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怎么回事

共读系列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白癜风能治好嘛 http://m.39.net/pf/a_7143439.html

{

心阅汇·共读系列}PSYREADINGTogether

心阅汇·共读:阅读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之作,学习心理咨询的必备知识。

叙事疗法01《叙事疗法实践地图》如果你想掌握一项短程的心理咨询技术?如果你想了解叙事如何使人发生改变?如果你想了解如何通过叙事的方式使来访者发生改变?如果你想了解叙事疗法如何向来访者提问?如何引导来访者?如果你想了解叙事疗法都有哪些重要步骤?那么……请跟我一起走进《叙事疗法实践地图》的世界。

这本书类似“旅行指引”的地图。当我们在和来访者一起探索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时,可以像运用其他地图一样,利用本书中的地图找到那些未知的路。”这本书会指引我们,“却不会预先规划好要走的具体路线,通往目的地的道路可以由我们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本地图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外化对话、改写对话、回塑对话、界定仪式、重视例外事件、支撑性对话。每一篇我将带你走进其中一个章节,共同学习和感受。

(一)叙事疗法的起源

叙事疗法发源于南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这个地方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人与人的关系融洽且亲近。人与人之间,对彼此的体验更为尊重,对彼此的生活故事也更愿意倾听。当地的人们更愿意用幽默的方式处理严肃的生活主题。叙事理念发源于阿德莱德这样一种恬淡朴素的文化土壤,似乎并不奇怪。

叙事疗法重视“地方性知识”(LocalKnowledge),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提出来的。“地方性知识”原本是指部落、村寨都有的阐释体系,后来其含义延伸到了特定社区乃至特定人群独有的观念框架和经验体系,或者说是理解发生的语境(context)。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成年人,要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必须尊重他们自己的话语体系。

叙事疗法自开创以来,以达利奇中心(DulwichCentre)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国际叙事专家群。叙事疗法特别重视语言的作用,对话语权力特别敏感。而且作为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代表取向,叙事疗法深受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后现代思潮对宏大话语对人们心理的控制性采取一种深刻的批判态度。叙事疗法相关的专著,对语言的应用颇具特色。大家耳熟能详的心理学术语可能会在较为独特的意义上被诠释。很多新的日常语言有可能被引入学术交流的空间,被赋予独特的意义。

(二)第一章外化对话的摘要

外化对话技术可以通过把问题对象化而改变这种内化的理解。把问题对象化,而不是像文化实践中那样把人进行对象化。外化对话能让人们体验到自己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问题不再是个人品性的“真相”表现,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突然变得可见并且可行了。

怀特在年发表了第一篇外化对话的文章,这是一篇关于“大便失禁”的文章。“大便失禁”的来访者通常会为此感受到失败、羞愧、绝望、失落,他们总感到沮丧万分。怀特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了外化对话可以提供一种环境,让已经失去连接的家庭成员重新走到一起,站在共同的立场上,采取行动应对他们遇到的问题。外化对话能够界定和解决那些棘手的、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是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解决。

在本章包括四个议题,分别是影响外化的理论;探讨外化对话中咨询师的态度;介绍一些使用过的隐喻,并提醒咨询师关于行为隐喻和过渡概括化(极端化,第1版的翻译)的危害;介绍“立场声明地图”的四种提问方法。(见下图)

01

影响外化对话的理论

对问题内化的理解是问题产生的前提条件,对生活内化理解的思维习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认为身份内化思考的本源可追溯到17世纪中期的西方文化。通过隔离实践、科学分类以及规范化评判的发展,促成了人们自我认同的客体化。人们将经历的许多问题看做是自我的一部分,例如在专业治疗中,会提到某人“失调”或“功能不良”;而在大众文化中人们则认为自己或他人本质上是“无能的”或“不胜任的。”

而外化对话,把人和问题区分开来,问题就是问题本身,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当人们不再把问题看作“真实”自我的一部分,或看成自己生活中的一种无奈的“必然”时,人们才会面对困境,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

外化对话还可以使来访者澄清消极自我认同。在问题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某种“政治权力”。来访者所经历的一切塑造着他们对生活、对自我的消极评论。经过澄清,促使来访者对其作为“自我的一部分”作出质疑和反思。来访者发现他们不再与这些消极认同纠缠在一起了。

02

探讨外化对话中咨询师的态度

外化对话的提问与新闻调查的形式有点类似。咨询师需要像新闻调查记者一样,保持“冷静”的态度,去提出一系列问题。这有助于咨访双方更好地了解问题的特征、问题的活动与行为方式,以及问题的企图。

在外化对话阶段,不鼓励来访者去解决问题、改变问题,也不鼓励来访者直接与问题对抗。强调与来访者的问题保持“冷静”的关系和态度,并不是要咨询师在访谈中用一种无动于衷的态度,也不是要与来访者的问题、困扰隔离。相反,我发现外化对话能够为来访者提供支持,让他们讲出之前没有机会表达出来的一系列生活体验。

当来访者不再受问题影响,开始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价值观,以这种新的立场和态度,以及在这种态度引导下的行为,主要取决于来访者的描述问题的影响时所用的隐喻。外化对话中隐喻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选择引入或强调“竞赛”、“斗争”的隐喻,还会带来其他的消极影响,而且问题会再度出现,这会让来访者沮丧,对采取新的方式、方法来调整自己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失去勇气。

作为一名咨询师,我们要对自己所说、所做、所想的一切负责。警惕我们不经意间提出的对生活和自我认同的假设——可能会忽视人们生活的多样性,同时也要避免自己对社会文化中的权力关系推波助澜。不断反思治疗对话中我们所支持的隐喻,对这些隐喻保持开放性的质疑,也是责任的一部分。

03

尝试使用过的隐喻

隐喻是非常重要的。外化对话中的隐喻都是一些特定的说法,这些说法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及自我认同的特殊理解。这些说法影响着人们解决问题的行为,甚至在塑造着人们的生活。

例如;反对问题的需要(来自反抗的概念)、剥夺问题的权利(来自赋权的概念)、与问题斗争到底(来自民权政治理念)、减少问题对生活的控制(来自生理学概念)等等,书中列举了大概二十八个不同的隐喻及背后的支撑概念。

对于隐喻的选择,主要基于咨询中的可行性和前文提到的咨询伦理的考虑。其中需要特别注意行为隐喻和过度概括化的危害。行为隐喻我们在上一段有过描述。这里提及一下“过度概括化”。过度概括化,是本书中文修订版中所使用重复的中文词汇,在本书中文第一版中使用的是“极端化”。个人认为“极端化”似乎更容易理解。这里指的是千万不要把问题完全定义为消极的,不好的。问题的存在也有可能带给来访者正向和积极的价值。

对于外化对话,不仅可以用在对于来访者问题的描述上,还可以应用在“力量”和“资源”方面,修正或重建来访者的“力量”和“资源”。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力量和资源,从而获得信心并促进必要的行动。

04立场声明地图的四种提问方法

“立场声明地图”可以建立一个语境,在这个语境中,来访者有机会选择自己对问题的立场,并阐述出为什么自己会这样选择。同时咨询师借此也明确了咨询师的立场,也就是不把咨询师放在中心位置的立场。要保证这种“不在中心但影响力”的咨询立场很困难。

第一类提问:商讨一个独特的、接近来访者体验的问题名称。

第二类提问:描述问题的影响

第三类提问:评估问题行为的影响

第四类提问:论证评估

(三)关于第一章的思考

我在阅读这一章的时候,感觉最容易理解的部分是对外化的理解,也就是将人与问题分开,将问题作为客体来看待。在个案咨询的实践中,选择在谈话进行到什么阶段来进行外化最为合适,是初学者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书中列举的真实案例,大多数是已经有了明确的问题的,比如ADHD、大便失禁等,然而在真实的个案咨询中,大多数情况需要咨询师与来访者在首次访谈中对咨询的议题(问题)、目标进行确认,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不仅要对来访者的背景等信息有所收集,也要注意来访者独特的话语体系,同时鼓励来访者对自己的困惑进行描述。在清晰的了解了来访者的困扰以及来访者如何描述Ta的困扰后再进入外化对话,引导来访者对问题进行命名,对来访者来说会更容易一些。至于这一情况的实际达到的程度需要咨询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练习、练习,再练习。

对我来说比较难理解的的部分,是对隐喻背后的支持根源及动机的理解,以及对于叙事疗法所基于的后现代思想的理解。这主要源于我对文史哲方面的书籍涉猎有限有关系。因而在本期文章后,援引了两篇搜索出来的文章,用以拓宽对后现代思想的理解。关于隐喻方面后续也会补充一些内容与大家分享。欢迎读者朋友分享关于这两方面的文章和认识,开拓大家的思路和眼界。

(四)你可以获得的资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tuant.com/djaj/10422.html


当前时间: