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神州文艺》。文学新高地
年6月,沈华月兴高采烈地登上尹士国刚给他买的小汽车
心中大爱向孤残
王志平
尹士国是沈阳市军休北陵休养所休干。他年入伍,军旅生涯中,有25年的时间是在东北的大山深处默默地从事着国防科研试验发射任务。刚入伍不久就随同一个十几人的小分队,工作、生活在森林中不为人知的山头上,住的是简易泥土房,夏天蚊虫叮咬,冬天雪大风寒,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最后参与完成了某型号武器的试验定型任务。大山里的神秘和神奇且让它继续神秘,这里要说的是尹士国人生的后一阶段,依然的华彩乐章。尹士国刘抗美夫妻在家中向记者讲述了他们不平凡的经历。
年尹士国和沈明千在家中做游戏
年5月8日,《辽沈晚报》一篇题为《名残疾儿童呼唤妈妈》的报道引起了尹士国刘抗美夫妻的注意。残疾儿童的不幸遭遇在他们心中产生强烈振动,唤起他们的怜爱之心。尹士国觉得他们有条件为社会出一把力,为残疾孩子做一点事。夫妻商量后决定领养一个残疾孩子。
按照《收养法》规定,已有孩子的尹士国夫妻,只符合助养条件,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助养的孩子遇到有条件收养的家庭,就可能随时离开他们。
年尹士国和沈志作在大连的公园里
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把几十名孩子排成队领到他们面前,就是双方的互动相亲,孩子们也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当阿姨问道:“哪个孩子想跟他们回家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儿就跑出来,抱住刘抗美的腿说:“妈妈我跟你回家,带我走吧。”看着孩子渴望的双眼,夫妻俩热泪盈眶,蹲下身来,紧紧抱住这个可怜又可爱的孩子。
这个男孩叫沈华月。“小华月是兔唇,并且右手腕先天性缺骨,生活难以自理,会给您的生活增添许多麻烦。”办理助养协议时,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提醒尹士国夫妻。
把小华月接到家里,夫妻俩就跑前跑后地给他布置房间。小床、童车、玩具、画册等等,五彩斑斓,把房间装点得温馨而又舒适。小华月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家。
年尹士国夫妻与沈俊沐在家中合影
平静的生活多了一个孩子,小华月成为夫妻俩生活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给孩子做好吃的,陪他们玩耍,教他们唱歌儿识字。不到半个月,小华月就走出了先前的孤独,渐渐地开朗起来。
小华月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也在改变着他的代理爸爸妈妈。尹士国夫妻从此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同时,他们还拿起相机,把小华月成长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等他们长大了,送给他们一份珍贵的礼物。
6年底,小华月将要离开这里奔赴美国的新家。得到消息后,尹士国夫妻专门带小华月去了一次北京,看天安门,看升国旗,让他幼小的心灵留下祖国的印记。
机场告别时,小华月的美国爸爸妈妈通过翻译对尹士国夫妻说:“感谢你们对小华月付出的爱,请相信,我们会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这是我们共同的孩子,让他见证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
现在,沈华月已经20岁了,正在美国读大学。
尹士国夫妻为助养孩子写的部分成长日记和拍的部分照片王志平摄
沈明千是一个天生无肛门的孩子,在他刚到福利院时就做了手术,否则孩子是活不成的。手术只解决了不畅通的问题,术后的小明千大便失禁,离不开止尿裤。小明千不愿意离开福利院,开始尹士国夫妻以每周末接回家的方式助养。刘抗美给他买最好止尿裤,勤换洗衣物,抹爽身粉保持干燥。半年以后小明千就愿意回家了。小明千在尹家两年,肛门没有出现感染。年临走的时候,吃完最后一顿午餐,小明千向爸爸妈妈提出要把一条有心形挂坠儿的项链留在身上。那是他经常佩带的项链,并且那心形的挂坠上有尹士国夫妻的照片,孩子是想让父母长久陪伴在他的身边。走时小明千只有6岁。
小明千在美国又做了一次手术,彻底解决了大便失禁的问题。原来大便失禁是脊椎神经沾连的问题。全美有四名最好的神经外科医生,小明医院就有其中的两名,所以问题很轻松就全解决了,小明千幸运地成为健康孩子了,在球场上踢足球都没有问题。现在他17岁,快高中毕业了。
尹士国夫妻在助养孩子的房间向记者介绍孩子的玩具和用品王志平摄
8年,尹士国从沈阳某基地副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退休,他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助养孤残孩子的事情当中。
沈志作是年来到尹家,当时3岁,是一个两性人,后经DNA测定为男性,虽做了手术,但没有生育能力。这个孩子非常淘气,也很聪明。尹士国给他买的小飞机等玩具,他都给拆开了,却安不上,成了废品。他还把尹士国的照相机放到卫生间的水桶里,盖上盖,在水里泡了一个星期才找到。有一次尹士国开车带他出去玩,刚开出不远接个电话,临时有事不能去玩了。沈志作就生气了,把尹士国的手机抢过来扔出车外,搞得尹士国哭笑不得。在医院做手术前,也许是想让医生好好给他做吧,小志作唱了一首《感恩的心》,深情的歌声感动了在场的医护人员,纷纷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小志作年被美国家庭收养。年养父母准备带沈志作回国探亲,因疫情而未能成行。现在沈志作14岁了,正上高一。
沈俊沐(沐沐)在福利院时就渴望有一个自己的家。尹士国夫妻去福利院看望并与孩子们交流中,小沐沐或许就在心里将刘抗美当作自己的妈妈了,终于在年的九月份她将“妈妈”这两个字在刘抗美面前喊了出来。于是她就在沈志作还没走时来到尹家。当时两岁多的小沐沐手指发育不完全,十个指头不同程度地弯曲、僵硬,不能伸直。在这种情况下,从这一天开始,尹士国除日常料理外,又多了一项漫长而又不知道结果的工作——为小沐沐按摩手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两年多的日日夜夜,奇迹发生了,小沐沐的手指变软了,活动自如了,可以吃饭、写字了,就连医生都感到不可思议。他们还满足了小沐沐坐飞机的梦想,带她去新疆、西安、洛阳等多地旅游。年小沐沐离开尹家,去了美国北方的一个小镇,现在上小学四年了。
“外国人为什么不领养健康孩子呢?”我问尹士国。他向我介绍,外国人领养的是需要帮助的孩子,是一种慈善行为。他们通常都有自己亲生的孩子,而被领养的中国孩子都能与他们原来的孩子和谐相处,如同一家人。有的家庭领养了两三个孩子。而中国家庭领养孩子,往往是夫妻没有孩子或丧失了孩子,领养时要选一个健康、漂亮的孩子,既补充了家庭成员的缺失,又容易在感情上的亲近。领养以后要断绝之前的一切信息,不像美国还可以与前任养父母交流来往。这是两种观念吧。
关于孩子的姓名,尹士国介绍,这些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或许原本就没有名字,他们的名字是福利院起的,并且一律姓沈,意为沈阳的孩子。他们普遍没有寻找亲生父母的意愿,而且他们的亲生父母都没有丝毫的信息。福利院的档案中只有孩子的捡拾地和捡拾人的记录。
从年到年的12年间,尹士国夫妻先后共助养了11个残疾孩子,0多篇成长日记,十几万张照片记录了其间的点点滴滴。年,福利院改革助养体制,变为院内助养。尹士国夫妻也就不再将孩子领回家了,加之他们的年龄也大了,尹士国身上已经有了6个支架。但是每年的重大节日他们还会前去看望,给孩子们送去生活用品,和孩子们欢度佳节,以这样的方式延续他们对孩子的爱。
在尹士国夫妻的影响下,她们的女儿也积极投入到献爱心的行动中,每周末从部队回来都为孩子们买回玩具和食品,转业到地方后,还和同事们一起到福利院为孩子送去精心选购的图书、衣物和食品等。
年尹士国一家被评为“沈阳市最美家庭”,同时荣获“全国最美家庭”殊荣,年被评为“辽宁省文明家庭”。尹士国说:“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本来就遇到了不公平,本来就缺少爱。我们只是尽自己所能,献一点爱心,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来关心和爱护这些孩子。”
注: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尹士国提供。
尹士国在家中向记者介绍助养孩子的情况
重要公告:即日起,凡投稿本刊的作者,作品在本平台刊发后,根据阅读量、打赏等情况,将有机会推荐到地级以上党报文艺版,或文学杂志发表。
签约诗人(作家)(排列不分先后,名单正在添加中……)
剑峰(中国作协会员)、何孝清(中国美协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玉庭(教授,安徽作协会员)、孙永恒(中国书协会员)、吴金火(中国金融作协会员、中国农业银行作协会员)、杨兴明、陈定杭、江山、邓昌盛、天河、罗涛、阿凡、杜向达、罗菲、王火、刘朝荣、舒展、王新葆、曹桂、肖育莲、杨建昭、李永宏、李辉春、王李、向卫华、邱太兵、张春芳、崔春杰、王志海、南枝可依、李静、邹仁龙、谢尚江、覃力维、刘新龙、杨晓航//白庆裕、朝花惜拾、史高鹏、盘文坚、汤丽群、梁洁敏、张伦、朱玉富、刘廷胜、罗振、胡光贤
《神州文艺》“签约作家(诗人)”()招聘启事“我的父亲母亲”主题有奖征文活动启事“辛丑之缅怀”有奖征文活动启事“身边的好人好事”散文、诗歌有奖征文活动征稿启事(点击可看)作者简介
王志平,沈阳市军休常德所休干。年开始发表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报刊、电台及网媒发表文学、书画、摄影等作品余篇。著有诗集《心中的彩球》、散文集《穿越同城》等。在沈阳燕京啤酒广告语大赛中获一等奖。书法作品入选红云酒业文化墙。在中国第九届书法、国画大赛中获三等奖。参与多部诗文集的编辑工作。
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会员、萃芳缘文学社副社长、沈阳市军休指弹球协会会徽设计者。
-END-
▼更多精彩推荐,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fd/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