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养老现状调査
四、知青养老调查
知青养老抽样调查综合分析结果验证了(二、知青老年化生活状况)且具体化,形象化。具有如下特征;(一)贫困户占绝大多数特困户与贫困户占95.75%,占调查知青的绝大多数。清华大学教授李強曾讲;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民众有55%;中层阶级占30%左右。按照李强教授的分析,知青的贫困比率是李強教授分析比率的0.75倍。明显高于其他群体。知青老人的绝大多数生活在社会底层,低退休金仅能维持日常简单生活,平时的文化生活,休闲旅游,定期体检等有品质的生活需求,只是一种奢求。若患病,需要治疗护理,或生活失去自理能力,那必然陷入非常窘迫凄凉的境遇。现在老人中常见的心血管病,只要住院检查治疗10多天,就得花费多元,除去医保报销70%,病人还要自费30%,另还要付“门槛”费元。如果动手术,手术费、住院费、护理费、“红包”,动辄几万,十几万。这对于只拿多元退休金,勉强度日的知青老人,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有的知青自嘲;“小病拖,大病扛,等着见阎王”。有一位男知青出身贫寒,身患肺结核,内风湿病,终身未娶,孑然一身,孤寡老人,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医院治疗护理,扬州仅有一家公办福利老人院远在郊区,床位早满,排队在10年后才能轮到,而且不收失能老人。这位知青只能孤身躺在家中死拖活捱,仅靠社区隔三岔五送顿饭,一顿饭要吃一、二天,知青也组织起来,常去送饭护理,但这都是“浮云”,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能给予长期有保障的治疗护理和生活照应,这才是“王道”。年这位长期卧床患病的知青死在家里一星期才被人发现,是知青和社区派人把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火化后骨灰无人要,也无人安葬,社区要知青把骨灰带走。这个“三无”知青老人最后无依无靠终结生命的凄惨境遇,是谁的缺失和耻辱?有一位女知青刘春兰年3月下放,下放前就有严重哮喘病,说话走路都喘得厉害,下放后根本不能参加体力劳动。连队分配她看菜园,回城后分配在社办厂工作,工资低,无钱治病,九十年代下岗后,女儿失业,丈夫踏三轮车,生活更为窘迫困难。日常简单生活都难以为继,医院治病,她也不参加知青聚会,在极度贫困中苟延残喘,对生活失去信心,心情极度痛苦绝望,最终上吊自尽。还有一双知青夫妇,女儿在国外工作,这一对空巢老人退休金加起来只有多元,生活艰苦,无钱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保健护理,身体状况日渐恶化,后相继患小中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女儿回来陪伴护理照顾一段时间后也回去了,这对知青老人经过治疗,稍有恢复,但行动不便,只有半自理能力。后来知青组织爱心小组,轮流帮助他们买菜、烧饭,料理家务。扬州电视台还专门作报道表扬。类似以上事例还有许多,不逐一列举,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的现象还会越来越多,类似的知青老人不幸窘境还会发生。(二)富裕户少,有的因病致贫。知青调查中富裕户、富足户只有12人,占调查知青的3%。按清华大学李強教授“城市中层阶级占30%”的推断,若富裕户就相当于城市中层阶级,知青中层阶级只占城市中层阶级的十分之一。调查的个知青中,没有一个公务员编制,只有两人虽在市级局机关担任中层干部,但只是事业编制,虽然在职时工资待遇与公务员相差不大,但退休后待遇与公务员退休差距较大,退休金只有公务员编制的同等退休人员的60%左右。但要比贫困户知青的退休金高一倍多,医疗保障,生活质量也要好得多,但有时也脆弱,因为年轻的优势失去后,随之而伴的必然是年老体弱或患病,已是弱势群体,老年人自然产生依靠感,依靠子女,知青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据统计;知青中近三分之一是空巢老人,子女在外地工作,有钱稍好些,老人可以进私办养老院,但一旦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或需要治病护理,养老院是不负责的。即使养老金稍多些,一旦患上大病,也会陷入窘境。一双知青夫妇,妻子不到50岁患乳腺癌死亡,男知青在中学当教师,退休后,退休金有0多元,不幸65岁患肌肉萎缩症,后期瘫痪在床,呼吸靠呼吸机,大小便失禁,儿子远在西安工作。请假回家服侍照顾父亲,但不可能长期请假在家服侍病人,全天候护理工很难找,而且工资价格很昂贵,儿子无奈,只有将瘫痪在床,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父亲,用担架抬上火车,带到千里之外的西安,安置在身旁,一边工作,一边照应父亲。(三)知青家庭独生子女居多、空巢现象普遍上世纪七十年代下半叶是大批知青返城工作、结婚的高峰期,恰在这时期,年实行计划生育,独生政策。知青结婚后都是生育一个子女。21世纪中国进入老年化时代,人口红利时代结束,知青一代首当其冲开始经受老年化时代,社会养老福利设施不完善,社会养老资源奇缺,养老福利政策不配套,不健全的巨大困扰,独生子女政策,又使”养儿防老,养老靠子女”的传统社会理念受到冲击。现在知青二代又进入结婚年龄,许多知青家庭又呈现“4+2+1模式”,即两个年轻人夫妻要赡养照理四个老人,扶养一个子女,知青老人中空巢现象非常普遍和严重。随着知青年龄逐步衰老,身体日趋老化,疾病也逐步染身,需要身旁有人照顾陪伴护理。许多知青退休金低,条件差,难以维持养老治病,就是经济富裕,身边无子女照顾,养老也会陷入困境,举步维艰。以上众多知青养老窘事。说明两个困扰。一是经济拮据;二是无人护理。(四)知青贫困或富裕与文化程度相应调查了解的个知青中,文化程度与贫困、富裕程度相应相陈。半文盲、初小文化占67%至今还有老知青不识字;初中文化占28%,其中绝大多数是68届初中文化水平,其实只有初一文化水平;高中以上文化占5%。年初下放时,绝大多数知青只有十五、六岁,最小的只有十四岁,都是在校中、小学生或社会青年,确实讲都是学龄儿童、青少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回城后,大部分分配在社办集体工厂,商业单位工作,技术含量低,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处于城市边缘群体。九十年代初,大批企业关停并转,许多知青失业在家,有的知青二次就业,因年龄偏大,文化低,无技术,只能干脏累活,有的在路边摆摊卖小吃,有的卖水果,有的当保姆、干钟点工,有的踏三轮车,有的当营业员。收入微薄,难以养家糊口。退休后,迫于生计,许多知青不顾年老体弱,还在打工挣钱。也有个别知青,不甘现状,参加自学高考,上电大、职大、职校、函授,重新走进课堂,拿起文化课本学习,经过拼搏努力,获得大专以上学历文凭,学得专业技术,跻跃到机关、学校、央企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待遇优厚,如今这部分人在校长、厂长、教师、央企管理层岗位上退休。退休金相对较高,生活境况相对较好。
(待续
曾出版《睿智铸金叶》《红花绿叶》《悟游欧洲》《欧美行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合作编写大学教材《消费心理学》论文曾作为范文,编入《商业写作》大学教材。鼓励原创欢迎投稿有容乃大文责自负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aj/9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