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丸出自北宋著名儿科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方。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
“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囟开也,)面色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于下而缩身也。”
“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失音乃猝病耳。”
从原文来看地黄丸主要是用以治疗小儿肾气不足的“肾怯”病、和大病吐泻后肾水肾气不能上荣咽喉以致“失音”。看地黄丸的药方组成,就是在《金匮要略》肾气丸的原方上去掉了肉桂、附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冶》:“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肾气丸是阴阳并治,地黄丸去了温阳化气的肉桂附子,则以补肾阴为主。
今人多以六味地黄丸补肾,但是忽略了六味地黄丸一开始就是治疗小儿体弱的,因为地黄丸里既有补肾、也有健脾的药,有凉肝的药,也有祛湿的药。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先天体质弱者多是脾肾不足,这六味地黄丸不正符合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吗?
脾肾不足引起的小儿大小便失禁,以地黄丸为主方加减,可以取得良好疗效。《素问·五常政大论》曰:“肾主二阴。”所以有肾司二便的说法,肾虚会引起二便不利。
下列一病例就是使用地黄丸治愈小儿大便失禁的。
患儿易某,四岁,年6月初诊,常在玩耍时出现大便失禁,大便干而小。平素胃纳不佳,体瘦多病。
查体:神疲气怯,体瘦,脉弱。舌淡红苔薄白舌中有裂纹。
舌象:
初步诊断:中医病名:遗矢证型:脾肾不固
治疗处置:地黄丸加味:中药配方颗粒:熟地黄10克×1袋,山茱萸6克×1袋,泽泻10克×1袋,茯苓5克×1袋,牡丹皮10克×1袋,山药10克×1袋,益智仁7克×1袋,共5剂,一日一剂。
反馈:五天后复诊,患儿服药后未出现大便失禁症状,胃纳转佳,晚上较难入睡,处以小柴胡汤加连翘、炒麦芽。
五日后舌象:
总结:地黄丸补阴,益智仁温阳,皆入脾肾,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阴得阳助则涌泉不竭。
医道门童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sp/5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