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搏肺证是指由于风邪袭肺,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水湿泛溢肌肤,以突起头面浮肿及卫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浮肿始自眼睑、头面,继及全身,上半身肿甚,来势迅速,皮薄光亮,小便短少,或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多由外感风邪,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而成。
风属阳邪,风邪为患,上先受之;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风邪犯肺,肺宣发、肃降失职,水道失其通调,风水相搏,水气泛溢,故浮肿起于眼睑、头面;因其外邪新感,故发病较快,水肿迅速,皮肤发亮;宣降失司,水液难以下输膀胱,则见小便短少;若风夹寒侵,则伴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症;若风与热合,则又常伴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等症。
骤起面、睑浮肿与卫表症状共见。
(十一)大肠湿热证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壅阻肠道气机,大肠传导失常,以腹痛、泄泻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大肠湿热证又称肠道湿热证。
腹痛,腹泻,肛门灼热,或暴注下泻,色黄味臭;或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口渴,小便短赤,或伴恶寒发热,或但热不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多因时令暑湿热毒侵袭,或饮食不洁,湿热秽浊积于大肠,伤及肠道气血所致。
湿热侵袭大肠,壅阻气机,故见腹痛;湿热内迫肠道,大肠传导失常,故见腹泻,肛门灼热;湿热蕴积大肠,热迫津液随湿浊下注,可见便次增多,泻如黄水;湿热熏灼肠道,脉络损伤,血腐成脓,则见痢下脓血;湿热蒸迫肠道,肠道气机阻滞,故见里急后重;水液从大便外泄,故见小便短赤;热盛伤津,则见口渴;若属外感,表邪未解,则见恶寒发热;热盛于里,则但热不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皆为湿热内蕴之象。
腹痛、泄泻与湿热症状共见。
(十二)肠热腑实证肠热腑实证是指邪热入里,与肠中糟粕相搏,以腹满硬痛、便秘及里热炽盛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肠热腑实证即六经辨证中的阳明腑实证。
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气味恶臭,壮热,或日晡潮热,汗出口渴,甚则神昏谵语、狂乱,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或沉迟有力。
多因邪热炽盛,汗出过多,或误用汗剂,津液外泄,致使肠中干燥,里热更甚,燥屎内结而成。
热结肠道,气机壅滞,肠中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津液耗伤,肠道失润,故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若燥屎内结,加之邪热迫津下泄,故可见泻下稀水,气味恶臭,即所谓“热结旁流”;大肠属阳明经,其气旺于日晡之时,故日晡潮热;邪热与燥屎胶结,火热愈炽,上扰心神,故见神昏谵语;里热蒸达,迫津外泄,故见壮热,汗出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或沉迟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象。
腹满硬痛、便秘与里热炽盛症状共见。
(十三)肠燥津亏证肠燥津亏证是指津液亏损,肠失濡润,传导失职,以大便燥结难下及津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肠燥津亏证又名大肠津亏证。
大便干燥,状如羊屎,数日一行,腹胀作痛,或见左少腹包块,口干,或口臭,或头晕,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多因素体阴津不足,或年老阴津亏损,或嗜食辛辣之物,或汗、吐、下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液所致。
阴津不足,肠道失濡,传导失职,则大便干结难解,状如羊屎,数日一行;燥屎结聚,气机阻滞,则腹胀作痛,或左下腹触及包块;腑气不通,秽浊之气上逆,则口气秽臭,甚至上扰清阳而见头晕;阴津亏损,濡润失职,则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涩,乃为阴津亏损之象。
大便燥结难下与津亏症状共见。
肠热腑实证须与肠燥津亏证鉴别。两证均可见大便秘结。后者为大肠阴津亏虚,肠失濡润,传导失职而致便秘,伴见津亏失润的症状,无腹胀、满、坚、实之征;而前者属燥热内结肠道,燥屎内结,腑气不通而见便秘,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兼有里热炽盛的症状。
(十四)肠虚滑泻证肠虚滑泻证是指大肠阳气虚衰不能固摄,以大便滑脱不禁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肠虚滑泻证又称大肠虚寒证。
下利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温喜按,畏寒神疲,舌淡苔白滑,脉弱。
多因泻、痢久延不愈所致。
久泻久痢,损伤阳气,大肠失其固摄,因而下利无度,甚则大便失禁或脱肛;大肠阳气虚衰,阳虚则阴盛,寒从内生,寒凝气滞,则腹部隐痛,喜温喜按,畏寒神疲;舌淡苔白滑脉弱,均为阳虚阴盛之象。
大便失禁与阳虚症状共见。
(十五)虫积肠道证虫积肠道证是指蛔虫等寄居肠道,阻滞气机,噬耗营养,以腹痛、面黄体瘦、大便排虫及气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胃脘嘈杂,时作腹痛,或嗜食异物,大便排虫,或突发腹痛,按之有条索状物,甚至剧痛,呕吐蛔虫,面黄体瘦,睡中齿,鼻痒,或面部出现白斑,唇内有白色粟粒样凸起颗粒,白睛见蓝斑。
多因进食不洁的瓜果、蔬菜等,虫卵随饮食而入,在肠道内孳生繁殖所致。
虫居肠道,争食水谷,噬耗精微,故觉胃中嘈杂不舒,久则面黄体瘦;蛔虫扰动,气机阻滞,则时作腹痛,虫静气畅则痛止,或随粪便而排至体外;若蛔虫钻窜,聚而成团,结于肠道,阻塞不通,则腹痛且扪之有条索状物;蛔虫上窜,侵入胆道,气机逆乱则脘腹阵发剧痛,呕吐蛔虫;虫积肠道,湿热内蕴,循经上熏,故可表现为鼻痒,齿,面部生白斑,唇内有颗粒;肺与大肠相表里,白睛属肺,蛔虫寄居肠道,故可见白睛蓝斑。
腹痛、面黄体瘦、大便排虫或与气滞症状共见。
三、脾与胃病辨证脾与胃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互为表里。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运化、消化水谷并转输精微和水液,脾主升清,上输精微并升举内脏,脾喜燥恶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喜润恶燥。脾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运相助,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过程,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病主要病理为运化、升清、统血功能的失常,其常见的症状有腹胀、便溏、食欲不振、浮肿、内脏下垂、慢性出血等。胃病主要病理为受纳、和降、腐熟功能障碍,其常见的症状有胃脘胀满或疼痛、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
脾病和胃病常见证型均有虚、实之分。脾病虚证多见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脾病实证有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胃病虚证多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病实证有寒滞胃脘证、胃热炽盛证、食滞胃脘证。
(一)脾气虚证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纳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不欲食或纳少,腹胀,食后胀甚,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或浮肿,或消瘦,或肥胖,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或禀赋不足、素体脾虚,或年老体衰,或久病耗伤,调养失慎等所致。
脾主运化水谷,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谷不化,故不欲食或纳少,腹胀,便溏;食后脾气益困,故腹胀愈甚;气虚推动乏力,则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肉、颜面、舌失于充养,故肢体倦怠,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脾虚失于运化水液,水湿不运,充斥形体,泛溢肌肤,则可见肢体浮肿或形体肥胖;脉缓或弱,为脾气虚弱之征。
纳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
(二)脾虚气陷证脾虚气陷证是指脾气虚弱,升举无力而反下陷,以眩晕、泄泻、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脾虚气陷证又名中气下陷证。
眩晕,久泄,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小便混浊如米泔,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甚或内脏下垂,或脱肛、子宫下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白无华,纳少,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损伤脾气,清阳下陷所致。
脾主升清,脾气虚,不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上输头目,头目失养,则见眩晕;水谷精微不能上升而下陷及脾虚水湿不化,清浊混杂,下注于肠道,则泄泻;精微不得输布,前走膀胱,则小便混浊如米泔;脾主升举,脾气亏虚,升举无力,气坠于下,故脘腹重坠作胀;餐后气被食困,故食后益甚;中气下陷,内脏失于举托,则便意频数,肛门重坠,甚或脱肛,或见胃、肾、子宫等脏器下垂;脾气虚弱,健运失职,则纳少;脾气虚,气血生化乏源,气虚推动乏力,血虚充养不足,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白无华,舌淡,脉缓或弱。
眩晕、泄泻、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共见。
(三)脾阳虚证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纳少、腹胀、腹痛、便溏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纳少,腹胀,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畏寒肢冷,或肢体浮肿,或白带清稀量多,或小便短少,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多因脾气虚加重而形成,或因过食生冷、过用苦寒、外寒直中,久之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脾阳亏虚,虚寒内生,寒凝气滞,故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脾阳虚衰,运化失权,则纳少,腹胀,大便清稀,甚至完谷不化;脾阳亏虚,温煦失职,则见畏寒肢冷;脾阳不足,水液不化,泛溢肌肤,则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水湿下注,带脉不固,则带下清稀,色白量多;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脾阳虚衰,阴寒内生,水湿内停所致。
腹胀、腹痛、大便清稀与阳虚症状共见。
脾阳虚证须与脾气虚证鉴别。两证皆以纳少、腹胀、便溏为主症,皆可见全身机能活动减退的症状表现,但脾阳虚证多因脾气虚病久失治发展而成,故尚可见畏寒肢冷、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及脉沉迟无力等虚寒表现和白带清稀量多、舌胖或有齿痕、苔白滑等水湿内盛的症状。
(四)脾不统血证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虚弱,统血失常,血溢脉外,以各种出血及脾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脾不统血证又名气不摄血证。
各种出血,如呕血、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多由久病伤气,或忧思日久,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统血失职、血溢脉外所致。
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则血溢脉外,而见各种慢性出血:血液溢出胃肠,则见呕血或便血;溢出膀胱,则见尿血;溢出肌肤,则见肌衄;溢出于鼻、齿龈,则为鼻衄、齿衄;脾虚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脾气虚弱,运化失健,则食少,便溏;气虚推动乏力,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不足,加之反复出血,营血愈亏,面、舌、脉失于充养,故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各种出血与脾气虚症状共见。
(五)湿热蕴脾证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便溏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苦口黏,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见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厚味,饮酒无度,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湿热蕴结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则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湿热蕴脾,上蒸于口,则口苦口黏,渴不多饮;湿热下注大肠,肠道气机不畅,则便溏不爽;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短黄;脾主肌肉,湿热困脾,留滞肌肉,阻碍经气,故肢体困重;湿遏热伏,热邪难以散发,则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溢肌肤,则见面目发黄、色鲜明;湿热泛溢肌肤,则皮肤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
腹胀、纳呆、便溏与湿热症状共见。
(六)寒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运化失职,以脘腹痞闷、纳呆、便溏、身重与寒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脘腹痞闷,腹痛便溏,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身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妇女白带量多,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多因淋雨涉水、气候阴冷潮湿、居处潮湿等外感寒湿,或过食肥甘、生冷等内生寒湿,以致寒湿内盛,脾阳失运。
寒湿内盛,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气滞中焦,故轻则脘腹痞闷,重则腹胀腹痛;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故纳呆;水湿下渗,则便溏;寒湿内盛,湿邪上泛,则口中黏腻;脾失健运,影响胃气和降,胃气上逆,故泛恶欲呕;湿性重着,湿邪困脾,遏郁清阳,则头身困重;湿邪困脾,气血失畅,则面色晦黄;寒湿困脾,中焦气滞,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加之气血运行不畅,故身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下注,带脉不固,妇女可见白带量多;水湿不化,泛溢肌肤,则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濡缓或沉细,均为寒湿内盛之象。
脘腹痞闷、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与寒湿症状共见。
脾阳虚证须与寒湿困脾证鉴别。两证均属寒证,都有运化失职,水湿不化,见有纳少、腹冷痛、便溏、浮肿、带下清稀等的症状。但两者病性有虚实的不同,脾阳虚证为脾阳虚衰,健运失职,寒湿内生,属虚证,伴见阳虚症状;寒湿困脾证为寒湿内盛,中阳受阻,运化失司,属实证,兼见寒湿之症。两证又可相互影响,寒湿之邪,极易伤阳,故寒湿困脾日久可导致脾阳虚;而脾阳虚,温煦、运化无权,寒湿内生,可致寒湿困脾。
寒湿困脾证须与湿热蕴脾证鉴别。两证均有湿邪困脾,气机阻滞,可见脘腹胀闷、纳呆、便溏不爽、肢体困重、苔腻、脉濡等症状。但两者病性有寒热的不同,寒湿困脾证为寒邪与湿邪困阻脾阳,除了湿邪困脾的症状之外,尚可见身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舌淡苔白等症状;湿热蕴脾证为热邪与湿邪困阻中焦,除了湿邪困脾的症状之外,尚可见面目发黄色鲜明、口苦、身热不扬、舌红苔黄等热象。
(七)胃气虚证胃气虚证是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以纳少、胃脘痞满、隐痛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纳少,胃脘痞满,隐痛喜按,嗳气,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多因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久病失养,损伤胃气所致。
胃气虚弱,失于和降,气滞于中,则胃脘痞满,甚则隐痛;按之胃气暂得以通畅,故喜按;胃气虚弱,受纳、腐熟功能减退,则纳少;胃气虚弱,失于和降,逆而向上,故嗳气;胃虚日久,气血乏源,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萎黄;气虚推动无力,则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脉弱。
胃脘痞满、隐痛喜按、纳少与气虚症状共见。
(八)胃阳虚证胃阳虚证是指胃阳不足,胃失温养,以胃脘冷痛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胃脘冷痛,绵绵不已,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纳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多因嗜食生冷,过用苦寒,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变伤及胃阳,或脾胃阳气素弱等原因所致。
胃阳不足,虚寒内生,寒凝气机,故胃脘冷痛;性属虚寒,故其痛绵绵不已,时作时止;得温可使胃得暂时温养、气机暂时疏通,故疼痛食后缓解,喜温喜按;胃阳虚失于温化水液,津液内停,上逆于口,则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胃阳虚,受纳腐熟功能减退,则纳少脘痞;阳虚内寒,津液未伤,则口淡不渴;阳虚气弱,推动、温煦功能减退,则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为阳虚之象。
胃脘冷痛与阳虚症状共见。
脾气虚证、脾阳虚证与胃气虚证、胃阳虚证的鉴别。四证均有食少、脘腹隐痛及气虚或阳虚的共同症状,但脾气虚、脾阳虚以脾失运化为主,胀或痛的部位在大腹,腹胀腹痛、便溏、水肿等症状突出;胃气虚、胃阳虚以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为主,胀或痛的部位在胃脘,脘痞隐痛、嗳气等症状明显。
(九)胃阴虚证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亏虚,胃失濡润、和降,以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胃脘隐隐灼痛,嘈杂不舒,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多因热病后期,或气郁化火,或吐泻太过,或过食辛温香燥,耗伤胃阴所致。
胃阴不足,虚热内生,胃失濡润,气失和降,则胃脘隐隐灼痛,嘈杂不舒;胃中虚热扰动则饥,然胃虚失于和降,故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胃阴亏虚,阴津不能上滋,则口燥咽干;不能下润,则大便干结;阴津亏虚,尿液化源不足,故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与阴虚症状共见。
(十)寒滞胃脘证寒滞胃脘证是指寒邪犯胃,阻滞气机,以胃脘冷痛、恶心呕吐及实寒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胃脘冷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重,恶心呕吐,吐后痛缓,或口泛清水,口淡不渴,恶寒肢冷,面白或青,舌淡苔白润,脉弦紧或沉紧。
多因过食生冷,或寒邪犯胃所致。
寒邪犯胃,凝滞气机,不通则痛,故胃脘冷痛,痛势急剧;寒邪得温则散,故疼痛得温则减;遇寒气机凝滞加重,则痛势加剧;寒凝胃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吐后气滞暂得通畅,则吐后痛缓;寒凝气滞,津失输布,停积于胃,逆而向上,则口泛清水;寒邪不伤津液,故口淡不渴;寒邪阻遏,阳气失于温煦形体,则恶寒肢冷;寒凝血脉,血不上荣,则面白或青;舌淡苔白润,脉弦紧或沉紧,为阴寒内盛之象。
胃脘冷痛、恶心呕吐与实寒症状共见。
(十一)胃热炽盛证胃热炽盛证是指火热壅滞于胃,胃失和降,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及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口气臭秽,齿龈红肿疼痛,甚则化脓、溃烂,或见齿衄,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多因过食辛热、肥甘、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五志过极,化火犯胃;或为邪热内侵,胃火亢盛而致。
邪热内扰胃腑,胃气壅滞不畅,故胃脘灼痛而拒按;胃火炽盛,受纳、腐熟太过,则消谷善饥;胃火内盛,蒸腾胃中浊气上冲,则口气臭秽;胃火循经上炎,上蒸齿龈,气血壅滞,则齿龈红肿疼痛,甚至化脓、溃烂;邪热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则齿衄;热盛伤津,则口渴喜冷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内盛之象。
胃脘灼痛、消谷善饥与实热症状共见。
胃阴虚证须与胃热炽盛证鉴别。两证均属胃的热证,可见脘痛,口渴,脉数等症。但前者为虚热证,常见嘈杂,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等症;后者为实热证,常见消谷善饥,口臭,牙龈肿痛,齿衄,脉滑等症。
(十二)食滞胃脘证食滞胃脘证是指饮食停积胃脘,以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泻下臭秽及气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厌恶食物,嗳腐吞酸,或呕吐酸馊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腹胀腹痛,泻下不爽,肠鸣,矢气臭如败卵,大便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多因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或因素体胃气虚弱,稍有饮食不慎,即停滞难化而成。
食积胃脘,胃失和降,气机不畅,故胃脘胀满疼痛、拒按;食积于内,腐熟不及,则拒于受纳,故厌恶食物;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气夹积食、浊气上逆,则嗳腐吞酸,或呕吐酸馊食物;吐后胃气暂得通畅,故胀痛得减;若积食下移肠道,阻塞气机,则腹胀腹痛,泻下不爽,肠鸣,矢气多而臭如败卵;腐败食物下注,则泻下之物酸腐臭秽;胃中腐浊之气上蒸,则舌苔厚腻;脉滑,为食积之象。
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酸馊食物,或泻下酸腐臭秽与气滞症状共见。
四、肝与胆病辨证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里。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循少腹,布胁肋,络胆,系目,交颠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使气血畅达,助脾运化,疏泄胆汁,助食物的消化吸收,调节精神情志,有助于女子调经、男子泄精;肝又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胆能贮藏和排泄胆汁,并主决断。
肝病的主要病理为疏泄与藏血功能失常,常见症状有胸胁、少腹胀痛或窜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头晕胀痛,肢体震颤,手足抽搐,以及目部症状,月经不调,阴部症状等。胆病的主要病理为贮藏和排泄胆汁功能失常,常见症状有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口苦,黄疸等。
肝病常见证型可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分。实证多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经湿热证、寒滞肝脉证;虚证多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虚实夹杂证多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胆病的常见证型有胆郁痰扰证。
(一)肝血虚证肝血虚证是指肝血不足,机体失养,以眩晕、视力减退、肢体麻木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头晕目眩,视力减退,或夜盲,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失眠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面唇淡白,舌淡,脉细。
多由脾胃虚弱,或肾精亏少,血源不足,或久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等而形成。
肝血不足,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视力减退或夜盲;爪甲失养,则干枯脆薄;筋脉失养,则肢体麻木;肝血不足,神魂不安,故失眠多梦;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之脉,所以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唇、舌,则见面、唇、舌淡白;血虚不能充盈脉道,则脉细。
眩晕、视力减退、肢体麻木与血虚症状共见。
(二)肝阴虚证肝阴虚证是指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以眩晕、目涩、胁痛及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胁肋隐隐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而伤阴;或热病后期,灼伤阴液;或多服久服辛燥药物,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累及肝阴所致。
肝阴不足,头目失养,故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不清;阴虚内热,则肝络失养,虚火内灼,故胁肋隐隐灼痛;阴津亏虚,口咽失润,故口燥咽干;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蒸,故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阴虚内热,虚热内蒸,迫津外泄,故见盗汗;虚火上炎,故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弦细数,为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之象。
眩晕、目涩、胁肋隐痛与阴虚症状共见。
肝血虚证须与肝阴虚证鉴别。两证皆有头晕目眩、视力减退等头目失养的症状。但前者为血虚,常见爪甲不荣,肢体麻木,经少闭经,舌淡,脉细,且无热象;后者为阴虚,虚热表现明显,常见胁肋灼痛,眼干涩,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三)肝郁气滞证肝郁气滞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及气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肝郁气滞证又名肝气郁结证。
胸胁、少腹胀满疼痛,走窜不定,情志抑郁,善太息,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苔薄白,脉弦。
多因精神刺激,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因其他病邪侵犯,以致肝疏泄失职,气机不畅而成。
肝失疏泄,经气不利,故胸胁、少腹胀满疼痛;肝气不疏,情志失调,则情志抑郁,善太息;肝失疏泄,气血失和,冲任失调,故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肝气失疏,脉气紧张,故见弦脉。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水和血的运行。若肝气郁滞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水液和血液运行障碍,日久则生痰致瘀。痰气搏结于咽喉,可见咽部异物感;搏结于颈部,则为瘿瘤、瘰疬;气血瘀阻,结于胁下,日久形成肿块。
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脉弦与气滞症状共见。
(四)肝火炽盛证肝火炽盛证是指火热炽盛,内扰于肝,气火上逆,以头痛、胁痛、烦躁、耳鸣及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肝火炽盛证又名肝火上炎证。
头目胀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耳鸣耳聋,或耳痛流脓,或胁肋灼痛,或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外感火热之邪;或嗜烟酒辛辣之品,酿热化火,犯及肝经,以致肝胆气火上逆而成。
肝火炽盛,气火循经上逆于头面,故头目胀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肝火内灼,则胁肋灼痛;火热内扰,神魂不安,则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肝胆气火上冲于耳,故见耳鸣耳聋,甚则耳痛流脓;火热炽盛,迫血妄行,则见吐血、衄血;火热灼津,故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皆肝火炽盛之征。
头目胀痛、胁痛、烦躁、耳鸣等与实热症状共见。
(五)肝阳上亢证肝阳上亢证是指肝肾阴亏,阴不制阳,阳亢于上,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上盛下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多因肝肾阴亏,不能潜阳,使肝阳亢逆;或长期恼怒焦虑,气火内郁,暗耗阴液,阴不制阳,阳亢于上而成。
肝阳亢逆,气血上冲,故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肝肾亏虚,肝阳亢盛,肝失柔和,故急躁易怒;阳热内扰,神魂不安,故失眠多梦;肝肾阴亏,腰膝失养,则腰膝酸软;肝肾阴亏于下,肝阳亢逆于上,上盛下虚,故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为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之象。
头目胀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上盛下虚症状共见。
肝阳上亢证须与肝火炽盛证鉴别。两证在病机与症状上二者都有类似之处,均有阳热亢逆的病理变化,故皆有头面部的阳热症状,如头晕胀痛,面红目赤,耳聋耳鸣等,并伴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症状。二者的不同点是,肝火炽盛证是肝经火盛,气火上逆,病程较短,病势较急,病性纯属实证,故以口苦口渴,便干尿黄,耳痛流脓,两胁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特点;肝阳上亢证则是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病程较长,病势略缓,属上盛下虚,虚实夹杂,故以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临床特点。
(六)肝风内动证肝风内动证是指因阳亢、火热、阴虚、血亏等所致,出现以眩晕、麻木、抽搐、震颤等以“动摇”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肝见内动证属内风证。
根据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的不同,临床常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证。
1.肝阳化风证指阴虚阳亢,肝阳升发无制,引动肝风,以眩晕头痛、肢麻震颤、㖞僻不遂为主要表现的证。
眩晕欲仆,头摇而痛,言语謇涩,手足震颤,肢体麻木,步履不正;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喉中痰鸣;舌红苔腻,脉弦。
多因素体肝肾阴液不足,或久病阴亏,或肝火内伤营阴等,阴亏不能制阳,肝阳亢逆化风,导致肝风内动。
阴虚阳亢,肝阳亢逆化风,气血随风阳上逆,故眩晕欲仆,头摇而痛,步履不正;肝肾阴亏,筋脉失养而挛急,故肢体麻木,手足震颤;肝风夹痰,阻滞络脉,经气不利,则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风阳暴升,气血逆乱,肝风夹痰,上蒙清窍,则突然昏倒,喉中痰鸣,舌强不语;舌红苔腻,脉弦有力,为肝风夹痰之征。
眩晕欲仆、肢麻震颤、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为主要表现。
2.热极生风证指邪热亢盛,燔灼筋脉,引动肝风,以高热、神昏、抽搐与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高热神昏,躁动谵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多因外感温热病邪,邪热亢盛,燔灼筋脉,热闭心神,引动肝风所致。
阳热炽盛,蒸腾内外,故高热不退;热扰神明,心神不安,故躁动不安;热入心包,热闭神志,则神昏谵语;邪热内炽,燔灼肝经,筋脉挛急,故现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等风动症状;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为肝经热盛之象。
高热、神昏、抽搐与实热症状共见。
3.阴虚动风证指肝阴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以手足震颤或蠕动及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手足震颤或蠕动,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多因肝阴虚证进一步发展,或外感热病后耗伤阴液,或久病伤阴,以致阴液亏虚,筋脉失养,导致虚风内动。
肝阴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拘挛,故见手足颤动或蠕动;阴虚头目失养,故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模糊;阴虚则生内热,故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皆属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之征。
手足震颤或蠕动与阴虚症状共见。
4.血虚生风证指血液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以手足颤动、肢体麻木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手足震颤,头晕眼花,夜盲,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肌肉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唇淡白,舌淡苔白,脉细或弱。
多由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筋脉挛急,导致虚风内动。
血虚不能养筋,筋脉挛急,故见手足震颤,肌肉动;肝血亏少,头目失养,故见头晕眼花,夜盲;肝血不足,则神魂不安,故失眠多梦;肝血亏少,筋脉、爪甲、面唇失养,故肢体麻木,爪甲不荣,面唇淡白;舌淡白,脉细,为血虚之象。
手足颤动、肢体麻木与血虚症状共见。
肝阳化风证、热极生风证、阴虚动风证、血虚生风证鉴别。肝阳化风证有轻重之分,轻者眩晕欲仆,头痛肢颤,语言謇涩,步履不正,甚者突然昏倒,舌强语謇,口眼㖞斜,半身不遂,喉中痰鸣等为辨证要点;热极生风证以高热神昏,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及实热表现为辨证要点;阴虚动风证是以手足蠕动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血虚生风证是以手足震颤,肌肉动,肢体麻木与血虚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七)寒凝肝脉证寒凝肝脉证是指寒邪侵袭,凝滞肝经,以少腹、前阴、颠顶冷痛及实寒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少腹冷痛,阴囊收缩,睾丸抽痛,或颠顶冷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恶寒肢冷,舌苔白,脉沉弦或沉紧。
多因感受寒邪,凝滞收引肝脉,使气血不畅,筋脉拘急而成。
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循少腹,上颠顶。寒邪侵入肝经,凝滞气血,收引筋脉,故以少腹、前阴挛缩冷痛及颠顶冷痛为其临床特点;遇寒则收引凝滞更盛,故痛甚,得温则寒能散,故痛减;阴寒内盛,阻遏阳气,机体失温,故恶寒肢冷;舌苔白,脉沉弦或沉紧,为寒盛之征。
少腹、前阴、颠顶冷痛与实寒症状共见。
(八)胆郁痰扰证胆郁痰扰证是指痰热内扰,胆气不宁,以胆怯易惊、心烦失眠及痰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惊悸失眠,胆怯易惊,烦躁不安,犹豫不决,口苦呕恶,胸胁闷胀,眩晕耳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多由情志不遂,气郁生痰,蕴久化热,以致痰热内扰,胆气不宁而成。
痰热内扰,胆气不宁,失于决断,故惊悸失眠,胆怯易惊,烦躁不安,处事犹豫不决;胆热犯胃,气逆于上,则口苦呕恶;胆失疏泄,气机不利,则胸胁闷胀;痰阻清阳,火扰清窍,故眩晕耳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痰热内盛之征。
惊悸失眠、胆怯易惊与痰热症状共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xm/7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