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便失禁怎么回事 > 非典型大便失禁 > 警惕警惕大家一定要注意的事情
当前位置: 大便失禁怎么回事 > 非典型大便失禁 > 警惕警惕大家一定要注意的事情
一、病因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孤老院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诺如病毒抗体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尤其是没有长期免疫保护作用,极易造成反复感染。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小时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继发感染者,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也可见头痛、寒战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三、诊断
主要依据流行季节、地区、发病年龄等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在一次腹泻流行中符合以下标准者可初步诊断为诺如病毒感染:
(1)潜伏期24~48小时;
(2)50%以上发生呕吐;
(3)病程12~60小时;
(4)粪便、血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
(5)排除常见细菌、寄生虫及其他病原感染。
2、确诊病例
除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条件外,在粪便标本或呕吐物中检测出诺如病毒。
四、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预后良好。脱水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死因,对严重病例尤其是幼儿及体弱者应及时输液或口服补液,以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五、预防
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ntry)简称菌痢,亦称为志贺菌病(shigllosis),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毒素入血。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转为慢性者,可能是未经及时正规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一、病因
1、病原菌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为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牙胞,不具动力,最适宜于需氧生长。按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将志贺菌分为4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氏志贺菌)和51个血清型。目前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某些地区仍有痢疾志贺菌流行。
志贺菌进入机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有关。痢疾志贺菌的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症状。宋氏志贺菌感染多呈不典型发作。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致病力强的志贺菌只要10~个细菌进入人体即可引起发病。某些慢性病、过度疲劳、暴饮暴食等因素可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有利于志贺菌侵入。
志贺菌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后,引起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肠黏膜炎症、坏死及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严重时可波及整个结肠和回肠末端。
所有志贺菌均能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外毒素有肠毒素、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分别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
2、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以轻症非典型菌痢患者与慢性隐匿型菌痢患者为重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4、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流行期为6~11月,发病高峰期在8月。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
1、急性菌痢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现,畏寒、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排便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常伴肠鸣音亢进和左下腹压痛。一般病程10~14天。
(2)轻型(非典型)全身中毒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无脓血,一般腹泻次数每日10次以下。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与急性肠炎相鉴别。一般病程3~6天。
(3)重型多见于年老体弱或营养不良的患者。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
(4)中毒型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患者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皮肤花纹、反复惊厥、嗜睡,甚至昏迷,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脑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和混合型(兼具以上两型的表现,最为凶险)。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2、慢性菌痢菌痢患者可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可能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致病菌种类(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有关,也可能与全身情况差或胃肠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关。主要病理变化为结肠溃疡性病变,溃疡边缘可有息肉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导致肠道狭窄。分型如下:
(1)慢性隐匿型患者有菌痢史,但无临床症状,大便病原菌培养阳性,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炎症或溃疡等菌痢的表现。
(2)慢性迁延型患者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腹胀或长期腹泻,黏液脓血便,长期间歇排菌,为重要的传染源。
(3)慢性型急性发作患者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后症状已不明显,受凉、饮食不当等诱因致使症状再现,但较急性期轻。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菌痢患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呈轻至中度升高。慢性患者可有血红蛋白低等贫血的表现。
2、大便常规
典型者外观为鲜红黏冻状的稀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每高倍镜视野白细胞或脓细胞≥15个)和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3、细菌培养
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可确诊。
4、特异性核酸检测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探针杂交法可直接检查病原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有助于早期诊断。
5、免疫学检查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或抗原有助于菌痢的早期诊断,但易出现假阳性。
6、肠镜检查
急性菌痢患者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大量渗出液,有浅表溃疡。慢性患者肠黏膜呈颗粒状,可见溃疡或息肉,并可取病变部位分泌物作细菌培养。
7、X线钡餐检查
适用于慢性菌痢患者,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道狭窄、黏膜增厚或呈阶段状。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初步作出诊断,病原学检查可确诊。可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三类。
1、疑似病例:疑似病例,具有腹泻,脓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急后重症状,难以确定其他原因腹泻者。
2、临床诊断病例: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出现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发热、脓血便等临床症状,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倍),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
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粪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
五、治疗
1、急性菌痢的治疗(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生冷、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2)抗菌治疗因志贺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长,并呈多重耐药性,故应根据当地流行菌株的药敏试验或患者大便培养的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的有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阿莫西林、头孢曲松、中药小檗碱,但需要注意喹诺酮类和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性增加。儿童尽量不采用喹诺酮类药物;有肝病、肾病、磺胺过敏及白细胞减少症者忌用复方磺胺甲恶唑。
(3)对症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有失水者,无论有无脱水表现,均应口服补液,严重脱水或有呕吐不能由口摄入时,采取静脉补液。痉挛性腹痛时给予阿托品或进行腹部热敷。发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时可给予退热药。
2、中毒性菌痢的治疗本型来势凶猛,应及时针对病情采取综合性措施抢救。
(1)抗感染选择敏感抗菌药物,静脉给药,待病情好转后改口服。
(2)控制高热与惊厥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和退热药。伴惊厥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
(3)循环衰竭的治疗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主要有:①扩充有效血容量;②纠正酸中毒;③强心治疗;④解除血管痉挛;⑤维持酸碱平衡;⑥应用糖皮质激素。
(4)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严格控制入液量,应用甘露醇或山梨醇进行脱水,减轻脑水肿。
3、慢性菌痢的治疗(1)寻找诱因,对症处置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可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有肠道功能紊乱者可酌情给予镇静、解痉药物。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以利肠道正常菌群恢复。
(2)病原治疗通常需联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足剂量、长疗程。对于肠道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可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及时发现患者和带菌者,并进行有效隔离和彻底治疗,直至大便培养阴性。重点监测从事饮食业、保育及水厂工作的人员,感染者应立即隔离并给予彻底治疗。慢性患者和带菌者不得从事上述行业的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养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应注意饮食和饮水的卫生情况。
3、保护易感人群
口服活菌苗可使人体获得免疫性,免疫期可维持6~12个月。
三、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也称急性胃肠炎)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而引起的腹泻。根据腹泻的持续时间长短,可将其分为急性(14天),持续性(14~29天)或慢性(≥30天)。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其染病途径大致相同,主要“病从口入”即粪-口传播,少数由个体接触传播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诺如病毒等),但是仍然有些病例病原体的实际传播途径不明了。不同感染接种剂量直接影响疾病的传播方式和易感性。发病机制为毒素和(或)病原体直接侵犯胃肠道黏膜而致病。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各种腹泻处理原则亦相似,但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腹泻,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又有不同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将霍乱定为甲类传染病,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定为乙类传染病,除上述以外的感染性腹泻定为丙类传染病。一、病因感染性腹泻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腹泻。常见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沙门菌、弯曲菌、气单胞菌和类志贺邻单胞菌、腊样芽胞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病毒:诺如病毒、B组轮状病毒及腺病毒、星状病毒、某些呼吸道病毒等。寄生虫: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隐孢子虫、环孢子虫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艰难梭菌等。
二、临床表现腹泻通常定义为每天(24h)排未成形大便≥3次,或每天排出未成形粪便的总量超过克。粪便的性状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样便。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可以因大量丢失水、电解质而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根据发病机制分为分泌性腹泻与炎症性腹泻。
1、分泌性腹泻
指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患者多不伴有发热、腹痛,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多无细胞,或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属于此类腹泻的除霍乱外,还有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非O1/非O霍乱弧菌肠炎,诺如、轮状等病毒肠炎,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肠炎,以及常以食物中毒形式出现的腊样芽胞杆菌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腹泻等。
2、炎症性腹泻
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粪便多为黏液便或黏液血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见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属于此类感染性腹泻的除细菌性痢疾外,还有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艰难梭菌性肠炎等。体格检查:应注意中毒征象、精神状态(中毒性菌痢、STEC)、脱水体征和提示性腹部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鉴别炎症性和非炎症性感染性腹泻目前尚无理想的指标。
1、粪便检查(1)粪便细菌培养粪便细菌培养仍然是“金标准”。发热和/或脓血便患者应进行粪便标本培养及药敏有助于经验治疗后调整治疗方案。近十几年来为了防控霍乱,CDC要求腹泻患者在肠道门诊开诊期间霍乱培养率达%。目前临床常见的轻型霍乱往往通过便培养被确诊。
(2)粪便常规肉眼外观,如便标本中肉眼可见黏液和血便,提示是一个炎症过程。显微镜下检查:见红、白细胞可提示炎症性腹泻;暗视野下见“鱼群样运动”提示弧菌,并需进行制动试验以甄别霍乱弧菌;如腹泻带血,尤其粪便中不含白细胞,提示可能为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H7/O:H4)或阿米巴、艰难梭菌感染(后两种病原体可破坏粪便中的白细胞)。
(3)诺如和轮状等病毒性腹泻可用ELISA法检测抗原或RT-PCR检测病毒核酸。
(4)寄生虫如怀疑寄生虫感染可选择便涂片找虫卵或卵囊。
2、血常规炎症性腹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类可增高。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时有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3、尿常规
合并HUS者可见血尿、血红蛋白尿、管型尿。
4、生化及电解质
合并HUS者血BUN、CR、AST、ALT、BIL、LDH、CK等可增高,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
四、治疗治疗原则: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1、饮食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一般不需禁食(严重呕吐除外),口服补液疗法或静脉补液开始后4h应恢复进食,少吃多餐(建议每日6餐),进食少油腻、易消化、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尽可能增加热量摄入。避免进食罐装果汁等,以免加重腹泻。
2、补液治疗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应尽可能鼓励其接受口服补液盐治疗,但有下述情况应采取静脉补液治疗:
(1)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饮水者;
(2)高热等全身状况严重,尤其是伴意识障碍者;
(3)严重脱水,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者;
(4)其他不适合口服补液治疗的情况。脱水引起休克者的补液应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晶体后胶体、见尿补钾”的原则。
3、止泻治疗(1)肠黏膜保护剂和吸附剂蒙脱石、果胶和活性炭等,有吸附肠道毒素和保护肠黏膜的作用。
(2)益生菌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益,还可以用于治疗腹泻病,能有效减少AAD的发生,能显著降低艰难梭菌感染。益生菌尽可能避免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
4、抑制肠道分泌(1)次水杨酸铋,抑制肠道分泌,减轻腹泻患者的腹泻、恶心、腹痛等症状。
(2)脑啡肽酶抑制剂,减少肠道水和电解质的过度分泌。
5、肠动力抑制剂洛哌丁胺、苯乙哌啶。感染性腹泻不推荐使用。
6、病原治疗(1)抗感染药物应用原则急性水样泻患者,排除霍乱后,多为病毒性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不应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轻、中度腹泻一般不用抗菌药物。以下情况考虑使用抗感染药物:①发热伴有黏液脓血便的急性腹泻;②持续的志贺菌、沙门菌、弯曲菌感染或原虫感染;③感染发生在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败血症或有假体患者;④中、重度的旅行者腹泻患者。
(2)抗菌药物的选择应用抗菌药物前应首先行粪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若无结果,则行经验性抗菌治疗。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抗菌药物,复方磺胺甲恶唑为次选。鉴于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对于严重感染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的腹泻,在获得细菌培养结果并对大环内酯类类敏感的患者,可以考虑使阿奇霉素。如48h后病情未见好转,则考虑更换其他抗菌药物。利福昔明是一种广谱、不被肠道吸收的抗菌药物,亦可选用。CDI的治疗:甲硝唑是轻中型CDI治疗的首选药物,对于重型CDI,或甲硝唑治疗5~7天失败的患者应改为万古霉素治疗。
(3)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治疗一般不用抗病毒药物和抗菌药物。硝唑尼特对病毒性腹泻有一定治疗作用。
(4)急性寄生虫感染性腹泻的治疗①贾第虫病,可使用替硝唑或甲硝唑;②急性溶组织内阿米巴肠病,使用甲硝唑或替硝唑,随后加用巴龙霉素或二氯尼特;③隐孢子虫病,使用螺旋霉素。
7、中医药治疗盐酸黄连素对改善临床症状和缓解病情有一定效果。
五、预防传播做好手卫生、消化道隔离、消毒、及时报告和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责编|王天祥
编辑|叶 梓
免责丨本文内容均来源于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任意传送门
往期精彩
你们小时候做过最蠢的事是什么?
创新携梦想起飞,创业与时代同行——记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意创业市集
请求集合|王者荣耀,等你来战!
征
稿
栏
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会不会有一些话无处倾诉,只从笔尖流露,于信笺留存;阳光明媚的时候,你会不会有一些心情说不出,只在纸上记录,在心中感受。如果你愿意用文字表达你的内心,如果你愿意让人们了解你的灵魂,请来加入我们!
“山工院团学小微”原创专栏正式启动!
欢迎有梦的各位将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梦想,你们笔下的一切交给我们,与山工院分享你的世界!
PS:校园美景图也可以发送给我们哦!
投稿方式:
邮箱:6940@qq. QQ:6940
投稿也可向团学小微发送文章链接(此方式投稿请自留作者联系方式)我们将在三日内发送审核结果。
原创专栏期待你的加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