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文: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证为热痞兼表阳不足。以附子泻心汤泄热消痞,扶阳固表。本方三黄生用,沸水浸渍,在于薄其味而取其轻清之气,以清泄上部邪热;附子熟用另煎,文火久煎,则取其醇厚之味,以发挥温经扶阳的作用,诸药合之,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上,而功则各奏”。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摘自陈明老师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者”,不对,如果买赵开美本大概都错了,而“复”,是个“复”字,“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不是“而后”,“而后”没讲,旁的本大概是“复”字,这个赵开美本全是“后”,这都印错了(编者按:经过编者查对赵开美本,是“复”字。编者怀疑可能胡老当年手中的赵开美本是“后”字)。
“心下痞”指着上边那个(第条)“心下痞,按之濡”。
“而复恶寒汗出者”,这个恶寒,不是表证了。这是一个阴寒的样子。“汗出”就是虚。我们前面有“汗漏不止”(第20条)这类的情形。这个(本条)没有表证了。
既是“心下痞”,若要有表证就得先解表。那么只恶寒,而不是发热,而再汗出,这是虚衰的样子。所以他用附子泻心汤,原来(讲过的)泻心汤解痞,那么加附子就是扶正,治恶寒汗出。
附子这个药,咱们现在都说它回阳,(用于治疗)阳虚。这也不免于片面。附子这个药,它就是能够亢进机能的药。哪一个机能陈衰都好使。所以小便失禁,也得用附子。失禁,就是小便失去约束力量了,附子能够恢复它(机能陈衰)。附子也起亢奋作用,像咱们说的心衰等,它都能够治。后头通脉四逆汤就看出来了,那是心衰竭得很了,也得重用附子。这一个药它就是振兴机能。我们要单独说它是回阳,因为机能陈衰都陷于阴证,但是(回阳)不够全面的。怎么个回阳啊?
(本条)这一个就是(机能陈衰),虽然是心下痞,但是机能陈衰,所以他一味恶寒,同时汗出不已。汗出(之所以治以)吃附子,也是皮肤失去收摄了,就是咱们说的脱汗、虚脱的样子。那么它能够挽回这个颓势。所以在泻心汤里加附子。那么这个(附子泻心汤方证),你要说“回阳”就没法解释了。
这个“恶寒”,正虚,怕外边的冷,他恶寒也是由于正虚,皮肤失去收摄作用,所以“汗出”。附子就是能够振兴这些机能,而使之恢复原状。所以附子泻心汤就是泻心汤证而陷于阴虚的这种证候。我说这个阴虚不是你们脑子那个阴虚(即教材常说的“阴津虚”“阴血发热”),(我说的)是阴阳那个“阴”,(我说的)这个阴虚是证上说的,是阴证之虚证。就是现着“阴证”。现在有些人,一见着用寒药(就觉得应该单纯地)都得用寒药,一见到用热药(就觉得应该单纯用热药而不能用寒药),为什么附子泻心汤里(除了寒药还能)搁热药啊?疾病是错综的,你可知道?一方面机能陈衰,一方面心下痞,你怎么办?你就得这么合用。其他的这个方剂也是的,这个(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不碍的,古人有经验,我们这些方剂(如附子泻心汤、栀子干姜豉汤、半夏泻心汤等)就是这么来的。
--------摘自《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这一条承上条,论述热痞兼表阳虚的证治。
如果上边所说的那个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那个热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反倒出现怕冷,同时自己就出汗,这就是寒热痞,上焦有热,下焦有寒。下焦阳虚有寒,阳气不能够温肌表,所以就恶寒;阳气不能摄阴,所以就汗出。这个病是上热下寒,上边热是心胃之热,下边的寒是肾气之寒,是少阴的肾阳虚寒。为什么“恶寒”在前头?是突出阳虚,“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用附子泻心汤来治疗,寒热并用之法,用大黄、黄连泻心,用附子固表扶阳。
大家就要问了,有这样的病吗?是有的。凡是上热的,往往容易导致下寒,这个不光是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因为人身的阴阳是互相协调的,如果一个地方阳气偏郁,阳气不能够照入这个地方,不能互相沟通、互相往来,就形成了某一地方的寒证。咱们中医的生理不是说心肾相交,心火得要下到肾温暖肾阳,肾水要上来制约心火,这样才能阴阳交通,水火既济。心下热痞,心的火能不能往肾里交了?它就不能往下交,它在上面痞了,痞者是阻塞,痞塞了,所以阳热于上,下边有时候有寒。这就是说在病理上头有这样的可能性,这个不足为怪的。
咱们毕业的同学有一个姓赵,她的父亲得了肝炎,来找我看。什么症状呢?就是口干,干得厉害。我用了滋阴之法,又是沙参麦冬、玉地麦沙汤,后来白虎汤都用上了,结果就是解决不了。没辙了,我就问他睡觉怎么样?他说睡觉不好,晚上睡着就做梦。我一看舌头,舌尖偏红,后来我一想肾水不能上升,都是因为心火不能下降的,我开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这个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吃了以后,马上口里就不干了。你看这事怪不怪?所以中医讲这个理,还是真得服。黄连、阿胶、鸡子黄里它没有多大的生津养液的药,它是苦寒的药,能够使肾水上交,睡觉也好了,口腔里也有津液了。火不往下来,下边寒;水不往上来,上边就热,所以形成了上热下寒。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因为这个人本来肾阳就有点儿虚衰,又得了心下痞,也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上边有心下痞,下边有肾阳虚衰,“阳虚生外寒”,这是不足为怪的。
附子泻心汤这个方子,大家看一看。“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就是黄连、黄芩、大黄,加上一个附子。这个方子和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同,它是用开水泡三个黄,大黄、黄连、黄芩,而“专煎附子”,专门煮附子,然后把两个药汤兑在一起喝下去。“专煎轻渍要参详”,附子是专煎的,三黄是,轻轻地一泡,这么样的一个剂型。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一个方法?“渍三黄,而专煎附子”,因为阳虚是人身上的正气虚了,所以这样的治疗是扶阳为重,泄热为次,这是寒热并行不悖之法。
-----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摘自陶晓华教授《伤寒论》课教案
附子泻心汤的运用
一、上热下寒
刘渡舟医案:韩某,男,28岁。患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但自小腹以下发凉,如浴水中,阴缩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频,每周梦遗二到三次。在当地易数医治疗无效,专程来京请余诊治。视其舌质偏红,舌苔根部白腻,切其脉滑而缓。此上热下寒之证,治当清上温下。然观病人所服之方,率皆补肾固涩之品,故难取效,处与附子泻心汤:
黄芩6克,黄连6克,大黄3克(沸水浸泡十分钟去渣),炮附子12克(文火煎四十分钟,然后兑“三黄”药汤,加温后合服)。
服3剂,大便即已成形,背热减轻,汗出止,小腹转暖,阴囊上抽消失,又续服3剂而病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6~7]
按语:
人体的水火阴阳藉赖脏腑气机运动的升降出入,周济于表里上下,维持着一个相对的平衡。一般而言,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济火热;阳卫外以守阴,阴守内以助阳。据本案脉证,显为上热下寒,水火不能上下交济所致。病变的焦点则在于上焦热盛,盛则亢,亢则不下行,则下寒无火以温,而呈现上热下寒之局面,徒用补肾固涩之法,则隔鞋搔痒,定难取效,治当清上热而温下寒,用附子泻心汤正与之相宜,服之则热得三黄而清,寒得附子而温,阴阳调和,水火既济,其寒热错综复杂之证自愈。
二、呕血便血(上消化道大出血)
姜琴医案:罗某,男,31岁,年4月24日下午4时初诊。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入院前1天因进食不当,突感胃脘嘈杂,脘痞不适,心悸,恶心、呕吐,始为胃内容物,继则呕血,共呕吐7次(为咖啡色液及鲜红血)共约毫升,大便下血,色紫黑如柏油样,此刻患者眩晕欲仆,面色苍白,拟诊为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入院。检验,Hb40g/L,大便隐血(+++),测Bp7/4kpa,立即给止血芳酸、脑垂体后叶素、安络血、升压药等治疗,并输血毫升,于晚11时血压稳定于12/7kpa。翌日,自感胸脘痞闷,干呕不止,又呕吐3次约毫升,为咖啡色液体,并排柏油样稀便2次,证见消瘦神疲,胸闷,面色浮红,汗出,形寒肢冷,口干口苦,口唇干裂,舌质红绛,苔黄腻而糙,脉细数,证属阳明积热,虚火上炎,络血外溢,又呕血后,虚阳外越,气虚不摄,形成上热自热、下寒自寒现象。现呕血仍未止,急以泻心汤釜底抽薪,清泄阳明积热,下降无形之气,配附子以温阳固脱。处方:附子、大黄、黄芩各10克,黄连6克。
连服3剂,药后呕血即止,精神好转,胸闷消失,大便一次转黄,食欲增进。药合病机,拟上方去大黄,加党参、炒白芍、麦冬、白蔻各10克,山药30克,以益气养阴,温中健脾。连服12剂,元气渐振,食欲正常,大便隐血试验转阴,Hb升至g/L,Bpl3/9kPa,诸症消失,共住院20天,痊愈出院。
[陕西中医,(9):]
按语:
阳明之热,损伤肠胃血络,迫血妄行,则上而吐血,下而便血,又见面色浮红,口干唇裂,舌质红绛,苔黄而糙,脉象细数,一派火热之象,本应单刀直入,直清胃肠之火,怎奈发病既久,中气虚陷,气随血脱,而又见神疲、汗出、肢冷、形寒等虚寒之证。此寒热兼挟之证,治当温清并施,寒热齐投。故用附子泻心汤清泄胃肠而兼温阳祛寒,俾使热泄于内,阳达于外,气复血固而呕、便血止。
三、发热(沙门氏菌属感染)
冯剑南医案:杨某,男,1岁7月,年9月11日诊。患儿4天前因不明原因发热住院,伴有呕吐、厌食、腹痛,解脓血便。检查:大便培养沙门氏菌阳性,血清凝结反应阳性。结论为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胃肠炎型,用氯霉素、四环素治疗半个月无效,并出现颗粒白细胞减少反应,乃改服中药。证见:神乏,嗜睡,呕吐,厌食,午后壮热汗多,面色红赤,烦躁多啼,腹痛胀满拒按,痢下赤白脓血,小便短赤,舌尖起泡,舌质鲜红,舌苔黄而厚腻,脉象滑数。证属湿疫内盛,正阳不足。处方:
附片、大黄各6克,黄连、黄芩各3克。水煎频服。
服2剂后,热退,呕吐,纳增,小便转清,黄苔消失。仍有腹胀肠鸣,大便稀溏兼有少量黏液,脉象浮滑。改用理中汤加减调脾胃,以滋化源。5剂而愈。
[四川中医,(5):15]
按语:
本案乍看上去,一派热象,但若仔细观察,从中可窥探出神疲、嗜睡、白痢等寒征象,实属寒热夹杂之候,用附子泻心汤果获良效。可见临床仔细辨证,方不致误。
----摘自陈明老师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校对│朴杨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fd/10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