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熨斗镇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偏远、落后。
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全县共计认定5个深度贫困村,熨斗镇包揽其中4个村,当之无愧成为了贫困地区的硬骨头。
在这里农村“单身汉”问题的彰显更加严重、泛滥。
在调查中,当我面对单身汉父母时,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忧虑、怨恨与自责。
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一个倾听者,他们也希望从我这里获得“答案”。
可实际上,我除了倾听之外,什么也做不了。面对他们的诉求,我只有认真倾听,真实记录,希望这些能够让讲述者获得些许安慰。
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付诸怎样的努力,也难以让单身汉们达成他们简单的愿望——娶个女人做媳妇。
年7月电影《我不是药神》全国上映。
仿佛一夜之间大家在茶余饭后的谈资中都在讨论着关于药品、金钱和健康,但是熨斗镇沙湾村二组的杨子军却真正遇到了药的问题。
杨子军最近三个月内连续失眠。
原因是自从高位瘫痪后卧床已经大半年,全身上下神经的疼痛就像古埃及酷刑当中的虫嗜一般,无时无刻不在啃噬和折磨着他年轻的肌体。
甚至服用过安眠药后刚刚入睡,神经撕裂般的疼痛又会将他从睡梦里拖回到漫漫长夜的煎熬。
在长期服用加巴喷丁等一系列止疼药物后杨子军已经慢慢产生了耐药性,每天需要58元左右的药物维持,而这样的维持将会是终生。
杨子军年出生,连初中都没有毕业。
他从年开始打工,去过广东电子厂、去过福建的制鞋厂也去过湖南的建筑队。
多年以后他依然没能富裕起来,每年春节回家,都是拮据而来,落寞而走。
一心想为家里改变贫困面貌的小杨年在远方亲戚和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云南玉溪楚雄高速公路建设工地,从事隧道施工建设。
隧道施工危险、封闭,当然每月5千多元的工资,足以能让杨子军给父母寄去多半补贴家用,也足以让这个少年在返乡回家时昂首挺胸。
由于父母杨业发、张家芝体弱多病。
在高速公路工作2年多时间里杨子军用年轻健康的身体卖力工作,省吃俭用为父母寄回约有7万多元,并帮助父母修建了砖混结构的新居。
世事无常可以让沧桑变化。
年11月杨子军在高速公路隧道中正常施工作业时,隧道内环形架受到山体地质条件影响突发大面积塌方,杨子军当场被一吨多的巨石重压在了一片废墟之下,一瞬间下半身血肉模糊。
在昆明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杨子军最终以一级伤残、下半身终身瘫痪的结局换回了性命。
杨业发、张家芝夫妇在儿子这场意外事故中得到了施工方一次性万元人民币的赔偿。
除去住院、手术等各项费用近50万元后,杨子军在父母陪护下,用年轻并且残缺的躯体怀揣着将陪伴自己渡过下半生那点仅有的积蓄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座小山村。
“5处粉碎性骨折,头部缝合9针,肩部7针,手部6针,背部15针,7根肋骨骨折,全身上下3块钢板,1个钢夹,26颗螺丝,腰椎骨第2、3、4、5粉碎性骨折,大小便完全失禁,肝、肾脏器受到严重挫裂伤导致终身不育。”
杨子军坐在轮椅上一边看着门外层峦叠嶂的大山,一边向我陈述着自己身上的伤疤,当他风趣地形容自己是未来战士T时,脸上拂过一丝微笑。
然而身旁地母亲张家芝看着唯一的儿子在外出务工为家庭创造财富后,换来的这幅残躯时早已撕心裂肺地泪流成河。
在汹涌澎湃的大流动中,在杨子军之前村里已经有3个人在打工过程中意外致残。
没有文化和技术的他们在背井离乡迁徙中,如微尘一般随风飘逐,没有安全、人身保障。
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地他乡,一个90后年轻农民工的意外事故微不足道,挥金如土的工程老板、开发商可以随意用自己购买一辆豪车的费用搪塞了事,大不了来年再赚他个盆满钵满。
但是对于只有25岁的杨子军来说,面对他的将是终身瘫痪和一辈子的光棍生涯,杨子军的父母更是带着悲痛去,揣着悲痛回,再把悲痛带上用余生艰辛地岁月慢慢咀嚼......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单身汉也不例外,他们同样有“养老”的现实性诉求和情感需求。
当然在访谈杨子军一家人时,杨业发、张家芝夫妇不是忧虑终身与轮椅为伴的儿子现在的生活问题,而是担忧在他们自己若干年过世以后,儿子无依无靠,无人照料。
面对丧失生育能力的儿子,没有读过一天书的张家芝甚至考虑将别人家小孩过继给杨子军当子嗣,当然每当母亲将这个想法向儿子提出后,都会换来杨子军长达几天时间的沉默不语。
在一次情到深处的单独访谈中,杨子军带着自嘲的口气对我说道:
“小便用引流袋,妈妈给我倒;大便用开塞露,妈妈给我掏;下半身蚊子咬、剪刀扎都没感觉,生育能力都没有谁家姑娘会犯傻嫁给我,长期瘫痪在床谁家的孩子会死心塌地的跟我,我现在唯一幻想的就是能站起来和正常人一样走路。”
盛夏时节秦巴腹地的大山中,蚊虫飞舞、闷热潮湿。
由于长期卧床杨子军臀部发生大面积褥疮,再加之体内钢板、螺丝等金属物的排斥反应,全身的疼痛让他备受折磨,止疼药已基本不起作用。
与他逐渐熟识后,我偶尔也会利用闲暇陪伴他们母子在大山深处的村道上一边聊天,一边眺望远方。
每当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时,杨子军会变得格外轻松起来。
他承认自己从记事起到初中终止学业为止的这一段时期是自己最美好的回忆。小杨很怀念那时的生活——懵懂、天真,不用想太多的琐事,不用为世事所牵绊。
家庭条件虽然不好,但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无忧无虑。独属于那个年龄段男孩子的特征,他统统都有:逃学、掏鸟窝、和同学打架,一样不缺。
说道高兴之处,眉飞色舞。他甚至把自己当年在学校里偷偷喜欢一个女同学的事情也说出来与我分享,他说那是他关于爱情唯一的记忆。
在别人看来,那只不过是青春期的心理萌动,稀松平常,根本算不上爱情,但对于现在的杨子军而言,那却是他对爱情仅有的记忆。
杨子军的农家少年生活反映了大多数单身汉的共同经历,那段时期没有择偶的压力、结婚成家的焦虑,对生活中的压力也一无所知。
受到知识、学历、技术的局限,年少的杨子军迫切地走向社会用年轻的身体为贫困家庭创造财富,然而命运多舛后突如其来的因工致残,导致了曾经所有一切对美好的、幸福的、爱情的、婚姻的憧憬和向往就此宣告终结,并且随之而来的是备受煎熬地身躯、家庭和努力等待奇迹的往后余生......
未完待续。
文︱马祥伟
采访︱马祥伟
摄影︱马祥伟
来源:石上清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sp/10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