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怎么回事

ldquo头晕耳鸣腹胀肢体困倦


什么叫做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tslf/190316/6964966.html

患者余某某,女,74岁,住院号,因”反复头昏、上腹部饱胀1年,加重1天。”于年06月20日09时41分入院。

1、病例特点:

现病史: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呈持续性,并感上腹部饱胀,进食后明显,伴纳差、乏力,偶有心悸,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腹泻、黑便,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医院考虑"脑供血不足、胃炎”,予治疗(具体诊疗经过不详)后好转。但病情反复发作,1天前无明显诱因感头昏、上腹部饱胀较前加重,伴恶心、欲吐,偶有心悸,无头痛、晕厥、昏迷,无胸闷、胸痛,无失语、意识及肢体功能障碍、二便失禁。在家未做特殊处理,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入我院,门诊以"脑动脉供血不足、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差,大便2-3天一次,大便性状、颜色及量正常,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增减。

既往史:无。

体查:T36.5℃,P91次/分,R21次/分,BP/80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应答切题,查体合作。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91次/分,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胃肠型蠕动波,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查体: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查:随机末梢血糖10.3mmol/L。

2、拟诊讨论:

入院诊断:(1)脑动脉供血不足

(2)慢性胃炎急性发作

诊断依据:(1)脑动脉供血不足

依据:(1)老年女性患者,有头昏表现,无头痛、失语、肢体偏瘫等症状,医院考虑脑供血不足;②查体:神经系统(-)。

(2)慢性胃炎急性发作

依据:①反复上腹部饱胀1年医院考虑胃炎,近1天来上腹饱胀较前加重,伴纳差、乏力;②查体:腹平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鉴别诊断:(1)脑梗死:患者有头昏症状,但无意识及肢体功能障碍,暂不考虑,进一步行头颅CT排除。

年06月20日11时30分

会诊记录

现见证:头昏耳鸣,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心下痞满,肢体沉重,大便秘,小便调,舌淡苔白厚腻,脉细,辨为少阳阳明合病证兼湿滞脾胃证,治以:和解少阳,清泻阳明,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给予大柴胡汤、平胃散合方加减:柴胡25克,黄芩15克,枳实15克,白芍15克,半夏10克,大枣20克,制大黄5克,陈皮15克,苍术15克,炙甘草5克,生姜15克(自备),中药5付,每日一剂,m1/次,3次/天。

年06月25日09时20分

会诊记录

现见证: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心下痞满等较前减轻,头昏耳鸣、肢体沉重等减轻不明显,大小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辨为少阳阳明合病证,眩晕病(痰湿阻络证),治以:和解少阳,清泻阳明,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平肝熄风。给予大柴胡汤、平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方加减:柴胡25克,黄芩15克,枳实15克,白芍15克,半夏15克,大枣20克,大黄5克(后下),陈皮15克,苍术10克,厚朴15克,炙甘草5克,生姜15克(自备),白术10克,天麻15克,茯苓20克,党参20克,神曲15克,黄柏10克,黄芪15克,泽泻20克,钩藤15克。中药5付,每日一剂,ml/次,3次/天。

按:前五付药头晕耳鸣,四肢困倦等减轻不明显。少阳证大柴胡汤也治疗头晕耳鸣,但患者减轻不明显,加上半夏白术天麻汤后,今早(.6.27)查房患者诉:腹胀、头晕耳鸣、肢体沉重等全部明显减轻。

心得札记:当出现肢体困倦、沉重伴头晕耳鸣时,平胃散可以清胃肠道的湿气(腹胀满,舌苔白而厚腻→舌苔薄白),湿在体表(肢体困倦及沉重)要白术、茯苓、泽泻一起用。

谨记:见“眩晕耳鸣、心下痞满、四肢酸软”注意少阳证与半夏白术天麻汤鉴别,可能两种情况合并出现。

感言:今年三月份,我姑姑头晕、呕心、不欲食,病了将近半个月,县医院CT市“腔隙性脑梗塞”,治疗花了几千块,仍然不好,准备去南华附一就诊,表弟打电话给我,问我挂那个科,我就问了几句“口苦不,有没有忽冷忽热的感觉”,表弟转述“有”,我告诉他,吃小柴胡颗粒就会好,结果一盒小柴胡颗粒没有吃完就好了。这就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么证聚集,答案是肯定的。一盒小柴胡颗粒多少钱?南华附一专家号也比这个钱多。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很多医生,更不用说普通人了,基本上是在求“鬼神”状态了。还有我婶婶“胃脘不适,不欲食,失眠,抑郁”医院看不好,准备去上海就诊,结局是悲痛的。“儒门事亲”呀!

在经方中没有半夏白术天麻汤这类方名,但从组方法则上比较,其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有类似之处;其方药组成和主治,则与苓桂术甘汤(《伤寒论》67条“起则头眩”)、泽泻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其人苦冒眩”)、真武汤(《伤寒论》82条“头眩”)等略有类同。

仔细查阅,《脾胃论》《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三书中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均以治验出现,病例、方药、药性分析也都一样。为了更好理解李东垣制方原意,有必要将原文罗列于后。原文:范天騋之内,素有脾胃之证。时显烦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归,为寒气怫郁,闷乱大作,火不得伸故也。医疑有热,治以疏风丸。大便行,病不减。又疑药力小,复加七、八十丸,下两行,前证仍不减。复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眼黑头眩,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不欲言;心神颠倒,兀兀不止,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余谓前证乃胃气已损,复下两次,则重虚其胃,而痰厥头痛作矣。制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而愈。又云:此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为定风草,独不为风所动也。黄芪甘温泻火补元气,人参甘温泻火补益中气,二术俱甘苦温,除湿补中益气;泽、苓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升阳;曲泻实、荡胃中滞气;大麦蘖面宽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发燥也。李东垣是“易水学派”张元素的亲传弟子,受张元素学术思想影响极深。翻阅张元素《医学启源》,可以看到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厥头痛”的起源。如暑热篇的化痰玉壶丸(南星、半夏、天麻),书后的天麻半夏汤(天麻、柴胡、黄芩、橘皮、半夏、茯苓、甘草)等。书内有:“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治”;“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半夏)不能除”;泽泻“除湿之圣药也”;白术“治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苍术主治与白术同)等记载。这些方药的组成与药效分析在李东垣著作中均可以见到。一首方出现在几本著作中,这在李东垣的医籍中并非少见。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益气聪明汤、升阳散火汤、橘皮枳术丸、升阳除湿汤等,在《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中均有记载。为什么一首方会重复出现呢?直白而言,那就是此方实用价值极高,李东垣及其弟子唯恐后人有所忽略,所以就将其方记载在几本书里。上述几首方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代表方,是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是“补土派”的代表方。到了清代,医学家程钟龄《医学心悟》书中有两处出现半夏白术天麻汤。一处是在“头痛”篇,一处是在“眩晕”篇。“头痛”篇云:“痰厥头痛,胸膈多痰,动则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方药为:半夏一钱五分,白术、天麻、陈皮、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生姜二片,大枣三个,蔓荆子一钱。虚者,加人参。“眩晕”篇云:“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方药为:半夏一钱五分,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二枚。除李氏方与程氏方外,半夏白术天麻汤还见于明代《万世济世良方》《苍生司命》《古今医鉴》《奇效良方》等医籍,其方药组成大同小异。李氏半夏白术天麻汤,以补气健脾、行湿蠲饮、熄风定眩为其功效。方以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定眩为主药;以人参、黄芪、白术、苍术益气健脾,燥湿除痰为辅药;以干姜温中健脾,橘皮、神曲、麦芽理气消食为佐药;以茯苓、泽泻、黄柏利湿清热为使药。药效重点在健脾化痰,这是治疗之本,舍此唯天麻、钩藤亦是无效的。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是以燥湿化痰为其功效。其方以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定眩为主药;而以陈皮、茯苓、甘草(二陈汤义)健脾化饮为辅药;以蔓荆子除风热、清头目为佐药;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程氏方与李氏方,主治基本一致。除其主要药物(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相同外,其他差别很大。程氏方加入了蔓荆子,而李氏方另有黄柏、干姜、苍术、黄芪、泽泻、人参、炒曲、大麦蘖等。完全是益气、燥湿、消食、温中等,所以其治疗病症要比程氏方复杂得多。

《岳美中医话集》有一段话,讲述岳美中应用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经验,云:“此方不单纯是治太阴痰气上逆之方,更是一个调节人体机能的重要方剂,尤其是对调整血压忽高忽低者有良效。不但对发作性头痛,食后嗜睡之低血压有效,对于由于肠胃虚弱头痛体倦之高血压也有效。它之所以具有双向性,是因为它有增强生理功能、使气血充盈,恢复机体自身调节的作用。这种方剂,实胜于抑制血压的药物。但只宜施于虚性高血压,若肝阳上亢,偏于实性者则不宜用。岳美中以小剂量煎服长期应用方见效。”书中还附有一例治验,可供借鉴。

岳美中传记

很多人都觉得中医难学,仅一个博大精深就劝退不少人,认为只有名师带领,或是家传渊源,才可能学成。但是岳美中就是中国中医史上的一个特例,他既没有家传,也没有师承,完全就是靠自学成材的一位中医名家。岳美中,原名岳钟秀,号锄云,于年出生于河北省滦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他8岁那年,贫穷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像自己一样窝居山村,砸锅卖铁,东拼西凑送他去了私塾上学。读了8年私塾后,考入了滦县师范讲习所,17岁开始当小学教员,在教学期间,一面教书,一面跟随乡居举人石筱珊先生学习古文诗词,二十四史,拥有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后来写文成瘾,乃至最后需要刻意才戒掉了文瘾。到了年夏天,因为备考清华国学研究院而太过拼命,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结核,这在当时是一个几乎难以治愈的疾病。由于咳血、身体越来越虚弱,不得以辞职回家养病。为了给他治病,家里人花光了积蓄,弟妹们常常因此忍饥挨饿,看到这个现象,他听人说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可能对他的病有帮助,于是他买来此书,自学中医,试着服药,没想到经过一年多的休养和试药,竟然自己治好了当时很难治的肺结核。这让他认识到了中医的高明之处,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钻研中医,自救救人。于是三年间购买了《汤头歌诀》、《药性赋》、《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医书,边学边试药。因为没有家学传承,又没有老师带领,他只好靠自己摸索钻研,为了体察书中所述药性,他就攒钱买药回来亲身试药体验,反是能尝的药,岳美中都尝过来了,甚至有一次为了尝试石膏药性,过量服用后,腹泻不止,拉得虚脱,好几天起不来床。岳美中的学医之路,有过偏执,有过徘徊,当然也走过弯路,但是他一路坚持,慢慢的从读书时的疑惑,临证时的效用,到病家的反馈,让他对中医的治病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他终身从事中医学,献身中医学的决心。岳美中认为,无恒是难以当医生的,不止学医,做什么学问都得勤奋和持久,当然学医更应如此。医生是个特殊的职业,医生的一举一动都关乎到患者的安危。医术好则可以活人,反之医术差则会害人。所以一个医生要在医术上精益求精,不甘疏忽,这样才是对病人的生命负责。虽然勤奋学习也不一定能万全的解决疾患,但是无怠学习,至少可以让自己心安,无愧于心。学医就离不开苦读,而我国医学书籍又是汗牛充栋,想要全都读懂读透,也不太现实。岳美中提出想要有所成,就得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摘要攻之,对主要的经典医书要下苦功夫去读懂参透,消化理解,背熟会用。这样临证时就如活水,想用就来,才能运用的得心应手。此外,读医书还得边读边记,做好积累,积累方式可以灵活,做好摘要分类,对主要部分加以标注,有疑问处做好记号,领悟分析,大胆附以自己的见解。这样日积月累做学问,对于今后的研究工作肯定有帮助。岳美中大师一生成就斐然,在中医治疗老年病方面颇有建树,尤其用中医治肾病,堪称宗师级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xm/1066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