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佘大德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人虽为万物之灵,古往今来,却没有谁能摆脱生、长、壮、老、死自然规律的约束,自始至终,无时无刻不在与广袤无边的宇宙同呼吸,共命运!人的衰老而至死亡,虽然是人类无法抗拒的生命规律,可是人的生命进程仍然有明显的长短之别:如《庄子》一书曾经指出:“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可知人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争取延长自己的寿命,也并非没有可能。汉代军事家曹操曾经说过:“盈缩之期不尽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事实亦正如此,古今中外善于养生而年逾百岁者,不乏其人。人怎样去理解和认识衰老,人如何去延长寿命?今试细论之。
一、老的年限与人类寿命的极限
《黄帝内经》这部古老的医书曾指出:“人年五十以上为老。”《说文解字》一书则说:“七十曰老。”中国古代文献上的这些记载,竟与当前国际上所说的老年前期(五十岁左右)、老年期(六十五岁左右)十分接近,年龄固然是老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也不是绝对而言,有的人年龄虽已“入老”,却一点也未呈现老态;也有的人年纪虽轻,却未老先衰,老态超前毕现。
至于人类寿命的极限究竟如何?据笔者所知,有以下几种推算方法:一是按人生长期(20-25年)的5至7倍推算,人寿命为至岁。二是按人类性成熟期(13至15年)的8至10倍推算,人的寿命则为至岁。三是按人类细胞分裂次数为50次,平均每次分裂周期是2.4年,以此来推算人的寿命约为岁。四是人类机体组织结构第一次变易在怀孕期(平均天)乘以15.15年即第11年,变易期最易发生各种疾病;此种变易第二次将发生在11乘以15.15年,故人类寿命的最高值约为岁。概而言之,人类寿命的极限在至岁之间。
二、人类对衰老机理的研究与探索进展
(一)古代医家对衰老机理的认识
衰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历代医家曾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均认为衰老与心肾关系最为密切,主要机制在于命源气化功能之减退而导致全身阴阳失调,从而使体内脏腑精气失去平衡,乃从精衰发展为气衰,最后导致神衰,形坏而老死。
(二)现代医家对衰老机理的探索
后世医家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衰老机制不断进行更为深入更为广泛的研究。目前涉及衰老机制的学说多达种以上,但是大多数缺乏实验依据或者仅仅是猜想而已。
三、自然衰老与病理衰老的区别
(一)自然衰老
自然衰老是一种生理性的缓慢的退行性变化。自然衰老是不可抗拒的生物规律。
人衰老初期的征兆,在外表现为:皮肤渐露皱折,发鬓渐发白,颜面铅华渐洗。随着老化程度的逐渐加深,进一步出现耳目失聪,牙齿脱落,性情变异、喜静懒动、或情绪不稳,多言易怒,或孤僻寡言,近事易忘,食欲渐减,性欲冷淡。但双目尚有神彩,面色依然红润,举止谈吐反应尚灵敏,声音尚洪亮,食欲、大小便如常。而且脑及五脏功能仍然基本正常。上述老态,属自然衰老。
(二)病理衰老
若渐出现神态恍忽,腰弯背曲,手足发抖,精力锐减,记忆力衰退,步态蹒跚,腰腿无力,大小便失禁,食欲呆滞,双目无神,面色无华,精神萎糜,动作迟缓,声音低微,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属“龙钟老态”一类,为病理衰老。此时,病者多有脑及五脏实质性损害或有其他严重并发病,如肿瘤之类,病理性衰老常是一种进行性的,不可逆性恶性循环。
四、老年病的划分与特点
老年病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一)因机制老化发生的病:最常见的有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肺气肿、老年性痴呆、老人骨质疏松症等等。(二)老年人易发生的疾病:如恶性肿瘤、高血压、冠心病、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等。(三)不仅老年人,一般人也可发生的病:如肺炎、感冒等等。
由于老人体质多虚弱,抗病能力差,故其得病后,转为慢性病者居多,病情迅速恶化者居多,病程绵长者居多,出现多器官、多脏腑损害者居多。
五、防衰老与养生经验谈
在认识衰老机理的基础上,如何去延缓人类不可避免的老化进程,防止病理衰老和老年病的发生,从中求得长寿呢?前人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颇丰,大概可以归纳为这么几句话:慎起居,顺四时,养精神,旷心胸,严喜怒,调饮食,节房劳,动筋骨,病轻治。其中最重要的是:
(一)颐养天年,虚静为保
虚静,重在调节情志。唐代医家孙思邈在调节七情方面,提出了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八十智臾陶博吾先生说得更为通俗:“养性莫如居静寂,颐年最好是糊涂。”这两句诗颇得佛学“随缘、无欲”此潜养静修的精僻要旨。明朝名将郑成功也曾说过:“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对于那些难于入静,静反觉闷的人来说,不妨认真考虑一下郑成功的意见,研究诗书;或者同时弹弹琴,练练字,写写画,让音乐书画来熏陶一下自己的心灵,从中除去尘心浊欲带来的种种人生的积垢,让自己的精神享有一种小小的寄托,从“逸”中求得长寿。
(二)调节饮食,细护脾胃
脾胃素有“后天之本”称谓。近有学者认为肠神经系统为人的第二大脑,因为能指挥和控制大脑活动的物质,都具有与一经色胺、多巴胺,氨酸等多种神经传递素,在人体肠中亦一应俱全;肠还富含有安定作用的苯二氮卓。可见古人对脾胃立论之高明。“调节饮食、细护脾胃”,也是防衰老最重要之一环。
人首先须根据自己的体质偏胜来调理好自己的脾胃。阴虚者,忌多吃煎炸、辛辣、燥热食物;阳虚者,则忌多吃生冷瓜果,寒凉菜肴。吃未煮过的生肉,尤须谨慎。曾有报导个别患者因吃未煮透的龟内脏及龟血而染上了罕见的人体喉兽比翼线虫病。
其次,要根据老化过程中出现的人体内环境变化,不断注意通过饮食来补充钙和其他微量元素,对人体相对有害的食物,则应严加节制。一旦迈入中年,随着性激素水平的逐渐下降,便出现“钙迁徒”现象,即出现钙从骨进入血液,再进入细胞内的强变过程,渐导致骨钙空虚,组织硬化,细胞内钙过盛而早衰。有人统计,男性40岁以后,每10年骨钙丢失3%至5%,女性35岁就开始骨钙丢失,停经后每10年骨钙丢失9%.低钙可普遍形成骨质疏松症,也可使血压升高,渐形成高血压病。钙可通过吃奶制品、豆制品、海产类食物,来使人体得到补充。
随着年龄增长,肝脏解毒功能会逐渐衰减,人更须不断增强抗癌意识;少吃些油炸食品及有致癌作用的食物(如咸鱼、酸菜、咸菜、梅菜、烧猪、烧鹅、烧鸭、腊味等)为宜,宜多吃蔬菜、水果。
至于酒类,喝上50毫升至毫升,对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液分泌,会有一定好处;超量饮用,则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对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可能会诱发心肌梗塞和脑溢血,对于重症肝炎患者来说,可能会诱发急性或亚急性黄疸肝萎缩而命绝。有的老人在交流养生心得时提出:“一癖诗书画,三绝烟酒茶”,看来其中也有一定道理。
饮食平素也不宜吃太咸,富含胆固醇及嘌吟的食物,如猪肝、鸡肝等动物内脏和尤鱼等,也该少吃为宜。
(三)动静有度,运动延年
运动健身,能延年益寿,这种观点一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例如汉代名医华佗曾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已,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他还创作了一套五禽戏,流传至今,依然为中老年人喜爱的一项传统健身运动。《灵枢。经脉蓠》亦强调:“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血脉通畅,经气血液循环不息,是人体保持健康的必须条件。而佛家、道家的正宗气功,对通经气,增益智能,延年益寿,亦起到一种不可思议的作用。动练骨筋,静养调神,两者施行,相行益彰。
笔者认为从事体育锻炼,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项重要原则:其一,锻炼时要根据各人身体素质,量度施行,切勿超过身体极限。其二,锻炼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功近利,学气功者尤须注意,以杜绝“走火入魔”的发生。其三,运动要持之以恒,方能收到预期效果。其四,年事高者,宜集体操练,这样不仅能相互切磋技艺,而且彼此间相互照应,从中可避免一些意外事故发生。“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END-
来源
佛山市老年学学会
编辑
小乐
声明
我们推送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fd/6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