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当汤加味方为治疗外伤性癫痫者而设。
水蛭12g 虻虫9g 桃仁12g 大黄9g 土鳖虫9g 花蕊石20g地龙15g 僵蚕9g 全蝎6g 蜈蚣2条
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服。
化瘀活血。主治有脑外伤史,发则昏眩倒仆,抽搐强直,口角流涎,有时发出不寻常的怪叫声,大便干,舌红苔腻,脉弦数。可用于现代医学的癫痫、脑外伤综合征、外伤性头痛、痛经属瘀血停留者。
本方证病机系脑外伤使血分致瘀,瘀血停留而导致“风象”的发生,故见昏眩倒仆,抽搐强直,口角流涎;发出不寻常的怪叫声,为神志丧失的先兆表现;瘀血内阻,腑气不通,而见大便干,病属实证。方中水蛭、虻虫、土鳖虫、地龙、僵蚕、全蝎、蜈蚣化久瘀以定风,桃仁、大黄行瘀通便,花蕊石化瘀镇痉。久病者可加玄参15g,川贝母10g,生牡蛎30g(即消瘰丸),夏枯草15g,昆布15g,海藻15g,海浮石18g,以软坚散结,疏通经络,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案1
王某,男,48岁,年5月11日初诊。患者间断发作癫痫16年,每月发作10余次。年脑电图检查示中度异常,脑血流图示流出加速、血管调节差。西医诊断:癫痫。舌红,苔少,脉弦。中医诊断:痫证。治宜化瘀散结。处方:水蛭10g,土鳖虫12g,桃仁12g,大黄6g,生牡蛎60g(先煎),川贝母10g,玄参15g,生薏苡仁30g,木瓜15g,鸡血藤30g,丹参30g,当归30g,赤芍30g,夏枯草15g,海藻15g,昆布15g,海浮石18g(先煎)。连服7剂。
二诊:服上方第6剂时,癫痫大发作一次,似羊尖叫一声后,双目上吊,抽搐,口吐白沫,2~3分钟以后清醒,尿黄,大便溏,每日2~3次,纳差。舌红,苔少,脉弦细。继服原方7剂。
三诊:患者于5月18日、19日各发作一次,20日发作两次,每次意识丧失1~2分钟,口吐白沫,无二便失禁,舌脉同前。原方加地龙15g,防己10g,继服10剂。
四诊:已2周未发作癫痫,舌脉同前。原方加钩藤30g,继服7剂。
五诊:服上方后一直未发作癫痫,自觉深吸气时胸满。舌红,苔少,脉弦细。原方加冬瓜子30g(杵),杏仁12g,芦根30g,继服7剂。
六诊:癫痫未再发作,仍觉深呼吸时左胁痛,二便调,舌脉同前。再拟化瘀散结治疗。处方:水蛭12g,桃仁12g,大黄6g,土鳖虫12g,生牡蛎60g(先煎),川贝母10g,玄参15g,夏枯草15g,海藻15g,昆布15g,海浮石18g(先煎),当归30g,赤芍30g,郁金15g,钩藤30g,白蒺藜15g,木瓜15g,生薏苡仁30g。连服40剂。
七诊:一直服用上方(2~3天1剂),坚持上班,癫痫未再发作,外院多次脑电图复查均正常。
中医认为本病属“风”病范畴,古有羊角风之称,实即指忽然昏倒抽搐而言。究其风之成因,则众说纷纭,有的主火,谓风火相煽,有的主痰,谓为痰迷灵窍等,但验之临床,均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本病为瘀血凝聚,其次则为老痰凝结,属有形之痰,故治疗采取化瘀软坚、化痰散结的方法,取“坚者削之”和“血行风自灭”之意。化瘀的主方是抵当汤,软坚散结的主方是消瘰丸。在服药期间,往往出现一过性症状加重,表现癫痫发作稍频或头痛加重,但继续服药,发作会逐渐减轻,并过渡到完全控制,不再发作。(《中医内科新论》)
案2
张某,男,42岁。年就诊。患者于年在某次战斗中头部受伤。伤后发生癫痫,每日大发作2~3次,发时猝然仆倒,肢体抽搐。曾因手提热水瓶时发作,跌倒而烫伤上肢及胸、背部皮肤,记忆力逐渐减退,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沉。因病势沉重,故专程自川来京医治。病人“喜忘”,又有头部外伤史,为血蓄头中之证。血瘀不营经脉,故见抽搐仆倒之风象。方用:水蛭12g,虻虫6g,桃仁12g,大黄6g,土鳖虫9g,生牡蛎30g(先煎),贝母粉3g(冲服),玄参12g,夏枯草15g,蜈蚣3条,全蝎6g,僵蚕9g。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5剂(停用其他药物)即停止发作,连续服药5个月,病始终未再发。乃将原方改制成丸剂以巩固疗效,返回四川工作。
据《伤寒论》下焦蓄血、“其人喜忘”的记载,选用抵当汤为主,加土鳖虫攻逐瘀血,生牡蛎、玄参、贝母(即消瘰丸之成分)、夏枯草消坚散结,配以僵蚕、蜈蚣、全蝎息风,如此组成方剂,既符合“治风先治血”的原理,又与“其人喜忘”用抵当汤的记载不悖,疗效明显提高。(《中医内科新论》)
案3
阎某,男,12岁。年就诊。8岁时因玩耍从墙头跌下,当夜发生尿床,尔后每夜遗尿一至数次。3个月后发现癫痫,至就诊时病已3年有余。其病或一日两发,或三四日一发不等。病发则仆倒抽搐,二目上翻,口吐白沫。精神渐显迟钝,诊时大便调,舌苔白,脉细。服苯妥英钠及西药镇静药可缓解。仍用案2方,剂量略减,每日1剂。服药3剂后尿床即除。继用原方,除在服药后第十五天时发作一次之外,未曾复发。20日后改为二日1剂,再后三日1剂。用药3个月后即停药,至今未有癫痫复发。(《中医内科新论》)
抵当汤加味方为印老治疗外伤性癫痫的经验方,由《伤寒论》抵当汤加味而成。《伤寒论》条云:“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条云:“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观其证,病机属下焦蓄血,以抵当汤破血逐瘀。对癫痫的治疗,中医文献记载多用祛痰、镇痉、息风诸法。印老于临床亦曾应用上法治疗此病多年,但疗效终不满意。及至20世纪70年代初,才根据久患癫痫病者记忆力多有减退的特点,而其中由外伤引起者颇多,因此,考虑当有瘀血不散。蓄血证尚有“如狂”或“发狂”,癫痫患者亦偶有此症状,近代称之为“癫痫人格”,也是抵当汤的适应证。选用抵当汤为主,加土鳖虫、花蕊石、地龙、僵蚕、全蝎而成加味方。方中土鳖虫攻逐瘀血,花蕊石有止血化瘀之效,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气,功能双重,正如《血证论》所说:“此药独得一气之偏,神于化血,他药行血,皆能伤气,此独能使血自化而气不伤,去瘀妙品。”配以僵蚕、蜈蚣、全蝎息风通络。唯对蓄血所在位置,值得进一步探讨。以外伤性癫痫言之,其瘀血显然蓄于头部,而言“下焦蓄血”较为费解。或可认为《伤寒论》中所言“经”、“府”、“下焦”既可指确实部位,又可指一组特定的“证候群”而言。
抵当汤在化瘀攻下的方剂中,历来被认为是峻烈的方药,特别是在近年出版的某些中药着作中,提出过水蛭溶血问题,医生们就更不敢轻易使用。其实,运用有毒药物治病,一般具有见效快、疗效好的特点,只要掌握得当,一般不会出问题。由于观察时间较短、病例不多,又缺乏系统的完整病历记录,如癫痫病例脑电图改变的记录未能保存等,因此,对抵当汤治疗顽固性痛经、癫痫等,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总结。方中某些动物药亦可改为散剂服用,剂量为汤剂的1/4或1/5。
抵当汤加味方为治疗外伤性癫痫者而设。
水蛭12g虻虫9g桃仁12g大黄9g土鳖虫9g花蕊石20g地龙15g僵蚕9g全蝎6g蜈蚣2条
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服。
化瘀活血。主治有脑外伤史,发则昏眩倒仆,抽搐强直,口角流涎,有时发出不寻常的怪叫声,大便干,舌红苔腻,脉弦数。可用于现代医学的癫痫、脑外伤综合征、外伤性头痛、痛经属瘀血停留者。
本方证病机系脑外伤使血分致瘀,瘀血停留而导致“风象”的发生,故见昏眩倒仆,抽搐强直,口角流涎;发出不寻常的怪叫声,为神志丧失的先兆表现;瘀血内阻,腑气不通,而见大便干,病属实证。方中水蛭、虻虫、土鳖虫、地龙、僵蚕、全蝎、蜈蚣化久瘀以定风,桃仁、大黄行瘀通便,花蕊石化瘀镇痉。久病者可加玄参15g,川贝母10g,生牡蛎30g(即消瘰丸),夏枯草15g,昆布15g,海藻15g,海浮石18g,以软坚散结,疏通经络,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王某,男,48岁,年5月11日初诊。患者间断发作癫痫16年,每月发作10余次。年脑电图检查示中度异常,脑血流图示流出加速、血管调节差。西医诊断:癫痫。舌红,苔少,脉弦。中医诊断:痫证。治宜化瘀散结。处方:水蛭10g,土鳖虫12g,桃仁12g,大黄6g,生牡蛎60g(先煎),川贝母10g,玄参15g,生薏苡仁30g,木瓜15g,鸡血藤30g,丹参30g,当归30g,赤芍30g,夏枯草15g,海藻15g,昆布15g,海浮石18g(先煎)。连服7剂。
二诊:服上方第6剂时,癫痫大发作一次,似羊尖叫一声后,双目上吊,抽搐,口吐白沫,2~3分钟以后清醒,尿黄,大便溏,每日2~3次,纳差。舌红,苔少,脉弦细。继服原方7剂。
三诊:患者于5月18日、19日各发作一次,20日发作两次,每次意识丧失1~2分钟,口吐白沫,无二便失禁,舌脉同前。原方加地龙15g,防己10g,继服10剂。
四诊:已2周未发作癫痫,舌脉同前。原方加钩藤30g,继服7剂。
五诊:服上方后一直未发作癫痫,自觉深吸气时胸满。舌红,苔少,脉弦细。原方加冬瓜子30g(杵),杏仁12g,芦根30g,继服7剂。
六诊:癫痫未再发作,仍觉深呼吸时左胁痛,二便调,舌脉同前。再拟化瘀散结治疗。处方:水蛭12g,桃仁12g,大黄6g,土鳖虫12g,生牡蛎60g(先煎),川贝母10g,玄参15g,夏枯草15g,海藻15g,昆布15g,海浮石18g(先煎),当归30g,赤芍30g,郁金15g,钩藤30g,白蒺藜15g,木瓜15g,生薏苡仁30g。连服40剂。
七诊:一直服用上方(2~3天1剂),坚持上班,癫痫未再发作,外院多次脑电图复查均正常。
中医认为本病属“风”病范畴,古有羊角风之称,实即指忽然昏倒抽搐而言。究其风之成因,则众说纷纭,有的主火,谓风火相煽,有的主痰,谓为痰迷灵窍等,但验之临床,均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本病为瘀血凝聚,其次则为老痰凝结,属有形之痰,故治疗采取化瘀软坚、化痰散结的方法,取“坚者削之”和“血行风自灭”之意。化瘀的主方是抵当汤,软坚散结的主方是消瘰丸。在服药期间,往往出现一过性症状加重,表现癫痫发作稍频或头痛加重,但继续服药,发作会逐渐减轻,并过渡到完全控制,不再发作。(《中医内科新论》)
张某,男,42岁。年就诊。患者于年在某次战斗中头部受伤。伤后发生癫痫,每日大发作2~3次,发时猝然仆倒,肢体抽搐。曾因手提热水瓶时发作,跌倒而烫伤上肢及胸、背部皮肤,记忆力逐渐减退,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沉。因病势沉重,故专程自川来京医治。病人“喜忘”,又有头部外伤史,为血蓄头中之证。血瘀不营经脉,故见抽搐仆倒之风象。方用:水蛭12g,虻虫6g,桃仁12g,大黄6g,土鳖虫9g,生牡蛎30g(先煎),贝母粉3g(冲服),玄参12g,夏枯草15g,蜈蚣3条,全蝎6g,僵蚕9g。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5剂(停用其他药物)即停止发作,连续服药5个月,病始终未再发。乃将原方改制成丸剂以巩固疗效,返回四川工作。
据《伤寒论》下焦蓄血、“其人喜忘”的记载,选用抵当汤为主,加土鳖虫攻逐瘀血,生牡蛎、玄参、贝母(即消瘰丸之成分)、夏枯草消坚散结,配以僵蚕、蜈蚣、全蝎息风,如此组成方剂,既符合“治风先治血”的原理,又与“其人喜忘”用抵当汤的记载不悖,疗效明显提高。(《中医内科新论》)
阎某,男,12岁。年就诊。8岁时因玩耍从墙头跌下,当夜发生尿床,尔后每夜遗尿一至数次。3个月后发现癫痫,至就诊时病已3年有余。其病或一日两发,或三四日一发不等。病发则仆倒抽搐,二目上翻,口吐白沫。精神渐显迟钝,诊时大便调,舌苔白,脉细。服苯妥英钠及西药镇静药可缓解。仍用案2方,剂量略减,每日1剂。服药3剂后尿床即除。继用原方,除在服药后第十五天时发作一次之外,未曾复发。20日后改为二日1剂,再后三日1剂。用药3个月后即停药,至今未有癫痫复发。(《中医内科新论》)
抵当汤加味方为印老治疗外伤性癫痫的经验方,由《伤寒论》抵当汤加味而成。《伤寒论》条云:“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条云:“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观其证,病机属下焦蓄血,以抵当汤破血逐瘀。对癫痫的治疗,中医文献记载多用祛痰、镇痉、息风诸法。印老于临床亦曾应用上法治疗此病多年,但疗效终不满意。及至20世纪70年代初,才根据久患癫痫病者记忆力多有减退的特点,而其中由外伤引起者颇多,因此,考虑当有瘀血不散。蓄血证尚有“如狂”或“发狂”,癫痫患者亦偶有此症状,近代称之为“癫痫人格”,也是抵当汤的适应证。选用抵当汤为主,加土鳖虫、花蕊石、地龙、僵蚕、全蝎而成加味方。方中土鳖虫攻逐瘀血,花蕊石有止血化瘀之效,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气,功能双重,正如《血证论》所说:“此药独得一气之偏,神于化血,他药行血,皆能伤气,此独能使血自化而气不伤,去瘀妙品。”配以僵蚕、蜈蚣、全蝎息风通络。唯对蓄血所在位置,值得进一步探讨。以外伤性癫痫言之,其瘀血显然蓄于头部,而言“下焦蓄血”较为费解。或可认为《伤寒论》中所言“经”、“府”、“下焦”既可指确实部位,又可指一组特定的“证候群”而言。
抵当汤在化瘀攻下的方剂中,历来被认为是峻烈的方药,特别是在近年出版的某些中药着作中,提出过水蛭溶血问题,医生们就更不敢轻易使用。其实,运用有毒药物治病,一般具有见效快、疗效好的特点,只要掌握得当,一般不会出问题。由于观察时间较短、病例不多,又缺乏系统的完整病历记录,如癫痫病例脑电图改变的记录未能保存等,因此,对抵当汤治疗顽固性痛经、癫痫等,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总结。方中某些动物药亦可改为散剂服用,剂量为汤剂的1/4或1/5。
要了解光音流
点图片链接查看↓↓↓
了解光音流,长按添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jb/6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