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季节,河北邯郸肥乡肖庄外,年迈的农民戴着麦草帽,散布在黄澄澄的田野之间,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
肖庄曾像壮劳力肩上的扁担,一头挑着孩子,一头挑着老人,稳稳当当走了千百年。
最近的几十年,壮劳力进了城,留下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老人成了空巢老人,村庄脆弱得像要散架。
李春香站在村口,望着生养自己的村庄。密密麻麻的房子,很多都是空的,人都走了。她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
年,李春医院,免费给村中老人治病,还收留了一些极度孤独贫困的空巢老人。
年,她办起“礼拜学”教育留守儿童,还让孩子走进“空巢”,雏鸟般抚慰老人孤独失落的晚年。
做好这些事并不容易,但李春香从没想过要停止。“这么多老人、这么多孩子都等着呢。”
周末
6月份,李春香家的20亩麦子收回家,垛成山。比麦收更忙碌的,是暑期班的准备工作。届时,周边村庄的多个孩子会来到肖庄,接受她的教育。
而平时的每个周六周日,肖庄一栋“乡间别墅”内都会传出早读声。“孝于亲,所当执”,李春香诵读《三字经》,40多个孩子跟着念;另一间房内,不时传来号声、鼓声,这是拓展课。
这些免费培训班始于年,是李春香的“私塾”,专门收留12岁到18岁的乡村留守儿童。村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礼拜学,一个礼拜来学一次的意思。
暑期,周边村庄的多个孩子会来到肖庄,接受李春香的免费教育。
如今已上大学的李晓晓(化名),就曾是“礼拜学”的学员。每年母亲节,她都会给李春香送一份小礼物,再写上祝福。
“你是我人生的妈妈,母亲节快乐!”有一年李春香看到这行字,感动得想落泪。
她记得,那年第一期暑期班开班时,12岁的李晓晓随奶奶而来,低着头不敢说话,一问话就哭。
70多岁的奶奶说,李晓晓是儿子领养的。儿子在外打工,不幸发生意外去世,儿媳改嫁,孙女变得格外胆小自卑。
奶奶年迈,孩子可怜,李春香就收留了她。第一节课,小姑娘硬是一句话不说。当周围孩子跟着念《弟子规》时,她连头都不敢抬,下课则躲到角落里。
像李晓晓这种情况只是乡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冰山一角。李春香接触过早恋怀孕的女孩,打架偷盗、沉迷游戏的少年。很多孩子对父母感情淡漠,有的甚至出手打父母。
她办这个“礼拜学”,想尽力改变他们。
她亲自给孩子们讲《弟子规》,教育如何孝敬父母,自立向上。
她让孩子们学习生活技能,“自己做饭,个子小够不到台子的,就踩着小板凳。”
她分出一块块田地,让孩子们学习打理,播种、翻地、浇地,都要干。
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弹琴、吹号、敲大鼓,组成儿童乐队外出演出。
为了让孩子们身体力行孝道,她让孩子们给分散在村中的空巢老人送饭。
每天放学后,村内的孩子们直接来李春香家里,拿上打包好的饭菜,骑上三轮车,争着去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饭。
“礼拜学”孩子们在陪伴老人。
“孩子们在村里转,可开心了。”李春香说。
李晓晓也在慢慢改变。
李春香和她一起做游戏、买零食、讲故事,让她和其他孩子一起给老人送饭,两年后才撬开她紧闭的嘴。
陪伴
肖庄距邯郸大约15公里,距石家庄大约公里,距北京大约公里。
几十年间,这些城市像巨大的磁石,吸走了肖庄的年轻人。
李春香专门给村中老人做花名册,统计60岁以上需要照顾的老人就有多人。而亲人,总是不在身边。
有些子女,在外打工几个月不回一趟家,老人在家大小便失禁好几天也没人发现。一遇到这种情况,李春香就有些唏嘘。她看到街上打群架的留守儿童,心想,这些孩子,将来又会如何对待父母呢?
孩子需要教育,老人也需要照顾。
“礼拜学”上课之余,她带着孩子们给老人送饭、量血压、打扫卫生。过年了,带着孩子们一同去拜年、送年货。老人在家孤单苦闷,带着孩子们去陪老人说话、讲故事。
空巢老人们,慢慢对孩子们也产生了深深的依赖感。有时孩子们几天不来,就会问,孩子哪儿去了?
去年9月,肖庄一位老教师病重,死亡日渐临近。
“我知道自己不中了,我很害怕。”老人最后那段时间,虚弱地重复说。
“他对死亡非常恐惧,要我们过去陪他,我们就去了。”李春香说。
肖庄另一位空巢老人,长期在家孤独苦闷,每天都坐在门口。老人去世前,李春香带着孩子们隔三岔五过去陪伴。孩子们围在床边,握着老人的手,给老人说话、讲故事。
“老人已经说不出话,但一看到我和孩子,眼神里就看出来很高兴。”李春香说。在她和孩子们的陪伴中,老人渐渐停止了呼吸。
至今,李春香和孩子们已经陪伴20多名老人走到了生命终点。
她和孩子们能带给老人的临终关怀就是,享受最后的天伦之乐。
支柱
李春香兄弟姐妹七人,她排行老五。哥哥姐姐早年做房地产开发,早已迁居邯郸。对于李春香的这项公益事业,不断给予资助。
她说,他们的父亲曾规定,赚的钱要拿出十分之一来做慈善。
于是每到年关,李春香都会收到一笔资金。这是她把事业继续下去的“底气”。
然而随着老人和孩子的增多,李春香需要投入更多。比如,一块更大的场地。
年,哥哥姐姐特意在村中为她建了一栋三层“别墅”。“别墅”气派、漂亮,内部装潢精致,耗资多万元。大哥说:“没事,盖就行,资金不用你愁。”
她平时办慈善,很少考虑经费问题,需要钱伸手就要。直到后来哥哥姐姐的生意陷入困境,她才体验到了缺钱的为难。
那年暑期,她要筹备办班的资金,大哥面露难色。“你来了我就给你筹钱,实在不行咱就贷款。”
李春香不想让哥哥借高利贷,决定回家再想办法。
最终,她卖掉了囤积的麦子和玉米,向亲戚朋友借钱,还贷了5万元钱,一分五厘的利息。后来哥哥姐姐们的经济状况稍微转好后,帮她还了钱。
“那时候,我就感觉可难可难了。”李春香说。
经历了“可难可难”后,李春香开始寻找志同道合的民间公益人和公益组织。“我需要精神依靠和支柱,需要外界的支持。”李春香说。
现在,每年暑假,她的“别墅”会迎来四五百个孩子。请的义工忙不过来,李春香就从家长中选义工。家长既要做饭陪孩子,还要给村中老人送饭,争着为孩子做表率。
礼拜学和暑期班,靠着这种形式仍在年年推进。
李春香的“礼拜学”各期培训班孩子们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如今在肖庄村,孩子们放学后成群结队,像一群小鱼穿梭在沉闷的街巷,给空巢老人带来莫大的心理安慰。19岁的大学生李晓晓,今年暑期也将帮助李春香,到周边村庄给孩子上课。
“照顾好老人和孩子,村子就可以安宁了。”李春香说。
实习生胡明山南都记者程姝雯
*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hw/10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