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10个常见问题解答
肠梗阻发生后为什么要住院治疗?
肠梗阻发生后建议要住院治疗,如不正规或拖延治疗,可能较轻的肠梗阻会发展成为肠腔扩张、肠液大量积聚、继发感染、肠绞窄、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反复发作的肠粘连梗阻,有经验的病友自己通过禁食、卧床休息、排便等措施后自然好转时可不住院,但病情加重时要随时住院治疗。
2.肠梗阻发生后为什么不能吃东西?
肠梗阻后进食和饮水会增加肠梗阻近端胃肠内压、吞下气体、食物发酵产生气体,加重腹痛和腹胀,加重肠梗阻。因此,一旦肠梗阻发生,医院,首要的治疗措施是立即停止进食和饮水。当嘴巴干裂时可用潮湿的棉签或纱布湿润口唇和口腔。
3.为什么要从鼻腔内放一根管子?
经一侧鼻孔放一根管子到胃腔,将胃里的液体和气体引流出来,这个过程叫胃肠减压术,能明显有效减轻腹痛和腹胀,促进肠梗阻早日通畅,可谓是“救命管”。轻度腹痛、呕吐不明显时可以不放,发病时腹痛呕吐明显,越早放置效果越好。胃管置入后会引起鼻咽部不适,一般2-3天后就能适应。当腹痛腹胀好转、肛门排气、腹平片气液平消失后,即可去除胃肠减压管。
4.为什么引流管处还要加一个负压装置?
当腹痛胀较轻时,胃肠减压管可接一个引流袋引流就可以了,但肠梗阻较重,护士会将胃管接入一个自彭式负压吸引球,以增加负压引流的效果。注意当负压球压到底负压太大时,引流管会吸住胃壁黏膜,反而会影响吸引效果不好,如果将自彭式负压球压到一半时进行吸引的效果则最好。记住对每次吸满倒掉的胃液要进行记量。
5.肠梗阻发生后能不能活动?
肠梗阻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可以在床上翻身、侧卧、环腿等活动,寻找能缓解腹痛、腹胀、诱发肛门排气的体位。当腹痛腹胀稍有缓解、病情有所稳定时,可下床在室内床边活动。
6.肠梗阻发生后为什么要灌肠清肠?
肠梗阻发生后清除梗阻下方结直肠内的粪便,有利于肛门排气、肠蠕动恢复腹痛的缓解,特别是对老年人由粪便所致肠梗阻则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可采取自已主动上厕所排便,大便困难时可事先开塞露20ml挤入肛门刺激和润滑排便,也可用医用肥皂水和温生理盐水-ml低压灌肠促进排便。严重腹胀时还可从肛门插入有肛管排气。
7.为什么要静脉补那么多的水?
肠梗阻发生后不能进食饮水、胃肠减压吸出大量胃肠液都需要补水,梗阻以上的胃肠管内会潴留较多渗出液,肠管扩张越重潴留越多,重者会脱水、低血钾低血钠、酸中毒、低血压和休克,补液量每日需3-6千毫升,包括生理盐水、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氯化钾等,禁食超过一周以上还需要补充复合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协助记录尿量、胃液引流量等,供医生计算补液量。
8.哪些情况变化说明病情好转?
多数病员治疗1-2天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开始好转、肛门出现排气、有进食欲望、口腔不干等,说明病情好转,一般称为单纯性肠梗阻;少数腹痛虽无加重,但腹胀、肛门不排气会持续1-2周甚至更长时间,说明存在麻痹性肠梗阻;如短时间内腹痛持续并加重、出现背痛、腹胀不对称、腹部局部隆起、呕吐加重并有血性胃液、肛门排出血液粪液、出现体温上升、血压下降、血白细胞升高、低钠低钾酸中毒等,说明病情加重,出现绞窄性或闭襻性肠梗阻。
9.肠梗阻可能的病因是什么?
有过腹部手术、损伤或炎症史者多由肠粘连致梗阻;肠梗阻时应仔细腹部会阴部是否有疝的可能。新生婴儿以肠道先天性畸形为多见。2岁以内小儿肠套叠多见。蛔虫团所致的肠梗阻常发生于儿童。老年人则以结肠肿瘤及粪块堵塞为常见。通常先常规保守治疗,等待病情稳定或有条件时再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有些肠梗阻病因复杂,甚至只有通过开刀才能明确诊断。
10.平时如何保养预防肠梗阻的发生?
体质较弱、腹部脂肪少、大便干结、有过腹腔手术史、有斜疝股疝或有过肠梗阻病史者,有可能发生肠梗阻,平时避免暴饮暴食、餐后避免剧烈运动如跳跃、奔跑等、养成良好规律的大便习惯、避免剧烈咳嗽、不要过度疲劳等,是预防肠梗阻的基础。任何诊断不明的腹痛发生后,在家先应暂时禁食,停止活动、卧床屈膝环腿、如厕大小便、肛门排气、按摩内关足三里等穴位等处理后,医院诊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jb/4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