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万荣:她用爱心温暖三代人
大年初五俗称“财神日”。今年的“财神日”恰巧是“刘姥姥”84岁生日。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天竟然也成了她的“祭日”。悲欢离合,乡亲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冒着严寒涌来为这位善良的老人送别。村委会送给老人一副挽联,上书“大爱撑起一个家,真情温暖三代人”。
“刘姥姥”名叫刘彩英,是小海镇温泉村的一位普通妇女。她貌不惊人,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目不识丁,但用行动诠释了道德的真谛!
年农历正月初五,刘彩英来到了人世间。“财神日”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气,反而被晦气一直笼罩着。
刘彩英刚满2周岁,3个弟弟和1个妹妹相继出生,她便成为一个“小保姆”。为了照看弟弟妹妹,刘彩英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却练就了吃苦耐劳的本领和助人为乐的性格。她从小就学会干家务活,后来对农活也样样精通,左邻右舍夸她是一位聪明伶俐的好姑娘。
25岁那年,刘彩英被本村一位姓朱的小伙子相中,俩人走进了婚姻殿堂。小夫妻俩恩恩爱爱,公公婆婆也是乐不可支。谁知,好景不长。结婚两年多,刘彩英因为没有怀孕,公婆对她冷言冷语,丈夫对她拳脚相加。尽管骂不还口打不还手,重活累活抢着干,也无法得到公婆和丈夫的宽容。不久,一张离婚证书把她推出了家门。
“嫁出门的女,泼出去的水”。刘彩英不能回娘家,成为无家可归的苦命人。经人介绍,她从三渣乡沈舍村跑到10多里外的小海镇守贞村,嫁给一个比他大10多岁的中年男子。这个男子叫陈信春,也是一个命苦的人。他9岁那年,父亲不幸离开人世。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帮他成家立业。谁知结婚未满3年,妻子就病故了。从此,母子俩在两间破茅屋内相依为命。屋漏偏逢连夜雨,老母亲患了一种疾病,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且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再也没有人愿意嫁给陈信春。也许是前世的姻缘,也许是迫于处境无奈,也许是被真情打动,刘彩英见到陈信春一表人才、身强力壮,听说他还有盖茅屋的好手艺,便愿意和他一起生活。陈信春喜出望外,婆婆更是眉开眼笑。刘彩英来到婆婆床前,握住老人的双手一板一眼的说:“您以后就是我的妈,我一定养您到老”。死气沉沉的小屋,一下子有了活跃的气氛。家中多了一个劳动力,当年就还清了陈债。第二年“双喜临门”:年终分得了多元现金;农历腊月十八,他们的爱情结晶儿子出生了,请人帮儿子取了个名字:鹤群,寓意“鹤立鸡群”。一家人其乐融融!
正当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时候,一场灾难降临到他们头上。第二年中秋节那天下午,陈信春坐在生产队一座茅屋顶上“刹脊”,双脚用力一蹬,想不到绳子一断,一个倒栽葱,从屋脊跌落到地面,惨叫一声后晕了过去。人们立即将医院抢救,连夜医院。住院治疗了两个多月,性命虽然保住了,但是落下了终身瘫痪。住院治疗期间,刘彩英将年迈患病的婆婆和未满周岁的儿子托付给邻居照应,自己陪伴丈夫几乎寸步不离。出院回家后,刘彩英的肩上犹如泰山压顶!早晨天刚亮就起床,一日三餐烧好饭,然后一碗一碗分别端到婆婆、丈夫的床前,接着一勺一勺喂孩子,日复一日,从不间断。白天准时下田干农活,将孩子睡桶摆在婆婆和丈夫的床铺中间,将睡桶上的绳子分开,一根系在婆婆床头,一根系在丈夫床头,孩子哭闹时,只要有人一拉绳子,孩子发现家中有人就能安逸。晚上,刘彩英更是忙这忙那,收拾好餐具,接着帮助婆婆、丈夫、儿子洗澡或者洗脚,然后将脏衣服洗干晾晒,常常忙到深夜。对婆婆和丈夫的伤病,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睡觉前,总要到婆婆床前嘘寒问暖,一旦老人大便失禁,她便小心翼翼的用手一点一点的往外抠,从不嫌弃,更没有半句怨言。上床后,一只手握住丈夫的手,另一只手放在他后背轻轻地揉,努力为病人减轻一点疼痛。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对于刘彩英这个特困家庭来说,生活更加艰苦。一个人劳动挣的工分,不够4个人的粮草钱,“超支户”一年到头没有一分钱收入,也没有“劳动奖励粮”,只能分得“基本口粮”。两个病人和孩子都需要营养,刘彩英在自留地上种些蔬菜瓜果、山芋萝卜,这样可以填饱肚子。她还养了几只蛋鸡。当年,蛋鸡是农民的“小银行”,购买火柴、火油、食盐等日常用品,用鸡蛋兑换。偶尔也燉两只蛋改善一下伙食。刘彩英还坚持每年养一头猪,在春节前宰杀,你一斤他二斤的送给乡邻,对他们平时的资助表示感恩。剩余的便成为唯一的“年货”。年复一年,12年后,刘彩英用爱心撑起的这个破碎家庭发生了巨大变化。年逾八旬的婆婆离开了人世;瘫痪的丈夫奇迹般的能够坐起,并且能够用双手扶着两张木凳移步,帮助妻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子一天天长大,学习成绩名列全班前茅。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民的收入明显提高。刘彩英一家也不例外,她分得了6亩多承包田,加上自留地,年收入近万元,这是她做梦也没想到的“天文数字”。丈夫陈信春由生产队补贴工分,改为民政部门“残疾人定补”。过了几年,在村组干部和邻居们的帮助下,刘彩英拿出所有积蓄,在农庄线上建起了3间瓦屋、2间厨房,告别了茅草棚,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陈信春、刘彩英这对经过生死离别、患难与共的夫妻,携手走过了28个春秋,年农历正月初九,陈信春撒下老伴、儿子,含笑九泉。从此以后,刘彩英再也没有多大的精神负担,也没有什么经济压力,一心领着儿子往前走。
陈鹤群是个聪明睿智的孩子,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优异,初中毕业考取大丰高级中学。陈鹤群又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看到家庭状况,他从小就像妈妈一样,关心奶奶和爸爸的病情,帮助干一些能干的家务活。生活上更不与其他同学攀比,从不乱花一分钱。考取丰中后,为了节省开支,更为了照顾家庭,主动放弃优越的就读条件,继续在小海中学读高中。高中毕业后,家庭、爱心在他头脑中占领了上风,回家务农服侍爸爸、减轻妈妈的负担成为他的理想与抱负!奶奶、爸爸先后去世后,他渐渐地帮助妈妈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仅学会了干农活,搞养殖,还走村串户换粉、收购鸡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刘彩英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指望儿子早日结婚,自己抱上孙子。谁知,晴天霹雳,炸飞了她的黄梁美梦。年农历腊月二十四,也就是丈夫去世两年后,儿子陈鹤群因患脑癌结束了年仅30岁的生命,刘彩英的希望彻底破灭,悲痛欲绝。
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失去自己的亲人。刘彩英的三代亲人全都离她而去,尤其是儿子含苞待放就突然消失了,她怎么能不伤心呢?!
刘彩英经历了新旧两个时代的变化,阅尽了世道沧桑,尝遍了人间苦辣酸甜。她的大半辈子经历是不幸的,但是晚年生活又是幸运的、幸福的。
镇民政部门和村委会按照相关政策,很快将刘彩英安排到镇敬老院生活,既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又帮她打开了精神“枷锁”。
小海敬老院能容纳多位五保老人,是个幸福的大家庭。从孤独到团体,由寂寞变喧闹,刘彩英刚进敬老院一点儿也不习惯。院长安排同村的一位老奶奶与她住在一个宿舍,在生活上给予引导,思想上进行开导。刘彩英将悲痛深深地藏在心底,强迫自己适应新的环境。
刘彩英是位闲不住的人,她每天早晨起床后,先将自己的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接着主动打扫房屋走廊、广场等公共场地。她还经常到蔬菜地锄草、松土,到伙食房干杂活儿。发现有人不舒服,就及时向上面报告。她将对亲人的爱转移到这群老人身上,五保老人个个都是她的亲人,敬老院也成了她的新家。
相互关爱是这个大家庭的美德,共享天伦之乐是敬老院的宗旨。随着年龄的增长,饱经风霜的刘彩英被几种病魔缠身,身体每况愈下。敬老院安排专人对她进行服侍,喂饭送茶、洗衣拿药。村里的人去看望,她总是含着热泪反复叮叨:要是不到敬老院来,我早就去见阎王爷了。
刘彩英,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名字,却是一位孝顺的儿媳、一位贤惠的妻子、一位善良的母亲,她是村民心目中的一位伟大女性。
刘彩英走了,刘彩英一家三代人都走了,但他们留给人们的不仅是怀念,更有感动与力量!
作者简介
陈万荣,江苏大丰人。基层宣传工作者。几十年来,对新闻报道情有独钟,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盐阜大众报》等党报用稿多篇,在省、市、区电台、电视台用稿数千篇,多档节目在省市级创优中获奖。
人间大爱
zjg频率
倾情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xm/10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