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生便秘的年龄约25%在1岁内,多数在2—4岁期间。宝宝排便次数比正常同龄儿减少,粪便内所含水份被过度吸收,粪便过于干硬、排便困难、费力,并伴有排便痛等不适感,这就是便秘。如果仅有排便间隔延长,而不伴有便干和排便困难,则不应称为便秘。
便秘是一种常见病症,其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功能性便秘,这一类便秘经过调理可以痊愈;另一类为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便秘,这种便秘通过一般的调理是不能痊愈的,必须经外科手术矫治(呵呵,前几年网上热炒的“八毛门”事件想必很多人都还没忘却!)。绝大多数的婴儿便秘都是功能性的。
小儿便秘常见原因包括:
1、忽视便意,有些小儿贪玩,不及时排便,久而久之,便意受到抑制,排便的条件反射难以养成,导致肠管肌肉松驰无力而引起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过多,造成粪便中的水分过度吸收,粪便变得干结,结果不易排出。 2、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摄入的食物过少等,尤其是缺乏遗留大量残渣的食物,使小儿肠道刺激减少,反射性蠕动减弱,而造成便秘。 3、小婴儿喂牛奶后常大便干结,因为牛奶中酪蛋白较母乳多,在胃内遇酸凝成硬块,不易消化,致使大便过干、过硬,而发生便秘。 4、居住地或生活环境改变,导致原来排便习惯发生改变,也可诱发便秘的发生,此外,小儿排便姿势不当,或是经常用开塞露通便等,均可造成直肠反射敏感度降低,虽有粪便进入直肠,但不能引起有效的神经冲动,使排便反射不能产生而引起便秘。 5、持续高度的精神紧张状态,不良的生活习惯及睡眠不足,均可造成结肠蠕动失常或痉挛性收缩而引起便秘。小儿精神过于激动或抑制,排便反射发生障碍及失常或痉挛性收缩便秘常见的原因。
如何预防小儿便秘?
1、要让孩子每天按时坐盆排便,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婴儿从3—4个月起就可以训练定时排便,因进食后肠蠕动加快,常会出现便意,故一般宜选择在进食后让孩子排便,建立起大便的条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要多样化,少吃生冷食物,食量不能过少,食物不能过于精细,应富含纤维素。
目前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便秘已经不多了,主要是营养过剩和食物搭配不当导致的便秘。很多孩子的父母一味地增加孩子的营养,让食物中的蛋白质量很高,而蔬菜相对较少。当今儿童食品工业飞速发展,许多高级的儿童食品都是些精细粮食制品,缺少渣滓,小儿很少吃粗纤维及含渣多的食物,容易导致便秘。
对婴幼儿来说,合理的食物搭配不仅可以预防便秘的发生,而且对便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食物中鱼、肉、蛋与谷物的比例要适当,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让孩子吃一些玉米面和米粉做成的食物。
3、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持续高度的精神紧张状态,尤其是学龄儿童学习紧张,睡眠不足均可引起便秘。 4、吃牛奶的小婴儿,可适当多加一些糖,还可加些米汤,饮食可给桔汁、菜汤等以防大便过干、过硬造成便秘。
若系母乳喂养,母乳量不足所致的便秘,常有体重不增,食后啼哭等。对于这种便秘,只要增加乳量,便秘的症状随即缓解。牛奶喂养的婴儿更易发生便秘,这多半是因牛奶中酪蛋白含量过多,因而使大便干燥坚硬。这种情况可适当减少奶量,增加糖量,即把牛奶的含糖量由原来的5—8%增加到10—12%,并适当增加果汁。不满3—4个月的婴儿可在牛奶中加一些奶糕。因奶糕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部分发酵后,可刺激肠蠕动,有助于通便。对于4—5个月以上的婴儿,可适当增加辅食,最好将菠菜、卷心菜、青菜、荠菜等切碎,放入米粥内同煮,做成各种美味的菜粥给宝宝吃。蔬菜中所含的大量纤维素等食物残渣,可以促进肠蠕动,达到通便的目的。
1认识几个常见误区
1.婴幼儿一般每天1--2次大便,便质较软,若两到三天不解大便,而其他情况良好,有可能是一般的便秘。但如果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情况,就不能认为是一般便秘,医院检查。
2.蜂蜜因为容易被肉毒杆菌感染,一岁内的婴儿不建议使用。
3.不能长期应用开塞露:宝宝们如果长期依赖开塞露,形成习惯后就会把正常的排便反射排挤掉,只能靠外界的强烈刺激才行,这还能不能好好地自主便便了?
几种常用药物
杜秘克(乳果糖):在胃和小肠不吸收,到结肠吸收水分入肠腔而使粪便软化。每日1次5--15ml口服。
促动力剂:西沙必利有促进全胃肠动力的作用,对胃肠通过时间(GITT)延长患儿可选用,每次0.2mg/kg,每日三餐前15分钟服用。但因该药有延长心电图QTc的副作用,使用时应心电监测。
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菌群或促进其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菌制剂。微生态制剂是起补充肠道有益菌、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的作用,改变肠道失调微生态环境,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便秘和腹泻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人体胃肠道内栖息着各种细菌,根据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有益菌占优势时才表现为健康状态。如双歧杆菌是人体胃肠道中数量最多的必需有益菌,它能形成一道细菌性屏障保护肠道免受有害物质的侵袭。它能合成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l、B:、B12、烟酸及叶酸等),抑制腐败菌,降低血中内毒素的含量,维护肠道菌群平衡。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必然引起腹泻,反之腹泻也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为因果。因此微生态制剂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而达到防治腹泻的目的。肠道内正常菌群使食物发酵产生果糖和大量的短链脂肪酸。这种脂肪酸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平衡肠道的酸碱度,增加粪便湿润度,并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从而达到防止便秘的作用。便秘和腹泻都是临床常见病,表现形式上虽然有矛盾,但根本上都是有益群菌数量的减少,肠道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健康的人体肠道内生存着数百种益生菌。因此,微生态制剂补充有益菌、促进有益菌生长,从而调节肠道生态平衡,改善微生态环境,治疗腹泻和便秘。
一般推荐两个以上含不同益生菌的制剂交替使用。
优质益生菌需要经过耐胃酸、胆汁等体外基本特征测试等种种严格筛选,因此,最好选用有“国药准”的产品!
不要迷恋什么代购的外国货,它不一定是真的!
最后,推荐个简便办法:
按摩法:右手四指并拢,用手掌轻轻摩擦婴儿的腹部,以肚脐为中心,由左向右旋转按摩10次休息5分钟,再按摩10次,反复进行3回推揉按摩。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排便而且有助消化。
参考文献:
1.尼尔逊儿科学第17版
2.医院儿科诊疗常规
3.儿童保健学第四版
延伸阅读:
一“攒肚儿”:排便次数减少,但便便软,排便无痛苦
宝宝在满月后消化能力逐渐提高后对母乳能充分地进行消化、吸收,致使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肠形成排便,最终导致的一种常见现象。与婴儿便秘不同的是,出现攒肚的宝宝尽管排便次数减少了,但无痛苦表现,每次排出的便便仍是黄色的软便,无硬结,量也不是特别多。
宝宝出现攒肚,一方面说明妈妈的母乳质量相当好,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宝宝消化能力的提高,能对母乳充分地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强,这才导致宝宝的肠蠕动不充分,致使出现“攒肚”的现象。
一般来说,宝宝出现攒肚现象可以不作任何处理,但是新研究提示:此时的母乳量对宝宝来说刚够或略有不足,因此也应调整到理想的大便次数,就是每天1~2次,以更好的保证婴儿期的快速新陈代谢需求和抓住时机培养小宝宝良好排便习惯,做到有效预防日后的便秘发生。
处理措施:每天坚持做腹部按摩;适当喝水;增加奶量;刺激肛门排便
来源:儿科医生鲍秀兰
二婴儿排便困难
宝宝拉臭之前满脸通红,握着拳头,哭闹,蹬脚,挣扎很久,排出大便后才安静下来。这是一个常见婴儿问题,医学上叫:“婴儿排便困难”(InfantDyschezia)。
诊断这个问题需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1.不到6个月的孩子,在排出软便前哭闹挣扎至少10分钟。
2.排除了其他健康问题。
排便需要肚子用力把大便向下挤,同时需要盆底肌肉的放松,才能排出。如果宝宝还没有学会协调好这两个动作,一方面被直肠的便意刺激不舒服,一方面却不会放松盆底肌肉,大便出不来,所有烦躁哭闹。
在哭闹的时候,孩子可能无意识地放松了肌肉,然后排出了大便,孩子的不适感消失了,哭闹就停止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自己逐渐摸索到了窍门,这个问题也就慢慢解决了。
上面是对这个问题比较常用的解释,但这也是猜测而已。是否和其它问题有关同样不是很清楚。同样是荷兰的那个调查研究,发现1个月和3个月大的孩子,纯母乳喂养出现这个问题的就比较少。
这个问题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什么影响,当前的研究也没有发现它和孩子远期的功能性便秘有关系,所以不需要做什么特别治疗,也不需用什么药。但如果孩子因为这个问题持续烦躁哭闹,影响睡眠,可以试试顺时针腹部按摩,或许可以帮他缓解一点不适。
如果孩子“挣大便”同时有大便带血、肚子胀,那要警惕肠炎、过敏之类问题,如果孩子这个症状持续很久,或者在后期,尤其是在添加辅食之后,才出现排硬便的表现,那也需要警惕便秘或者其它直肠肛门畸形问题,那就需要去找医生看看了。
来源:裴洪岗drpei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hw/6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