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已逐渐成为主流,但是髓外固定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知道,髓内固定最大的优势在于生物力学性能优异,可以早期负重锻炼,非常符合现代医学ERAS(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术式。但任何技术都有其不利的一面,髓内钉同样不例外!
记得我之前反复提及股骨粗隆间骨折经髓内钉固定后会出现隐性失血,这已经成为创伤骨科医生的一个常识,如果没注意到这一点,肯定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创伤骨科医生。相当多的文献指出了如何评估隐性失血量、如何处理,对临床非常有帮助。不过在临床一线的人员常常会碰到那些需要输血而无血可用的情况,我们常会动员家属、陪客等去义务献血来帮助患者。应该说多数情况这些家属和陪客是非常配合的,但确有一些患者无法做到。比如高龄老人,他(她)的子女都是60以上的老年人了,孙子辈基本也不在身边,可以说真的无人可献!不过手术还得做啊!怎么办?恐怕只有想办法尽量在术中不出血,术后也少出血!
有这样一种安全的术式吗?有!就是题目所标注的PCCP。有人会问,PCCP是什么?其实它的全称是PercutaneousCompressionPlate,翻译过来就是经皮加压接骨板。它是以色列著名骨科医生Gotfried所发明,也是前面我讲过的最早在英文文献中提出股骨近端“外侧壁”概念的第一人,他针对DHS(滑动髋螺钉)的缺点而设计出了PCCP。
PCCP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两个小切口经皮下微创植入,手术时间短(一般在30分钟左右),术中出血极少(一般不超过50ml),由于术中无需扩髓,术后出血很少。因为设计巧妙,允许早期部分负重甚至完全负重。
有人会问了,既然这么好,怎么没成为主流呢?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任何技术、任何器械、任何手术都有其适应症,像PCCP这种器械,虽然具备相当优异的性能,但毕竟仍属于髓外固定,生物力学性能较髓内钉还是有所欠缺的,但只要你掌握了适应症,规范使用,它的的确确是非常有效的!
那么,到底PCCP可以用在哪些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身上呢?有印象的朋友一定记得,就是我前面讲的按照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确定的稳定性骨折,即31A1.1-31A2.1的4种类型是理想适应症。
好了,说了这么多,还是眼见为实,直接上病例了!
Case男性,41岁,摔伤致左股骨粗隆间骨折(31A1.1)。
这个病例是我年6月做的,因为本身是一个稳定型骨折,加上微创手术,经过术中骨折端加压,术后X线片就几乎看不到骨折线,所以骨折愈合是比较快的。患者在院期间即在辅具保护下下地功能锻炼,出院一个月门诊复查,完全自行负重并行走来院(无任何保护,当时还有点担心!),但经过复查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即打消了我的疑虑,术后三月门诊复查告知已返回工作岗位。
总的来说,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利用PCC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个人非常推荐PCCP应用于31A1.1-1.3型的患者,A2.1型由于摄片的偏差,常有部分患者实际是不稳定型,并非真正意义的A2.1型。因此,必须结合CT判断具体骨折类型!)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了,感谢各位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aj/5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