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6日的西安,阳光灿烂。旅居澳大利亚的张羽一家3口回到故乡,一下飞机就兴冲冲地赶往医院,专程看望救命恩人。一年前的深夜,高龄待产的张羽急需剖腹产,但麻醉风险极大。命悬一线时,是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精心为她实施麻醉,全程监护,保证了手术成功,孩子平安降生。现在,孩子1周岁了,聪明健康,活泼可爱。张羽急切地想让恩人分享全家人的幸福。
“我找陈主任!”张羽满心欢喜地来到麻醉科。接待她的陈敏教授却沉默不语,好一会才轻轻地说:“陈主任他,3个月前就去世了……”
医术精湛:7万余例复杂麻醉手术零事故
从护士到教授,从技师到医师,从名不见经传到享誉国内,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7个重大奖项,探索总结的23项新技术新业务运用于临床。陈绍洋,被誉为军中名医、麻醉大师。
年7月,一位90岁高龄、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的老红军,突发急性重症化脓性胆管炎,心肺功能衰竭,生命垂危。医院因不能保证麻醉安全有效维持围术期的生命体征,而无法为他手术治疗。
怀着一丝希望,老伴儿和儿女们陪医院,数名资深专家多次会诊,顾虑最多的同样是麻醉安全。
术前,陈绍洋到病房详细了解病情,连续几天观察老红军的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等变化,对心肺功能进行动态评估,在建议临床医生通过药物干预改善重要脏器功能的基础上,陈绍洋数次修正麻醉方案。手术中,他的眼睛始终紧盯监护仪,根据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调整用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气管导管顺利拔出后,陈绍洋一边监测血氧饱和度,加压面罩给氧,一边握着老红军的手轻轻呼唤。终于,老红军按预期的时间苏醒了。
“这次成功麻醉,堪称麻醉界挽救危重高龄患者的经典案例!”世界麻醉医师联合会亚澳区副主席、医院院长熊利泽这样评价。
年5月,一位患有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有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医院。外科教授建议尽快手术,呼吸内科教授却认为患者病情危重,无法承受手术风险。讨论陷入僵局。
陈绍洋冷静判断,提出核心问题:“这个病人假如不做手术,再给一些时间,呼吸功能能否得到改善?”得到否定的回答后,陈绍洋继续追问:“如果不进行手术,从内科角度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又得到否定的回答。于是陈绍洋果断提出:“再拖下去,病人的状况只能是越来越糟,既然手术是最好的办法,为了病人的生命,我们应当试一试!”
在陈绍洋的坚持下,决定尽快手术。大家都知道,这台手术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麻醉。陈绍洋这样做,意味着把巨大的风险留给了自己。最终,在陈绍洋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手术获得成功,一周后病人就康复出院了。
一次次惊心动魄,一回回艰难攻关。从医30年,陈绍洋先后承担世界第二例、全国首例换脸术,世界首例异位辅助性活体肝移植,全国首例心肝肾同期联合移植等30多项重大手术麻醉任务。在多脏器移植、颅脑手术等麻醉管理中,他炼就炉火纯青的医术,完成的7万余例复杂手术麻醉,无一例麻醉意外,无一例医疗纠纷,创造了全国麻醉界记录!
医德高尚:在他心中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张伟的老家在偏远贫穷的山村,他和妻子到西安打工,有一天不慎从7米多高的施工架上坠落,4根钢筋插入他的身体。陈绍洋疾步走进抢救室。发现张伟呼吸困难,需要紧急气管插管,但病人的体位又不利于操作。陈绍洋让医护人员扶着张伟,自己双腿跪在冰凉的地板上,俯下身、探着头,小心操作,直到张伟呼吸平稳了,他才站了起来。汗水湿透前襟后背,来不及喘口气就又护送张伟奔向手术室……
术后,他天天去看望张伟,问问病情,拉拉家常。见张伟体质虚弱,就送去两箱鸡蛋。年1月,陈绍洋和爱人罗兰一起到厦门疗养,这是他们结婚近20年的第一次旅行。不料,第3天就接到患者家属田凤莲的电话,说她的老伴郝大爷年过七旬,被诊断为结肠癌,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手术麻醉风险高,十分希望陈绍洋亲自麻醉。陈绍洋沉思片刻,就坚定地说:“放心吧!我明天就回去!”
手术很成功,郝大爷得救了。而让大爷念念不忘的,还有陈绍洋的“第二次救命”。年5月的一天,郝大爷突然小便失禁,田大妈第一时间想到陈绍洋,打电话咨询。陈绍洋凭着多年的经验和对郝大爷病史的了解,敏锐地意识到极有可能是肝昏迷,让田大医院。情况不出陈绍洋所料。医院立即进行了抢救,老人再次转危为安。
陈绍洋工作起来永远是精神抖擞,风风火火。他常常一路小跑,医院各个手术室,精力充沛地救治病人。但同事们都知道,陈绍洋其实很累,一旦停歇下来,就满脸倦容。有一次,学校政委戴旭光看到陈绍洋很疲倦,就劝他说:“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身体棒棒的,才能够救治更多的病人啊!”陈绍洋笑笑说:“趁着还年轻,多干点事情,65岁之后,我就要享受生活了!”
心中不舍:“如果再给我10年,我会做得更好!
年3月29日,在手术台连续奋战8个小时、滴水未进的陈绍洋,正准备为一名重症病人实施麻醉,突然感到肝区持续剧痛,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一滴滴地滑落。
一旁的医生看他脸色苍白,关切地问:“陈教授,您怎么了?要不休息会儿,让其他医生来麻醉吧?”陈绍洋摇摇头,示意自己坚持得住。他咬紧牙关,用拳头顶着腹部完成了麻醉,手术成功后,陈邵洋双腿一软,倒在了手术台旁。
第二天,在爱人罗兰和同事们的催逼下,陈绍洋做了超声检查。医生发现肝脏上长有4个鸡蛋大小的瘤子,已经顶破肝膜,确诊为肝癌晚期。就在前一周,他还为3名重症患者进行了手术麻醉,3次飞往北京、昆明等地参加学术交流。
年4月1日,医院紧急为陈绍洋实施肝脏移植手术。
肝移植才一个月,身体稍稍恢复的陈绍洋,就执意把病房布置成办公室,每天都要学习工作近10个小时,并用心记录着自己的病变和治疗过程。罗兰含着泪劝他:“都到这会儿了,还不知道爱惜身体啊?”陈绍洋拉着她的手说:“我做过无数次肝移植麻醉,但只有自己经历了,才真正体会到病人那痛彻心扉的疼。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剩下的时间里,把自己的经验和亲身感受留给学生,留给后人。”
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赵铱民去探望,见他躺在病床上看书,佯装生气地说:“绍洋,你现在的任务是休息,病好之后再工作!”见陈绍洋沉默不语,只好又嘱咐道:“要是实在忍不住,每次就看一小会儿吧。”患病1年多时间里,陈绍洋审阅稿件30余篇,批改研究生论文十几万字,查阅整理资料上百万字,编写教材20余万字,指导科研课题8项。
让肝胆外科护士长李琳特别感动的是,住院期间,陈绍洋一直琢磨如何更好地减轻移植病人术后的疼痛和不适。根据亲身体会,他建议护士在给病人拔尿管之前,最好先输上毫升生理盐水,好让病人尽快小便,避免感染。事后,病人们普遍反映,效果真的不错。
得知陈绍洋的病情,他的恩师,著名医学专家、85岁高龄的臧益民和老伴儿前去看望他,夸奖他是自己的好学生,人民的好医生。一向坚强的陈绍洋,流下了眼泪,握着老师的手说:“我做的真的很少,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如果再给我10年,我会做得更好!”
老教授的眼睛湿润了,缓缓地举起右手,给自己学生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病魔没有顾惜这位可敬可爱可亲的人。它来得匆匆,来得凶猛。
年8月4日12时50分,麻醉专家陈绍洋把生命定格在50岁上,永远地走了。他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手术台,离开了深爱他的亲人,离开了感佩他的同事,离开了感念他的患者和学生。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写下遗嘱:“若我走到人生最后,愿将我的双侧肾脏,捐献给所需患者,也算为我的医学事业作出最后一点贡献!”这是一个平凡医者对患者的真心牵挂,这是一个人民军医树立在人民心中的精神丰碑!
来源《人人健康》
中国麻醉博物馆概况:
中国麻醉博物馆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驼人集团共同筹建。中国麻醉博物馆于年3月正式开馆。
中国麻醉博物馆展馆面积㎡,馆藏文物余件,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馆藏数量最多的麻醉学博物馆。中国麻醉博物馆通过对“中国古代麻醉”、“中国近代麻醉学起步”、“新中国麻醉开端”、“麻醉学走向现代化”等各个阶段麻醉学科历史事件及资料的整理和展示,为大家呈现了麻醉学科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
中国麻醉博物馆期待全国麻醉工作者及其它专科医疗工作人员前来参观指导。
博物馆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六8:00-17:00
网址:cmms.tuoren.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aj/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