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
■章秀中
武汉,美丽的城市
灯光璀璨的夜,
述说着曾经的繁华,
万千霓虹,
掩盖不了病毒肆虐下的悲凉。
无数生命在挣扎,在呼唤。
来了,
我们应唤而至,
娇弱的躯体,
隐藏着烈火。
眼里还噙着惜别亲人的泪滴,
眼底的那份坚毅却清澈可见。
细嫩的双手早已因无数次清洗,
变得无比粗糙。
黑暗中的灵魂,
需要一颗火热的心,
需要一双清澈的眼,
需要一双温暖的手。
守护生命,
不需要华美的词藻,
需要你,
偶尔轻轻的呼唤,
日夜默默的守候,
常常热心的帮助,
与无私的关怀。
我们,
想用自己的坚守,
来换你们的康复!
我们,
只是生命的守护者,
平凡又简单。
《武汉,加油!》
■章秀中
黎明的曙光,
终将挣脱黑暗的束缚。
病毒阴霾下的武汉,
终于在千万赤子的呼唤中,
苏醒。
主席亲临,
举国欢腾。
武汉,你将睁开清澈的双眼,
鸟瞰世界。
武汉,你将张开强壮的臂膀,
热情拥抱。
武汉,你将迈开坚毅的步伐,
飞腾前进。
灿烂的樱花,就在眼前。
美好的希望,必在明天。
武汉,加油!
这些诗的作医院大外科护士长章秀中,写于武汉。
2月8日,元宵节当晚23点37分,医院接到指令需抽调1名医生和4医院医护人员一同组成2支医疗队驰援湖北。
23点45分,医院通知后,章秀中第一时间报名。为了让这份申请更容易被通过,她还写下请战书,并按下鲜红指印:“我作为一名公民,一名护士,一名党员,理应尽责,我若不去,还有谁能去!”
章秀中是三院大外科护士长。当天,和她一起列入三院驰援武汉名单的还有三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孙金明,以及护士陈飘维、任玲琳、华立飞。
2月9日,这支三院的援汉小队带着亲友的关切,医院领导和同事的嘱托,出征前往武汉,和其他医护工作者共同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病区。
为了方便患者找,他们给自己取名“小(萧)A”“小B”“小C”“小D”“小E”。章秀中更是把临浦小城市的“logo”画在自己的防护服上,旁书“大美临浦”四个字。
爱写诗的护士长留下“临浦”印记
谈及为何会在防护服上画下“临浦logo”,章秀中觉得家在临浦,工作在临浦,能在自己的战袍上记录下自己的“家”非常有纪念意义。章秀中表示:“开始凭记忆画了点,又觉得不够慎重,万一有差异,医院楼近阳副院长要了logo。开始自己画了点,看看身边有一个老师画画水平比我高,我又请他加工了。”
“一件好的防护服是舍不得拿来画的。”章秀中说道。大约半个月前,在检查队员穿防护服时,她发现一件有瑕疵的防护服。不能穿进病房,扔掉又可惜,医院负责人沟通后,便拿来画画留作纪念。经过严格的消毒后,这件“战袍”已经寄回了临浦家中。
5位医护人员更是用实际行动,用自己的专业和无微不至的温情,让“大美临浦”的印象深深烙印在武汉患者的心中。
16床、18床阿姨心理负担太大,章秀中带去零食,让她们分散注意力,顺便给她们医学上的鼓励,阿姨们笑得很灿烂。
“非常感谢,希望你们平安回家,早日回家,加油……”5床的阿姨出院时激动地对他们说道。
章秀中的班分两种,一种是4小时、另一种是8小时,一般她都会提前到岗,做好交接班的准备。防护服的穿脱、消毒等,前后准备需要2个小时左右。闲暇之时,她也喜欢用诗歌记录日常生活工作,给自己和队员们鼓劲。
87篇武汉手记,记录平凡的感动
在武汉战“疫”的51天里,5名医护人员抽空写下了87篇手记,记录了他们从最初的紧张害怕,到正确认识、有条不紊,再到后来胸有成竹、信心满满,记录了他们对家人对同事朋友的思念,也记录了他们对患者的真诚付出,对武汉的祝福和期待。
他们熟知自己管辖的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和喜好,只因医者常怀仁心。
病区有个患者,他姓张,我们都称他老张。老张入院时就归我们医疗组主管。他有基础疾病,多年前胸部受过外伤,又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双肺都是肺大泡。这些年来他晚上在家一直间断用无创呼吸机维持,没能逃脱这次的疫病,感染了新冠肺炎。老张氧饱和度一直低,曾一度低到70%(正常人至少要大于95%)。我们讨论再讨论,权衡再权衡,用呼吸机替下了他的家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方案尽可能完善。老张的老伴也感染了病毒,住在邻床……在大家努力下,老张氧饱和度的指标逐渐有了起色……
像老张这样的患者挺多,他们和亲人经历着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想和患者们说:别害怕,请放心,我们一起继续战斗,光明终将来临!
——孙金明/02/21
想到病区19床的阿姨从重症转为轻症,很开心,想着她或许很快就可以一家团聚,我的眼眶不觉有些湿润,心中的喜悦更难以言表。这应该就是我们医者的使命,这就是我们医者拯救生命的意义。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做一名白衣天使,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我还是会义不容辞的站在最需要我的地方。
——华立飞/03/17
他们努力学习武汉方言,只为拉近与患者的距离。
为了和患者更好地交流,我利用休息时间学了一点武汉方言,能和38床90多岁的老奶奶简单交流了。“家家”(外婆),“唉”;“有拉里不虚服”(有哪里不舒服),“胯子腾”(腿痛)……像平常的祖孙对话。90多岁的人听普通话确实困难,用方言交流,效果不错。
为了给奶奶更好的营养,我们对她进行了胃肠内高营养治疗,但治疗也有不足,奶奶的大便呈失禁状态,一个晚上下来,起码要为她擦洗5次,清洁后为她涂上防湿疹的膏药。奶奶入院时有压疮,我们护士都变成“汉子”,按时为她翻身……
我一边巡视病房,一边用武汉的称呼和患者们打招呼,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19床的奶奶精神也好转了许多,说现在胃口不错,走路也有力气了。一位患者看到我防护服上写着“萧山”,就问我萧山是哪里。我告诉他我是杭州萧山的,我姓章。患者说“章护士长,我记下了,不错,很仔细。”能得到患者的肯定,感觉一切的辛苦都值了。
——章秀中/03/07
他们克服种种不适和重重困难,只为与时间赛跑。
武汉的天气依旧闷热,穿好防护服,还未进入病房的我,已是满头大汗。进入病房开始交接班:“38床的老太太病情严重,心脏不好,长期卧床,尾骶部压疮,老年痴呆,电解质紊乱,烦躁等”。因为患者有两路静脉通路,我认真查看她的穿刺部位,有一路已经肿了,只能拔了。大家看了一下老太太的静脉,根本看不到,而且静脉也已硬化。
老师们护目镜上都是汗水,非常影响视线。我想自己虽然年纪小,但此时我也应该站出来。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最终我成功完成了穿刺任务。这时,我脸上、嘴角都已是汗水。汗水咸咸的,但心里却美美的。
——陈飘维/02/26
武汉天气逐渐暖和,防护服穿上没多久,平常不太出汗的我已是满头大汗。可是看着病区的患者们逐渐好转,出汗也值了。38床的老奶奶了,每天给她鼻饲肠内营养液,定时回抽,定时喂药。近几天老奶奶的症状好多了,已不再需要输液。给她翻身的时候明显感觉她力气变大了,精神也好转了。当时她刚来病区的时候,基础疾病多,人又瘦小,看着她好转,心里极其开心,满满的成就感!
——任玲琳/03/13
历时51天,三院这支援汉小队圆满完成任务,在武汉新冠肺炎患者心中种下温暖美好的“临浦”印记。
明天,他们即将凯旋。
欢迎回家!
文字/沈艳露
图片医院及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徐雅婷
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fd/10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