性化,可是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患者的个性及需要等特点协同家属向患者提供合适的社会支持。如患者刚发病时,需要有关疾病治疗的信息支持;住院期间需要物质、情感的支持;恢复期需要肯定和鼓励患者的自身努力和进步等。让患者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大便失禁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便失禁引起的各种功能障碍使所有患者产生适应困难,此时他们非常需要来自多方面的社会支持,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加患者的适应性行为,克服消极应对,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4增加活动

适当锻炼身体,对认识能力好,有控制能力的病人可做腹肌和骨盆底肌的训练,教会病人做提肛运动,每次收缩10S,休息10S,每次练习30次,每天3~5次,持之以恒,最少坚持半年以上。

5小结

老年人大便失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其发病率越来越高,卫生部已从年起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一次健康体检,这样讲发现更多大便失禁病人。护理人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尽早做好调查和防治工作。研究出既能减少患者痛苦,减低患者费用,又能节省患者用物和时数、减轻护工劳动强度的护理方法,已成为医护人员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相信经过护理工作者努力和全社会支持,老年人大便失禁会得到广泛







































北京白癜风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医院成都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sp/44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